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瓦窑原来是一个场镇名,位于成都东南5公里处,毗邻锦江(府河)西岸。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城市损毁,重修建筑时,急需大量砖瓦,于是,当时成都的陈、彭、罗等三姓人家便在府河边、飞龙桥畔以及桂溪、高攀、竹林建砖瓦窑群,烧制砖瓦。
小志带你探寻了
成都地铁1-6号线部分站名的由来
上期,我们换乘7号线
了解火车北站→琉璃场地铁站名的故事
今天,成都市第一条环线地铁
继续发车
本趟列车从三瓦窑站开向北站西二路站
跟随小志,穿梭古蜀王国都邑
寻访成都高校,品尝天下美食
“闭环”7号线~
01
三瓦窑站
“泥瓦匠”的匠心之美
“三瓦窑站”位于科华南路与金桂路交汇口,得名于历史地名“三瓦窑”。
三瓦窑原来是一个场镇名,位于成都东南5公里处,毗邻锦江(府河)西岸。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城市损毁,重修建筑时,急需大量砖瓦,于是,当时成都的陈、彭、罗等三姓人家便在府河边、飞龙桥畔以及桂溪、高攀、竹林建砖瓦窑群,烧制砖瓦。
三瓦窑烧制的砖瓦,色泽青黑,形制规整,深受欢迎。由于此地水陆运输方便,加之烧制的砖瓦较好,名声大噪,人们开始把场镇及附近区域以“三瓦窑”命名。
▲三瓦窑社区。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区文化馆
三瓦窑古窑遗址现已不存,但保留了不少有关三瓦窑的传闻。历史上,三瓦窑曾叫桂溪场。三瓦窑附近有“古桂溪寺”,据传此寺桂花为红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溪乡即以此得名,现称作桂溪街道三瓦窑社区。
如今,乘客进出三瓦窑地铁站,可以充分了解到三瓦窑的沿革与发展历程,“泥瓦匠”的匠心之美在此得到呈现。
▲三瓦窑站。图片来源:成都地铁
02
火车南站
城南轨道重要交通枢纽
火车南站得名重要交通枢纽“火车南站”。地铁1号、7号、18号线在此站交汇。作为“成都地铁第三座三线换乘站”以及“成都地铁出入口最多的站”,火车南站有“A、B、D、E、F、G1、G2、H1、H4、H5、J、K1、L”13个出入口,突破了“上届冠军”中医大省医院站10个出入口的记录。
▲火车南站。图片来源:成都地铁
火车南站,是成昆铁路上的铁路车站,始建于1958年7月,1962年竣工,于1969年投入运营,建成后以货运为主。为配合成绵乐客运专线建设,2011年5月,火车南站进行封闭改造,并同步建设成渝客运专线联络线,于2014年再度投入运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火车南站主要以货物运输为主。经过提升改造,火车南站成为成都又一处实现铁路、公交、地铁相互换乘的重要交通枢纽。火车南站,不仅是成都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同时还是城市的文化与商业地标。
▲成都火车南站。图片来源:武侯区地志办
03
神仙树站
平安之托,修仙之处
神仙树站位于紫瑞大道与神仙树南路交汇口,得名于历史地名“神仙树”。
▲神仙树站。图片来源:成都地铁
神仙树的名字源自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神仙树区域原名寿仙场,相传清光绪年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内贮满清水,民间传言古树已显灵成仙,饮其水,可治百病,于是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给枯树披上红衣,求神树赐福祛病,致使此地香火盛极一时,于是便以神仙之名敬称此树,将此树命名为“神仙树”。后来神仙树成为了这片区域的名字,其名寓意:平安之托,修仙之处。
▲1945年《成都市及郊外地图》中的神仙树。图片来源:成都地铁
04
高朋大道站
寓意高新区“高朋满座”
高朋大道站位于科园大道与高朋大道交汇口,得名于道路名“高朋大道”。
▲高朋大道站。图片来源:成都地铁
北起二环路南四段,南止三环路的高朋大道,属于高新区肖家河街道辖区,1996年命名,寓“高新区高朋满座”之意。
还有一说,高朋大道的命名与该地历史地名“高棚子”有关。“高棚子”地处永丰场东南2公里的区域,此处耕种农田,村民多搭建高棚子来看守庄稼,高高的棚子在成都平原的乡郊非常醒目,故有“高棚子”这一称呼。后来,“高棚子”渐渐演变为所在区域的泛指。
如今的高朋大道,是高新区重要交通干道之一,不仅连接了多个重要的商业区以及住宅区,更是日常通勤的主要路线,在高新区实现“高朋满座”目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见证了成都高新区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
05
太平园站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
太平园站位于佳灵路与武阳大道交汇口,与4号线换乘,得名于历史地名 “太平园”。
相传民国初年,今太平园附近有一座古庙,后来,此地进驻了一支即将去打仗的军队,行军前,部队军官进庙烧香祈福,并承诺能回来就为庙子塑一尊太平菩萨。数日之后,军官果真平安归来,立即请铸工塑造了一尊约3米高、4000斤重的太平菩萨,古庙因此被称为“太平园”。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古庙逐渐荒废。之后,太平园成为古庙所在片区的专指。片区内太平园路、著名企业成都太平园家私广场均得名于历史地名太平园。以太平园命名的街巷还有太平园东一街、太平园中一路、太平园巷等10多条。
“太平”二字,寄托了居住在太平园附近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
▲太平园路152号砖楼。图片来源:四川交通广播
06
武侯大道站
诸葛亮的上班之路
武侯大道站位于武侯大道和武阳大道交汇口,得名于交通要道“武侯大道”。
▲武侯大道站。图片来源:成都地铁
武侯大道,城区西南部交通干道,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武侯区投资修建的,故以武侯区的区名命名该道路。
武侯,即“武乡侯”,指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励精图治,鞠躬尽瘁,得到蜀汉军民的拥戴。诸葛亮在世时就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追谥为忠武侯。武侯大道东起二环路西一段,接双楠路;西至武侯立交桥、西三环路一段、二段交汇处。武侯大道从双楠片区一路向西南,可与双楠大道连接,是成都市区直通双流腹地的一条干道,也可以说是诸葛亮从蜀汉丞相府到双流旧居的必经之路。
▲武侯大道。图片来源:武侯发布
唐代宰相、地理学家李吉甫在其《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道:“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也。”葛陌,原意指诸葛桑园以及田间的小路,后指诸葛亮在双流的旧居。清乾嘉时期,在双流县金花桥到接待寺之间“中五里”路旁,曾立有一书“汉丞相孔明葛陌故宅”九个大字的高碑,为文人骚客前去瞻仰诸葛亮旧居指明了行进方向。
07
龙爪堰站
三股河水形似龙爪
龙爪堰站位于武阳大道与晋阳路、龙腾西路交汇口,得名于历史地名“龙爪堰”。
龙爪堰距离永丰场3.5公里,位于杜甫草堂西南方向的清水河边。清水河在浣花溪上游侯家湾分支东南流,是绕抱老成都城南的最大溪流。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蜀藩筑堰,截堵清水河水,分三股河水来灌田,形似龙爪,故名龙爪堰。清嘉庆《华阳县志》记载,龙爪堰“坚石甃碉,贯以铁锭”,相当坚固,到21世纪初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的作用,长达400余年。
▲龙爪堰。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龙爪堰站这一站名,一听就让人充满了对浩瀚宇宙与恢弘天宫的幻想,想起曾经观看过的飞天入地、荡气回肠的仙侠剧,神话感扑面而来。
08
东坡路站
苏东坡修建苏坡桥
东坡路站位于青羊大道与东坡路、家园路交汇口,得名于历史地名“苏坡桥场”。
苏坡桥场位于今成都城西,二环与三环之间。20世纪90年代前,苏坡桥场是成都西郊著名的农贸大场,这里每逢三六九赶场,非常热闹。据《成都通览》记载,苏坡桥场,列为成都县所辖乡场之首场。
据历史考证,其汉代时名为“黑窑街”,属烧窑窑址。北宋时期,苏轼从家乡眉山到成都赶考,路过此地,在清水河边一客店住下,却发现清水河上连桥也没有,人们均涉水而过,于是自己捐出银两修了一座桥,老百姓称之为苏坡桥。此处因苏东坡捐银修建苏坡桥而易名“苏坡桥场”,古镇亦随苏轼筑桥而闻名遐迩。
▲苏坡立交桥下的“川剧长廊”。图片来源:锦点
坊间还有一种传闻,相传当年苏东坡在府河城南的杨柳堤讲学,并常来往于此,后人便在府河建桥、亭以示纪念。民国《温江县志》专门记载《苏坡桥》诗:“客去亭何在,桥空水长流。可怜歌咏池,犹带宋时秋。”
09
文化宫站
西南地区的第一所文化宫
文化宫站位于清江中路与青羊大道交叉口,市文化宫门口,地铁7号、4号线同站换乘,得名于文化设施“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文化宫站。图片来源:青羊地方志
位于成都提督街61号“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也被成都人亲切地称为“老文化宫”,地处市中心(原中山公园),旧时曾是四川省提督署衙门所在地,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又改称“中山公园”,1951年扩建为成都市总工会下辖的开展城市职工政治教育与业余文体活动场所,并命名为“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所文化宫。
▲老文化宫门口。图片来源:朱建国/摄 (本图为朱建国独家授权“成都方志”使用,不可转载)
自成立以来,老文化宫就成为了成都人开展思想、文化、教育、体育、休闲娱乐等活动的重要阵地。曾经的老文化宫,有人山人海的坝坝电影,人声鼎沸的卡拉OK演唱会……老成都的味道,在老文化宫得以体现。
▲文化宫露天舞会云集了当时成都最有活力的年轻人。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2005年,老文化宫进行整体迁建。新文化宫迁至青羊大道129号,于2007年12月落成开放,分为办公教育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以及电影娱乐城三大主体,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阵地,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前沿窗口的作用。
10
金沙博物馆站
古蜀王国都邑
金沙博物馆站位于青羊大道,金沙遗址博物馆门口,得名于文化设施“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博物馆站。图片来源:成都地铁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分布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9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都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遗址是3000多年前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遗址的发现对蜀文化起源、发展以及衰亡的研究有着极其重大意义,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一起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
▲金沙号地铁。图片来源:成都地铁
金沙遗址发掘的太阳神鸟金饰,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这座城的形象标识。地铁金沙遗址博物馆站最具特色的,就是随处可见太阳神鸟,给人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
▲太阳神鸟标志。图片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
11
一品天下站
在一街之中品尝天下美食
一品天下站位于蜀汉路与同和路交汇口,与2号线同站换乘,得名于道路名 “一品天下大街”。
▲一品天下大街。图片来源:成都特色商业街协会
一品天下大街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南接青羊大道,北连火车北站区域,与中环路相通,沿线功能定位以美食街区和商圈为主,其名寓意在一街之中品尝天下美食。
2005年10月,一品天下美食街开业,大大小小的餐馆酒楼茶肆等消费行业纷纷入驻,红杏、文杏、大蓉和和柴门河鲜等龙头餐饮企业落户于此,成就天府美食街的人气。
一品天下大街可谓“好吃嘴”的必选之地,这里不仅充满了浓郁的巴蜀文化氛围,还代表了成都美食的高水准。成都作为“世界美食之都”,在一品天下大街得到完美呈现。
12
茶店子站
搭棚卖茶水的“幺店子”
茶店子站位于一品天下大街与茶店子路、茶店子正街交汇口,得名于历史地名“茶店子”。
▲茶店子站。图片来源:成都地铁
茶店子位于老成都西门外五华里处,清《成都县志》(重修)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成都有地名茶店子。”据民间传说,清末民初成灌公路尚未通车时,一户姓刘的人家在此搭棚卖茶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名“茶店子”。
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寇飞机轰炸,四川省政府各机构及城中居民于1938年疏散至茶店子,在此形成集市。1939年,成都县县长陈子路曾将茶店子改名为“子路场”,然而广大群众却不承认“官定”的场名,仍称呼为茶店子,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茶店子车站,仍然是成都来往川西及川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13
花照壁站
驱邪避灾,逢凶化吉
花照壁站位于花照壁中横街与银沙街交汇口,得名于道路名“花照壁街”。
▲花照壁地铁站。图片来源:方志金牛
花照壁街起于花照壁上横街,止于中环路一品天下大街段。清光绪十年(1884年),当地群众为了驱邪避灾,祈求逢凶化吉,砌了彩绘照壁,壁上绘有太阳、花草以及人物等图像,故名“花照壁”。1948年损毁,花照壁地名留存沿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命名花照壁街。还有一说,因文殊院存放舍利的西庄位于此处,专门建有照壁一座,彩绘图像,被称为“花照壁”。
▲金牛区五彩照壁园照壁景观。图片来源:金牛区方志办
照壁,意即印满花的墙,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组成部分,又称“影壁”“屏风墙”“萧墙”。“花照壁”三个字,深具古典韵味。唐代诗人韦庄《浣溪沙》提及“孤灯照壁背红纱”,北宋词人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中有“但照壁孤灯相映”。
14
西南交大站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西南交大站位于北二环与交大路、沙湾路交汇口,西南交通大学门口,地铁7号、6号线同站换乘,得名于高校名西南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南交大”)。
▲西南交大站。图片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大肇始于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以及“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属于国内通运输行业的顶尖院校,培养和造就了以竺可桢、茅以升等为代表的栋梁英才。邓小平同志曾给予西南交大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
百年交大,有着让世界瞩目的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科研体系,烙印着让中国高铁引领世界的“成都印记”。
西南交大有成都九里堤、犀浦、东部(国际)以及峨眉四个校区,地铁7号线经过成都九里堤校区。
▲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图片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官网
15
九里堤站
开创成都“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
九里堤站位于二环路与九里堤南路、九里堤北路交汇口,得名于历史地名“九里堤”。
▲九里堤地铁站墙画纪念成都史上泽被千秋的治水历史。图片来源:蓉城政事
九里堤在唐时称縻枣堰,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所筑。为防止南诏国(今云南地区)入侵,高骈修筑“罗城”,并重新规划河道水系,通过修筑縻枣堰导流堤,改变府河流向,使其沿罗城北面东行,在城东北又折向南,与外江在成都东南合流。至此,成都形成“二江抱城”的格局,延续千年。
▲唐高骈扩筑罗城图中的“縻枣堰” 。图片来源:《成都城坊古迹考》
北宋初年,成都天降暴雨,洪水进入縻枣堰,来不及分流就顺势往低处乱冲,淹没西门。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刘熙古主持大修縻枣堰,因此縻枣堰又称侍郎堤、刘公堤。
大概在明天启年间,縻枣堰被误传为诸葛亮修筑,被误称为诸葛堤,并为之后的诸多史料所采纳。相传诸葛亮初治成都城时,注意到郫江所带来的洪水水患。于是,诸葛亮大兴土木,在当时“穿城三里”的成都城北郫江畔修筑起了防止水患的九里长堤。
九里堤今仅存土埂一段,长200米,高8米,宽8米,1981年被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地铁九里堤站站名,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成都人的治水智慧。
▲九里堤遗址公园内九里堤土埂遗址。图片来源:金牛区方志办
16
北站西二路站
见证成都北部交通沿革
北站西二路站位于二环路与蓉北商贸大道一段、北站西二路交汇口,得名于所在区域“北站西二路”。北站西二路站是7号线和5号线换乘站,其东西向的道路是二环路北段,即7号线的走向;南北向的道路就是北站西二路,即5号线的走向。
北站西二路所在区域,原来是五块石村农田、菜地。后来,根据城市建设规划,扩建火车北站时,在其西侧新建与人民北路二段平行的主干道两条,北站西二路属于其中一条。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北站西一路、北站西二路。
北站西二路站处于成都市一个比较关键的十字路口,形成一个十字交叉的换乘站,是成都市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站。北站西二路见证了成都火车北站的变化以及成都北面交通枢纽的沿革。
▲成都火车北站(成都站)。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主要参考资料】
[1].成都市地志办《成都精品考察线路》
[2].成都市地志办、青羊区地方志编纂中心《成都地名掌故》
[3].吴世先主编《成都城区街名通览》
[4].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地名录》
[5].成都市文广新局、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6].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来源: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