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走到了尾声,可谚语却说,“寻春直须三月三。”此时花红虽转为了柳绿,却也褪尽了早春的寒,以后一日比一日暖。
图|pexels-mdsnmdsnmdsn ©
物道君语:
三月上巳,如是浪漫。
今天农历三月三,上巳节。
春天走到了尾声,可谚语却说,“寻春直须三月三。”此时花红虽转为了柳绿,却也褪尽了早春的寒,以后一日比一日暖。
上巳节,人们相逢春野,就像是和世间所有美好相逢。
一柄兰草、一枝芍药、一篇诗赋,或是一次泛舟,都是古人的仪式感。
上巳节,是藏匿在春天里的一次新生,一场浪漫。
图|pexels-steffen-ruhlmann ©
祈愿,新生命
上巳节,是辰月(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上巳之“巳”,在甲骨文中有母腹胎儿的意思;上巳,便有“上⼦”、“赏⼦”之意。
人们在上巳节,祭祀婚育之神高禖,来祈子。
在此季节交替之际,认为“临水感孕”的古人,要进行祓禊。即人们在春水之中沐浴,以兰草、香薰药入汤,用柳枝、兰花沾水洒在身上,祈福祛晦。
祓禊,是上巳节最古老的习俗。
它梳洗着一冬的 郁结和尘垢,将春光的明媚照耀在身,祈愿着新生命的诞生。
图|pexels-ganinph ©
爱情,睡醒了
对恋人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
而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自然中,在《诗经》中,记下了爱情的永恒。
“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在那春日水滨,士与女踏青幽会,并以芍药定情;从那时起,芍药便成了定情的解语花。
赠你一枚含情的芍药,与你分享我的爱,我的岁月。
上巳节,在这个最早的中国情人节, 万物都从冬天里睡醒了,有情人也携手共赴下一个春秋。
图|pexels-valeriya ©
诗歌,在生长
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三月三”。
西晋《夏仲御别传》描述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
此时风和日暖,青年男女们踏青出游,而文人雅士们曲水流觞,吟诗作赋。
魏晋的上巳节,被诗词歌赋所萦绕;正如王羲之乘兴而书的《兰亭集序》,抒写"崇山峻岭"的天地之叹,写"群贤毕至"的相逢之喜,更写“后今视之”的隽永哲思。
春天里,诗歌在生长,生长出清逸、旷达的魏晋风骨。
图|pexels-gary-barnes ©
与春,共从容
继“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节之后,长安大街褪却了花灯的绚彩,唐代人又迎来了柳绿花红的又一大节——上巳节。
“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
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
弄水游童棹,湔裾小妇车。
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整个长安城的人都赴约于这春景,人们相邀临水宴饮,载酒泛舟,好不热闹。
他们看见游弋的鱼群、如烟的柳,杯盏相碰,忽闻乐声阵阵,原是船头奏起了《凤艒歌》。
春天变得如此之近,心间是天地的阔然,眼前是醉人的春色。
人生何为,沉浸当下;日子当在那些活色生香的瞬间里,越过越新。
上巳节,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容纳了生命中从冬到春、由死到生的美好寄愿。
上巳节,人们在此时洁净尘垢,心系情定,吟咏生命,也游赏着春日。
大概最好的事,是和你在一起,细数着幸福,在春天。
图|pexels-nguyen-ngoc-tien ©
来源: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