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创刊以来历年3月8日当天的报纸头版中,挑选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它们跨越半个世纪,记录着不同年代的女性及女性团体昂扬的面貌。每一张,都是一个时代特殊的印记。一个月的时间过去,经过多方努力寻找,我们找到了照片中的其中几名女性榜样。
还记得吗?今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北京日报客户端有AI工作室发布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
我们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创刊以来历年3月8日当天的报纸头版中,挑选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它们跨越半个世纪,记录着不同年代的女性及女性团体昂扬的面貌。每一张,都是一个时代特殊的印记。一个月的时间过去,经过多方努力寻找,我们找到了照片中的其中几名女性榜样。
除她们外,还有热心网友提供线索:“我认识的她,虽不在你们的寻人启事上,但也上过《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都是当年的先进工作者。”这些留言开启了时光之旅,数十年后再相聚,来看看她们的近况吧——
袜厂女工四姐妹:
谢谢北京日报,定格我们的青春
经新兴袜厂老厂长朱学义(中)的召集,曾上过报纸的四名女工石玉兰(左一)、宋秀英(左二)、陈玉冰(右二)、毛莉(右一)几十年后再相聚
捧着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送上的老报纸复印件,石玉兰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她搂住了旁边的老同事陈玉冰,姐儿俩都已经头发花白。
1981年1月13日,石玉兰(左)和陈玉冰(右)的工作照登上了《北京日报》。2025年3月25日,石玉兰和陈玉冰再次相聚
这是一场特殊的聚会。在新兴袜厂现在的办公地——柴棒胡同甲2号,4名退休女职工陆续赶来。她们已经多年未见,一见面就亲热地拥抱着问候。这次聚会的召集者——老厂长、现任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朱学义也来了,热情地和多年未见的她们打着招呼。
这四位女职工的照片都曾刊登在《北京日报》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厂的职工上了好几次报纸。”70多岁的朱学义告诉记者,因为当年新兴袜厂是纺织系统的先进单位,在八十年代全系统袜厂中经济效益排名第一,也是唯一获得国家二级企业称号的厂子。
回忆起当年的辉煌,几位老职工都抢着讲述:全国第一台日本进口的连裤袜机投用后,生产出的袜子薄透又有韧性,在北京的百货大楼、西单商场、上海的一百、十百都设有销售专柜。当时除西藏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在销售新兴袜厂的产品,而且还有部分产品销往东南亚市场。1984年,厂里上交的利润达到了420万元。
如今,朱学义仍然保留着袜厂当年的产品:有40年前的涤纶短袜,30年前的连裤袜……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款式已经很老旧,白色袜子也泛出了黄色。一双双袜子,就是在女工们手中诞生的。45年前,四名女工都在针织车间工作,宋秀英是车间副主任,管着400多名职工;毛莉善于缝袜尖儿,石玉兰、陈玉冰负责织袜筒。
1980年7月1日,宋秀英(左一)登上了《北京日报》的头版。2025年3月25日,宋秀英拿着当年的老照片再次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
当年能上报纸的,都是我们纺织系统的操作能手。普通工人一人看5台机器,操作能手一人要看7台,一天就能织200多双袜子,“吃饭不停车,上厕所也得小跑着去。”宋秀英说。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将老照片、老报样制作成了相框,送给几位女职工。“你们有心了”“没想到还能看到这张照片”……她们仔细端详着,有人还红了眼睛。
当年,能上一回报纸是很大的荣誉,更别提是北京市的党报了!陈玉冰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这张照片上的两个人就是我和石玉兰。我俩正交接班,记者来抓拍的。”她说,报纸刊登后,街坊邻居都知道她上报纸了。
照片中的毛莉也就20多岁,浓密的头发盘起来,塞在白色工作帽里,她守着机器,屏息凝神一针针挂袜口。“在北京举办的京沪津三市针织系统青年操作表演赛上,我拿了第二名。”她说,比赛时有记者来采访,为她拍摄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袜口一共260针,如果一针没挂上,那就成了残次品。我光顾着比赛,当时没注意到记者拍了照。后来见报时我看到了,是个特别大的鼓励!”
1980年7月18日,毛莉参加比赛的照片登上了《北京日报》。2025年3月25日,毛莉拿着当年厂子里生产的袜子,向记者讲解老照片中比赛时的情景
宋秀英手中的老照片,是针织车间党支部的合影,那年,支部被北京纺织局评为优秀支部。“我们车间职工多、女性多,党员也多,大家为了完成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宋秀英的思绪飘到将近半个世纪前。“大伙儿在机器前站着,三班倒,一站就是8小时。我对她们要求也很严,按秒卡产量。”
时光飞逝。如今,几位女职工退休有二三十年了,相见分外亲热,陈玉冰还带来了自拍杆,记录下重聚的宝贵镜头。“谢谢北京日报,定格下我们的青春,又提供这次重聚的机会。”她们这样说。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