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2 岁的老李头最近有点闹心。人到暮年,原本想着靠点退休金、积蓄,再加上子女的照顾,安安稳稳地过个晚年。可偏偏,这心里总有一桩事,像鱼刺一样,咽不下去、吐不出来。
72 岁的老李头最近有点闹心。人到暮年,原本想着靠点退休金、积蓄,再加上子女的照顾,安安稳稳地过个晚年。可偏偏,这心里总有一桩事,像鱼刺一样,咽不下去、吐不出来。
他翻出一个陈旧的本子,纸张发黄、边角卷起,封皮上印着几个字:“农村粮食供应证”。那是他年轻时家家户户都有的 “粮本”,如今看着,却让他思绪万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每年往公社里送公粮,再苦再累,收割完也得按时完成。” 李大爷坐在院子里,发黄的手指夹着半截烟,自言自语的说着,“那些粮食,为国家做了多大的贡献啊,如果把那些年交上去的粮食,换到现在应该能值多少钱吧?” 李大爷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和乡亲们每年都要交公粮。按当时的粮价,每斤稻谷大概一毛钱,七百斤也就七十块钱。要知道,那年头七十块钱可不是小数目。要是按现在的大米价格来算,每斤至少三块钱。李大爷继续说着 “几十年里,他交的这些粮食,换成现在的养老金,应该也够他安安稳稳过个踏实日子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一个人下地,白天背着锄头,晚上守着牛棚,活儿再多也得干。” 他心里一直觉得,那些年交的公粮,国家该记着呢。
前些年,国家政策照顾农村老人,到了年纪每个月都有养老金领。有人劝他:“你这年头能领点也不错了,很多人到老了啥保障都没有。”“说是贡献,说是为国家扛过日子,可老了老了,咋就落不下个保障?” 老李心里有点别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村里七十多岁的张婶,年轻时也是一把种地的好手。如今,张婶靠的不过是子女接济,每月领的那点养老金,压根不够医药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觉得李大爷、张婶他们太计较。可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朴素的公平观?年轻时流的汗、交的粮,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付出。在他们眼里,公粮不是单纯的一袋米、一斗麦,而是一种信任。那信任是,他们相信国家会记得这些默默奉献的农民;那信任是,他们坚信,辛苦劳作会换来踏实的生活。
当年送公粮时,乡亲们常说:“粮仓满了,咱心里也踏实。” 可如今,仓里的米变成了数字,交公粮的人却开始琢磨:“我交的那些粮,算不算一份养老钱?”
有人说,那是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不能再翻旧账。可对李大爷来说,这并不是计较钱多钱少,而是一份 “心里话”。“不是我贪这点钱,是真觉得,咱当年那份苦,不能白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音落下,他又翻开那本泛黄的粮本,指尖轻轻摩挲着。他想起年轻时,每次交完公粮回家,母亲总要在灶台上熬一锅米汤。那米汤不稠,带着点清甜。大人舍不得多喝,总是舀一勺给孩子们喝。那一碗米汤,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如今,李大爷盼着的,也是那份期待能被人看见。
展望未来,国家正以制度创新与历史担当回应老一辈农民的奉献。从交公粮到享晚年,国家以政策温度兑现"老有颐养"承诺,让每一份耕耘都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结成幸福硕果。
来源:羊村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