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砚史》之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06:35 1

摘要:吾收一青翠叠石,坚响,三层,傍一嵌磨墨,上出一峰,高尺余,顶复平嵌岩如乱云四垂以覆砚,以水泽顶,则随叶垂珠滴砚心,上有铭识,事见唐庄南杰赋,乃历代所宝也。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米芾的《砚史》最后的第六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52】

吾收一青翠叠石,坚响,三层,傍一嵌磨墨,上出一峰,高尺余,顶复平嵌岩如乱云四垂以覆砚,以水泽顶,则随叶垂珠滴砚心,上有铭识,事见唐庄南杰赋,乃历代所宝也。

【今译52】

我收藏了一块青翠色的叠石,质地坚硬,敲击有响声,有三层,旁边有一处嵌入用来磨墨,上面突出一座山峰,高一尺多,顶部又平整,岩石像乱云一样向四周下垂覆盖着砚台,用水浇在顶部,水珠就会顺着叶子形状的石头滴落到砚台中心。上面有铭文记载,相关事迹在唐庄南杰的赋中可见,这是历代都视为珍宝的物件。

又收一正紫石,四叠,下有坐有足,巧于瘿盂,足上起一枝,细狭,枝上盘两叠,长七寸余,阔四寸余,如灵芝,首锐下阔,天然凤池之象,中微凹,点水磨墨,可书十幅纸,石理在方城之右。此非人力所成,信天下之瑰宝也。

【今译53】

又收藏了一块纯正的紫石,有四层重叠,下面有底座和脚,比有瘿瘤的盂还要精巧,脚上长出一根细窄的枝条,枝条上盘绕着两层石头,长七寸多,宽四寸多,像灵芝一样,头部尖锐,下部宽阔,天然形成凤池的样子,中间微微凹陷,蘸水磨墨,可以书写十幅纸,石材的纹理比方城石还要好。这不是人力所能造就的,确实是天下的瑰宝。

全文完。

米芾的《砚史》是中国砚文化史上的重要著作,对后世在学术研究、制砚工艺、收藏鉴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砚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砚台的专著之一,为后世砚台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典范。它系统地阐述了砚台的材质、形制、产地、使用感受等多方面内容,使后人对砚台的研究有了可资借鉴的蓝本,启发了后世诸多学者对砚文化进行深入探索,推动了砚学这一学术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砚石的特点、产地及鉴别方法等宝贵资料,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砚台的发展脉络、工艺演变以及文化内涵等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如对端砚、歙砚等名砚的记载,有助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砚石开采和利用情况。

米芾在《砚史》中不仅关注砚台的实用功能,还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对砚台进行了审视,这种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和发展。后世研究者在探讨砚台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其物质属性,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艺术背景中,研究砚台与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关系,以及砚台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砚史》中对各种砚石的质地、纹理、色泽等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评价,为后世制砚工匠选择砚石材料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参考。例如,米芾强调石理发墨为上,后世工匠在选材时就会更加注重石材的发墨性能,同时也会参考他对石材色泽、纹理等方面的要求,以选取最优质的砚石制作砚台。

书中提到了多种砚台的形制,虽然米芾时代的砚台形制丰富多样,但《砚史》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经典形制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为后世制砚在形制设计上提供了借鉴。后世工匠在制作砚台时,会参考这些传统形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砚台的形制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不断推陈出新。

《砚史》对制砚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记录了当时的制砚工艺和技术,使得这些宝贵的技艺能够流传下来,为后世工匠所学习和继承。后世制砚艺人通过研究《砚史》,了解到古代制砚的工艺精髓,不断传承和发扬传统制砚技艺,使得砚台制作这一传统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米芾在《砚史》中提出了自己对砚台的鉴赏标准,如从石材、工艺、形制、铭文等多个方面对砚台进行综合评价,这为后世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砚台收藏鉴赏体系。后世收藏家在鉴赏砚台时,会遵循类似的标准,从多个维度对砚台进行考量,判断其价值和艺术水平。

砚史》的出现,使得砚台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极大地提升了砚台在收藏领域的地位。由于米芾在文化界的影响力,他对砚台的推崇和研究使得砚台成为了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对象,后世收藏家对砚台的收藏热情不断高涨,砚台的收藏价值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收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砚史》的传播和影响,在社会上培养了一种对砚台鉴赏的风气。文人墨客、收藏家们以品鉴砚台为雅事,不仅促进了砚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如砚台展览、雅集等,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使砚台鉴赏成为了一种文化时尚。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