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呢,瘫在客厅沙发上,电视里正放着午夜档的购物广告,主持人声嘶力竭地喊着“只要998”,或者一部看过八百遍的老电视剧,主角的台词你都能背了,就在这闹腾的背景音里,你居然脑袋一歪,不出五分钟就睡得呼呼的,香得不行。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躺在安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卧室床上,眼睛瞪得像铜铃,数羊数到怀疑人生,脑子里把人生重大决策都复盘了三遍,可就是死活睡不着。
结果呢,瘫在客厅沙发上,电视里正放着午夜档的购物广告,主持人声嘶力竭地喊着“只要998”,或者一部看过八百遍的老电视剧,主角的台词你都能背了,就在这闹腾的背景音里,你居然脑袋一歪,不出五分钟就睡得呼呼的,香得不行。
这事儿其实挺常见的,好多人都是这样的。科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了。它可不是啥“毛病”,更可能是一种身体在特定环境下帮你放松的聪明方式。
人不是个开关,说关灯就立刻断电休眠。从清醒到睡着,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放松、放下戒备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咱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扮演着绝对的主角。而在你那安静的卧室和吵闹的沙发之间,区别可大了去了。
咱得给那种“电视噪音”正个名。在很多情况下,那种持续、稳定、可预测且音量不算爆炸的背景声音,比如风扇的嗡嗡声、窗外的细雨声、或是电视机里传来那种你根本不用动脑子去听的熟悉对白,在科学上有个更友好的称呼,叫“白噪音”或“掩蔽噪音”。
它的作用就像一个声学盾牌,绝对死寂的环境反而会让我们的听觉系统变得格外警觉,任何一丁点突兀的声响,比如楼下汽车关门声、水管的一声轻响、甚至自己的心跳,都会被无限放大,变成惊扰你入睡的“刺客”。
而那个你嫌弃的电视声,恰恰用一种均匀的声波覆盖了这些随机出现的干扰噪音,给你的听觉系统营造了一个稳定、可预测的声学环境。大脑知道“哦,这一切噪音都在预料之中,没危险”,警戒等级自然就降下来了。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指出,稳定持续的低音量背景音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为睡眠初始阶段创造有利条件。
再说说地点问题,卧室的床本该是最佳的睡眠“乌托邦”,但很多时候,它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玩坏了”。你是不是经常靠在床头刷手机、追剧、处理工作邮件、或者为白天的糟心事辗转反侧?
这些行为都会让你的大脑把“床”这个地点和“清醒”、“紧张”、“焦虑”、“兴奋”这些状态偷偷关联起来。心理学上这叫“条件性觉醒”。久而久之,你一躺上床,大脑不是收到“睡觉”的指令,而是自动进入“该想心事了”、“该玩手机了”或者“该焦虑了”的模式。
这就像是巴甫洛夫的狗听见铃铛就流口水一样,你的身体也对床产生了条件反射,只不过反射的不是睡意,而是清醒。
反观客厅沙发,它的身份就单纯多了。对大脑来说,沙发基本就是个“中立地带”,一个临时打盹的地方。你通常不会在沙发上进行那些高强度的脑力活动或情绪劳动。坐上去的瞬间,大脑没有接收到那些需要高度清醒的历史信号。
身体陷在柔软的垫子里,一种临时性、随意性的放松感油然而生。没有“我必须立刻睡着”的任务式压力,精神反而不那么紧绷了。这种心理上的无压力感,是入睡的一大助攻。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安全感,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独自处于完全寂静的陌生环境可能意味着危险,而有些许环境噪音则往往意味着身处群体之中,相对安全。
这种古老的潜意识或许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电视里传来的人声对话,哪怕是虚构的剧情,也可能在潜意识层面提供了一种“陪伴感”,抵消了独自一人在黑暗中的些许不安,让主导警觉性的原始大脑部分感到安心,从而批准身体进入睡眠状态。
当然,电视睡眠法虽好,但也不能说全无缺点。电视屏幕发出的蓝光确实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这是负责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重要激素。所以,最好是让电视定时关闭,或者播放音频即可,别让闪烁的屏幕光线直接照射眼睛。
更健康的替代方案是使用专门的白噪音机器、手机App播放自然声音(如雨声、溪流声),或者干脆就是一台老旧收音机调频到两个电台之间的沙沙声,都能起到类似的掩蔽效果,还避免了不必要的蓝光干扰。
在沙发上开着电视睡着,根本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什么奇怪癖好。它是你的听觉系统在寻找噪音庇护,是你的大脑在逃离充满压力的睡眠关联,是你的潜意识在寻求一份古老的安全感。
准备休息的时候,要放下“我必须立刻马上睡着”的执念,这种焦虑本身就是睡眠最大的敌人。放松点,或许就在你不再纠结的那一刻,睡意自然就来了,这回知道咋回事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