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10月,日本内阁政务官园田康博在记者会上颤抖着双手,将一杯自称是“无害”的福岛核污染水一饮而尽。
[赞]2011年10月,日本内阁政务官园田康博在记者会上颤抖着双手,将一杯自称是“无害”的福岛核污染水一饮而尽。
这一幕通过镜头传遍全球,成为日本政府宣称核污染水“安全”的象征性画面。
然而12年过去了,那位曾以“试喝核污水”换取政治资本的官员如今怎么样了呢?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伴随而来的海啸摧毁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导致核反应堆熔毁、氢气爆炸。
为了控制反应堆温度,日本持续向堆芯注入海水,混合着放射性物质的废水不断累积。
截至2020年,福岛已储存超过130万吨核污染水,且以每日140吨的速度增加。
日本政府声称储存能力已达极限,最终在2021年宣布将于两年后启动排海计划,并宣称这些水经过“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过滤后“符合国际标准”。
然而,科学界的质疑从未停止。
东京电力公司(东电)承认,处理后的水中仍含有氚、碳-14、锶-90等60余种放射性物质,其中氚的半衰期长达12.3年,而锶-90可导致骨癌和白血病。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报告指出,ALPS技术无法完全清除所有放射性核素,且长期排放的累积效应“难以预测”。
德国海洋研究机构模拟显示,核污染水将在57天内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抵达美国西海岸,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
面对国内外对核污染水安全性的质疑,日本政府急需一场“公关表演”。
2011年10月底,时任内阁政务官的园田康博被推上发布会舞台,镜头前,他强作镇定地喝下一杯处理过的核污染水,宣称“水质完全安全”。
尽管他双手颤抖、额头冒汗的画面被反复解读为“心虚”,但这场表演仍为他换来了政治红利,第二年,他升任环境省副大臣,一度被视为政坛新星。
然而,园田的仕途并未长久,2014年竞选众议员失败后,他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2015年,园田康博宣布退出政坛,转投商界,担任一家跨境电商公司高管。
但两年后,这家公司悄然注销,园田本人也从社交媒体和公共记录中彻底消失。
日本政府对其下落讳莫如深,引发外界猜测:他是否因健康问题隐退?抑或成为日本掩盖核污染水危害的“牺牲品”?
日本网友翻出园田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的照片,他身形消瘦,面色晦暗,与当年意气风发的形象判若两人。
尽管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他的消失与“试喝”直接相关,但这一结局无疑加剧了公众对核污染水安全性的怀疑。
日本排污计划遭到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
中国外交部多次指出,海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并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韩国济州岛渔民集体诉讼要求叫停排海,菲律宾环保组织称此举“背叛了太平洋岛国的信任”。
然而,美国的态度耐人寻味,一方面默许日本行动,另一方面却连续三年禁止进口日本农林水产。
这种“双标”被指出于地缘政治考量,美国需要日本在印太战略中充当盟友,却不愿承担本国民众的健康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舆论战背后的科学话语权争夺。
日本政府耗资数百亿日元开展“公关攻势”,在社交媒体散播“核污染水无害论”,甚至将氚包装成“生命必需元素”。
一些西方媒体附和称“中国反应过度”,却避谈美国国家海洋局早在2021年检测到阿拉斯加海域的铯-137浓度异常升高,源头直指福岛。
这种选择性“失明”,暴露了国际环保议题中根深蒂固的政治操弄。
2023年8月24日下午1点,福岛核污染水正式排海,首日排放量达200吨,整个排海计划将持续30年。
东京电力公司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排放口附近海域氚浓度迅速攀升至0.7贝克勒尔/升,而日本设定的“安全标准”为6万贝克勒尔/升。
这种“符合标准”的自我安慰,掩盖不了放射性物质在食物链中富集的危险,韩国研究发现,福岛海域鱼类体内的铯含量超标180倍,加拿大西海岸的鲑鱼体内已检出福岛核素。
中国生态环境部预测,核污染水将在240天后抵达中国沿海,届时东南渔业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放射性物质通过洋流扩散、大气环流和雨水沉降,最终进入土壤、农作物乃至人体。
联合国人权专家警告,核污染可能导致未来几代人癌症、畸形发病率上升,“这是对人类生存权的系统性侵犯”。
园田康博消失的真相或许永远成谜,但他喝下的那杯水,已化作悬在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日本政府将经济成本凌驾于生态责任之上,当某些国家为短期利益默许灾难性决策,所谓的“环保共识”显得苍白无力。
福岛的教训早已证明:核污染没有国界,人类的傲慢终将反噬自身。
或许只有当第一片变异鱼群出现在加州海滩,第一例辐射病在悉尼确诊时,世界才会真正意识到海洋的眼泪,没有一滴是无辜的。
来源:漫悠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