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傻子共振”:冒用学术权威的知识欺诈与公共对话之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12:02 1

摘要:近期,在网络空间引发讨论的“傻子共振”概念,经学界考证并非严谨学术理论,而是一起典型的冒用学术权威、实施知识欺诈的案例。其借知名社会学家之名混淆视听,不仅损害学术公信力,更对公共理性对话造成冲击。

近期,在网络空间引发讨论的“傻子共振”概念,经学界考证并非严谨学术理论,而是一起典型的冒用学术权威、实施知识欺诈的案例。其借知名社会学家之名混淆视听,不仅损害学术公信力,更对公共理性对话造成冲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董晨宇等学者已明确辟谣,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从未出版过所谓《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一书,其1959年的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及其他学术成果中,均无“傻子共振”相关表述,英文社会学界也不存在这一理论概念。这意味着,“傻子共振”是中文网络语境下被虚构出的“伪理论”,却被包装成戈夫曼的学术观点进行传播。

值得警惕的是,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框架分析”等理论,本是解析社会互动规律、帮助人们理解日常行为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学术工具,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与实践价值。而“傻子共振”冒用其名号招摇过市,将虚构概念与权威学者强行绑定,本质上是对学术权威的亵渎。这种行为不仅误导公众对戈夫曼学术思想的认知,损害其学术声誉,更像四处流传的伪名人语录般,制造信息迷障,逐步侵蚀大众对可靠信息的辨别能力,加剧网络空间的知识混乱。

更严重的是,“傻子共振”的传播还对公共空间的理性对话造成破坏。其核心表述中“傻子”一词自带强烈的贬低性与攻击性,使用者在传播这一概念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自我智性加冕”与“他者认知贬低”的误区,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多元的观点分歧,简单归结为“聪明人”与“傻子”的对立。这种贴标签式的认知逻辑,用情绪取代理性、用偏见代替论证,使得“你不同意便是傻子”的粗暴思维充斥公共讨论,扼杀了平等对话的可能,掩盖了问题的本质,让本可推动问题解决的公共交流,沦为情绪化的对立与攻击。

学界人士指出,网络空间中类似“傻子共振”的伪概念并非个例,其流行背后,既有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刻意虚构、包装“新理论”的推波助澜,也有公众对学术知识的认知盲区可供利用。对此,需形成多方合力:学界应持续发挥“辨伪存真”的作用,及时对伪学术概念进行澄清;网络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遏制伪概念的恶意传播;公众也应提升信息素养,面对陌生的“学术概念”,主动核查其出处、理论依据,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从学术角度看,“傻子共振”是对学术权威的冒用,属于知识欺诈行为。戈夫曼的“拟剧论”“框架分析”等理论本是助力人们理解社会互动的工具,如今“傻子共振”却打着他的旗号招摇过市,不仅损害了戈夫曼的学术声誉,还制造了信息迷障,如同四处流传的伪名人语录一般,侵蚀着人们对可靠信息的判断能力。

从公共表达层面而言,“傻子共振”加固了简单粗暴贴标签的行为习惯,严重破坏了公共空间的理性对话基础。“傻子”一词自带智力优越感,使用者在运用该概念时,会不自觉地完成“自我智性加冕”与“他者认知贬低”的过程,将公共议题简化为“聪明人”与“傻子”的对立,以标签代替论证、用情绪取代逻辑,“我说的你不懂”的傲慢与“你不同意便是傻子”的暴力充斥其中,致使对等交流的空间被扼杀,真问题被掩盖,解决问题的契机也被白白浪费,本质上这是一种语言腐败。

互联网上伪概念的流行并非个例,此前“信息茧房”概念也被滥用,脱离原语境成为解释社会分歧的万能借口。“傻子共振”更进一步,以极具攻击性的词汇描述社会现象,除了煽动情绪,毫无价值。

为避免被这类伪概念误导,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界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关键枢纽,应发挥辨伪去妄的作用,就像董晨宇副教授对“傻子共振”出处的辟谣一样;平台作为信息分发中心,需对伪概念传播加以限制,例如抖音上线“辟谣卡”就是积极的尝试;而网民作为信息消费者,更要提升辨析能力,面对新出现的概念,多思考其来源是否可靠、有无理论与数据支撑、是否存在反向结论。在信息繁杂的网络时代,保持理性与批判性思维,才能不被伪概念带偏,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拓宽认知的桥梁,而非制造对立的战场。

唯有共同守护学术的严肃性与公共讨论的理性,才能让网络空间成为知识传播、观点碰撞的良性场域,而非被知识欺诈与情绪化对立占据的“杂音地带”。

来源:科学连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