摘要:有时候,历史就像一盘随时会翻盘的棋局,原本以为定下来的分界线,一转眼就被推倒重来。你要真去耍耍地图,从1947年联合国亮出裁纸刀,到1967年那场“六日风暴”,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地貌变成了一个大拼图——原来属于谁,转了一圈,有的多了,有的少了,连看地图的人都糊
有时候,历史就像一盘随时会翻盘的棋局,原本以为定下来的分界线,一转眼就被推倒重来。你要真去耍耍地图,从1947年联合国亮出裁纸刀,到1967年那场“六日风暴”,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地貌变成了一个大拼图——原来属于谁,转了一圈,有的多了,有的少了,连看地图的人都糊涂了。
其实,以色列起家时只比一个地级市大多少。1947年,联合国本来想做个“公正裁判”,硬是把“犹太区”划了1.5万多平方公里。紧接着二十年腥风血雨后,1967年短短6天的第三次中东战争,让以色列手里多了好几张“地契”,一口气圈下了近6.5万平方公里新地盘。那是种怎样的胜利感?你家花园突然扩成了县城,还带着几个邻居的后院和鱼塘,不心跳才怪。
可棋盘一大,问题就更大。想让以色列乖乖把1967年抢到的所有地盘都吐出来?纸面上说得轻巧,实际操作却难如登天。表面上看,目前以色列已经把大部分“战利品”归了还——西奈半岛、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一部分地块。细算下来,将近6.3万平方公里的地界都还了。听起来挺大方,是不?
但格局真是这样?要真服帖,怎么约旦河西岸的事情愣是拖到现在?这其中的细节,绕死人。你要知道,西奈半岛可不是随随便便交出的。这一大片沙漠,对埃及来说像是心头肉,对犹太人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摩西带着族人穿越苦难,有一幕就定格在这里。而这些“圣地”到底属于谁,每次一提,“家史旧账”比房契都多。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的态度变了味儿。再闹下去,死伤只会更多。于是,埃及总统萨达特成了阿拉伯世界里第一个“打破规矩的人”,直接飞去耶路撒冷和以色列谈判,据说当时许多非议和威胁都砸向了他,但现实就是——“和平换地盘”成了他敢赌的一步。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条约》签下那一刻,无数阿拉伯记者气得满脸通红,大街上一些埃及青年吆喝着“出卖了阿拉伯民族”。但确实,埃及坚决拿回了6.1万平方公里的西奈半岛。各种说法、情绪、算计,马路巷口的闲人都能讲半宿。
撤退西奈时,以色列军队可不像新闻镜头里那么利落。有几个犹太家庭,“连夜抱着托拉经哭着搬家”,孩子不明白为啥要再换新学校,大人收拾着沙砾和老房子,叹气说“谁让我们生在这片乱地”。这场几十万人的搬迁,留下太多“犹太人出埃及”的现代版故事。
可到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就完全是另一种纠结。加沙其实地盘不大,但卡在海和以色列本土之间,天然是个麻烦。20世纪末那点时间里,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像个时刻不服气的邻居,靠各种手段死磕以色列。细节都不用说太多,我们中国人也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闻里整天播着骚乱、枪响、爆炸,那时候的人对和平两个字的期待,比什么都实际。
其实,以色列上层明白,与其让控制变成拖累,不如想办法谈个舒服点的条件,于是一个接一个的谈判桌搭了起来。真正的转折点,还得说1988年。阿拉法特带着巴解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嘴上终于承认了联合国当年那份“裁纸刀协议”——其实这相当于认自己曾经挡回去的刀,如今还得笑着接。外界看着不少老一辈儿巴人“只觉委屈,终归骨灰未曾归家乡”。
提到阿拉法特,不免生出一丝感慨。这位老头儿身边常带一把自动手枪、人称“不信任何承诺”,却在80年代末给了世界一个大意外:不仅松口,承认以色列,还公开说以后不再“搞恐袭”。据说这消息传到北京,外交部里有人举杯庆祝,“小巴尔干”似乎总算迎来转机。可好景太短,移民定居最头疼。二十多年来,无数犹太家庭已经在这些地方扎下根。你想,要他们现在把家再赌给和平,有些人宁愿站在屋顶,大声喊“打死不走”。
这就有了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说白了,就是“你们把军队撤出,加沙和杰里科归巴勒斯坦管理”。这个协议一出台的时候,双方的主和、主战两派都不痛快。拉宾,那个以色列总理,亲手签了协议,没想到两年后就在自家人里死于枪下。他在台上发言时最后一句说的是:“和平,真的值得为之放手一搏吗?”现场很多老右翼都冷笑,事后相当一部分以色列青年举起他的照片,说他“软弱得像个商人”。但不管咋说,至少这份纸面协议真的推动了撤军和撤定居点。
不过事情啊,没有哪步能一步到位。光在加沙,光是安排几十个犹太定居点的搬迁,就闹了快十年。有个名叫沙洛姆的定居者,曾在以色列媒体上说:“我的房子在这里,我的祖坟也在这里,为什么你们说我不能在这儿活着?”哪有一种“回家”能简单地被取消?拖到2005年,以色列总算全军撤离了加沙。以军最后一个离开的小队,悄悄在沙滩上插下自家部队的队旗。那年八月,加沙的巴勒斯坦人点起火把,有人举着孩子绕着街头欢呼,仿佛又看见了未来。
可是约旦河西岸完全不一样。偌大一块地方,犹太家庭和巴勒斯坦人混居得像一堆拧巴的麻花。那些定居点有的变成现代化小镇,里面高中、超市、科技公司一应俱全。以色列军人的母亲每天担心着孩子在路障那边是不是安全,巴勒斯坦农民则怕夜里家门口出现士兵。最棘手的,是那些在这里土生土长、身份混乱的年轻人。让他们一夜搬家,谈何容易。这事儿要真解决了,天都要更蓝一些。
别的领土争议嘛,总有人指望“下一场大谈判”,可约旦河西岸,至今谁都舍不得撒手。以色列政府曾经秘密做过民调,民众有一半以上反对“无条件撤离”。普通家庭的考虑很实际:这里是祖父母辛辛苦苦开荒的地方,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如今说丢就丢?换做是谁都不会心甘情愿。
叙利亚那头同样烦,曾把巴解当作亲儿子一样扶植,生怕埃及得了便宜。有意思的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叙利亚带领诸盟友搞了个大动作,想在约旦河上游拦个水坝,卡死以色列的命门。结果还没等蓄水,直接被以色列派飞机给炸平了。这事到了今天很多巴勒斯坦老人还笑着说,“谁都说支持巴勒斯坦,看用得着你的时候,值钱的时候大家都抢,等真得分饼了,这块饼谁都舍不得给。”
戈兰高地,那可是战略要道,离大马士革不过几十公里。输掉那里,叙利亚人自嘲,“像把家门钥匙直接塞进了敌人口袋。”至今,以色列不肯归还戈兰高地,仔细一查地理,谁家的自来水、谁的农田都得看这里的天气——哪敢轻易撒手。
回望更久远,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所谓“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区”早被三路大军摘了果实,埃及吃下加沙,约旦拿了西岸,以色列则蚕食其余。剩下那些土地,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抢回来的。老百姓心里明白——只要定居点不肯搬,哪怕是国际开再多会儿也白搭。
国际社会现在喊着让以色列全线退回1967年前的边界,好像就能让一切回头路走通。实际上,就那约旦河西岸的2500平方公里,连彻底撒手都难死了。现实复杂得像每天沿着隔离墙走一圈,谁都没法拍胸脯保证,这片土地还能不能见证下一场真正的和平。
有朋友说,这些地盘争来争去到底值不值?但对于住在那里的每一个家庭、为了信仰、土地、血脉几代人去对抗迁徙的人,“值不值”这事从没有唯一答案。只是在混乱里,每个人都想找个能过安生日子的地方。你说,哪天这棋盘真的能归位?谁又见过结局呢?
来源:足智多谋海风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