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具备这些技能,只是程度不同。通过不断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潜力。有趣的是,不少人在面对公众讲话时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在与亲密朋友交谈时却能流畅地表达想法,甚至能够引经据典、口若悬河。
一个老练的沟通者通常需要拥有以下四个特质:
积极稳定的心态;逻辑清晰的思考能力;广泛且多样的词汇量;恰当的创新思维能力;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限制我们有效交流的能力。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具备这些技能,只是程度不同。通过不断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潜力。有趣的是,不少人在面对公众讲话时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在与亲密朋友交谈时却能流畅地表达想法,甚至能够引经据典、口若悬河。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环境因素对我们上述四项特质的影响所造成的。
因此,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我们需要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我们的影响。除了积极寻找机会进行实践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私下里做好充分准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思维对于我们说话至关重要,因为思维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所以首要任务是确保我们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解决思想贫瘠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广泛阅读、学习和信息收集来丰富自己,并基于这些积累形成有逻辑的观点,使我们的头脑充满各种想法。若缺乏足够的内容储备,且未经过个人深思熟虑,构建个人表达体系将变得异常艰难。
观点与事实是我们沟通的根本。
例如,“我今天过得非常愉快”属于个人观点;而“我今天去了游乐场”则是具体事实。没有事实作为支撑,你就无法有效地向他人传达你的心情。
对于某些话题,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发表见解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因此,在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之后,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能从平时在脑海中存储的信息中提取相关内容,将其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分享你的看法。
这意味着提升思维水平直接影响到你能说出什么样的话语层次。同时,这也是增强想象力的最佳途径。
除了思想上的匮乏,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语言的贫乏。
我之所以推荐朗读、背诵和复述这类练习方法,是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式,这些都是表达时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
以学习英语为例,当我们对一种表达方式非常熟悉并能背诵下来时,下次使用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回想一下,我们在尝试读一些外国人的名字时,是不是经常会磕磕巴巴?这是因为这些名字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很少用到,缺乏实际说话中的应用,因此初次说出时自然会不够流畅。
然而,对于那些我们经常说的句子,比如“我今天要去看电影”或“我今天过得不开心”,由于我们有很多机会去使用它们,所以表达起来就非常流利。
朗读和复述的价值就在于此。
如果大家能按照之前提到的方法多加练习——多阅读、多看书、多朗读,从中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那么这些语言素材就会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表达中,从而有效地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
在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式这些“原材料”之后,接下来的关键步骤就是抓住每一个机会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对话开始实践这一过程。
通过运用已掌握的更广泛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个人的想法,这需要持续不断的练习,直至形成一种自然的思维习惯。经过几次这样的尝试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如此简单,几乎可以一气呵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逐渐获得表达所需的勇气和自信。
因此,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相对熟悉的社交圈子里培养胆量,积极使用之前未曾用过的词汇和句式,并尝试不同的交流方式与朋友交谈。
一旦适应了这种变化,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独处时进行自我对话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习方式。
可以尝试构思一个完整的句子并大声说出来,然后思考如何改进这个句子,并继续表达下一个相关的想法。通过这种重复练习,你会逐渐形成一种有利于提升表达能力的思维定势。
在我个人练习说话的过程中,每晚睡前都会躲在被窝里自言自语,回顾一天中认为自己说得不够准确或不够好的地方,在脑海中重新梳理,寻找改进的方法。
因此,你可以设想自己回到了那个具体的情境中,思考怎样用更佳的方式去表达,包括你的表情、态度以及具体的措辞等,考虑怎样表达会更加出色。这种对讲话过程的反思和复盘,能够显著提高你的说话技巧。
记住,你自己就是最好的教练。想要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努力。因为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愿意开口练习,那么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完成这项锻炼。
要提升你的表达能力,首先要认识到一个关键点:
有些人擅长表达,而有些人则不然,两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你所说的内容是否能让别人理解。
如果你长篇大论一番,听者却依然迷茫,这通常意味着你的讲话缺乏明确的中心思想,让人捉摸不透。如果原本你说的是东,别人却理解为西,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
实际上,表达能力强弱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晰地了解自己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
例如,如果你想向别人描述一座宏伟的建筑,仅仅说它很大、很高、很长,并不足以让对方形成具体的印象。但是,如果你能具体说明这座建筑占地面积相当于五个足球场大小,绕着走一圈需要二十分钟,那么对方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这座建筑的规模。
因此,确保你所表达的意思能够被他人理解的第一步是明确自己的核心观点。如果你对自己想说什么都不清楚,那么听者自然也无法理解你的意图。
在开口之前,确定你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至关重要;一旦明确了这个观点,你就可以围绕它进行详细的阐述。
至于如何展开你的观点,可以借鉴写作中的方法,如顺叙、倒叙或插叙等技巧。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条理地组织语言,从而更加有效地传达你的信息。
1,顺叙
顺叙是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叙述方式。
它指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从头说起,逐步展开话题。这种方法相对简单直接,只要依照时间或空间的顺序进行讲述,就可以构建出一条逻辑清晰的表达脉络。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和朋友分享一件让你感到开心的事情,“这件事让你开心”就是你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然后,你可以从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到结果,一步步详细描述为何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你亲身经历过,脑海中自然会有相应的记忆帮助你完成这次表达。
然而,在实际讲述过程中,很多人容易偏离主题,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混入其中。
比如,当你提到今天面试被老板录取时,如果把在公司看到一位美女职员并期待未来一起工作的想法也掺杂进来,这就有些偏离主题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完整讲述完面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如何回答HR的问题、怎样展示自己以及HR对你的评价之后,再提及与新同事共事的期待,做到主次分明。
避免这样的偏离有助于保持叙述的重点突出,不让次要信息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从而确保你想传达的主要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对方。
为了提高自己的顺叙能力,平时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以此来锻炼自己按顺序组织语言的能力。
当然,如果能每天围绕一个特定事件进行口头顺叙的练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例如:“首先发生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这样一件事情就被完整而有序地表达出来了。
2,倒叙
倒叙与顺叙的区别在于它将结果提前作为开头。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实际上更常使用倒叙这种方式,因为我们通常会先分享一个事件的结果,再讲述其经过和原因。
例如,当你从旅行回来后向朋友描述这次经历时,可能会首先说:“我前几天去了英国旅游,玩得特别开心,那里的风景非常美。”
然后再详细地按照顺序讲述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哪些具体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等,这时就回到了顺叙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自然地掌握如何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叙述方法,因为它们是互补的,并不需要刻意区分。
此外,倒叙还能增加谈话的趣味性和悬念感。比如你今天刚结婚,跟朋友分享这个消息时可以这样说:“今天发生了一件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这件事在我人生中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其他事。我不知道你会有什么反应,但我希望你能理解和支持我。”
这种方式能激发对方的好奇心,随后你再透露“我结婚了”,这样的表达比直接宣布消息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3,插叙
插叙是一种对主要话题进行补充说明的方法,能够使谈话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然而,插入的内容必须与主题紧密相关,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你的核心观点。
例如,在谈论旅行时提到一座宏伟建筑,你可以适时插入对该建筑的具体描述,如它的外观特征、规模大小等,然后再回到旅行的话题上,这样可以让对话显得更加饱满而不失焦点。
不过,插叙也需要谨慎使用,避免过多涉及无关紧要的信息导致主线模糊。在正式场合发言或回答问题时尤其要注意保持清晰的逻辑结构。
这三种叙述技巧——顺叙、倒叙和插叙,是我们训练表达能力的基础工具。
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在讨论各种话题时游刃有余。关键在于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叙述,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能让听众清楚了解我们的意图。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学习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以及提升描述技能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要向外国人介绍长城的宏伟,你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切入点,比如是从建筑风格、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世界遗产的角度出发。
提高讲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对所见文章或故事进行复述练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并表达出来,这有助于逐步提升你的表达技巧。
确定好自己的观点之后,思考最适合的叙述方式,并不断实践比喻和描述等技巧,最终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这便是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来源:慕妤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