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75周年。12月1日,上影厂举办了一场银星光影沙龙,邀请了资深媒体人、影评家孙孟晋、作曲家陈钢、上影集团原副总许朋乐以及上海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王腾飞等嘉宾围绕上海电影的发展路径、艺术特色、文化传承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共同回顾上海电
今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75周年。12月1日,上影厂举办了一场银星光影沙龙,邀请了资深媒体人、影评家孙孟晋、作曲家陈钢、上影集团原副总许朋乐以及上海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王腾飞等嘉宾围绕上海电影的发展路径、艺术特色、文化传承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共同回顾上海电影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这次沙龙更像是一场聚会一次聊天,一起看一些电影,一起走过一段属于上海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印记。
“回到小时候”,电影与城市记忆
在播放完电影《大桥下面》的片段后,资深媒体人、影评家孙孟晋率先带领大家走进这部上海电影的经典之作。“这部影片在整个中国电影史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影片中龚雪的表演细腻入微,生动展现了苏州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百态,以及个体户兴起时期人们的情感与奋斗。孙孟晋回味起电影里苏州河沿岸的场景和石库门老房子等元素,“这是让我们回到小时候的记忆”,“现在只能在电影里看老的上海记忆了。”影片体现了海派生活中市民阶层的酸甜苦辣,是海派文化在电影中的精彩呈现。
谈到1981年上映的电影《小街》时,孙孟晋更是赞誉有加,称其为“情绪电影”、“诗意电影”,“可以和国外很多顶级大师电影放在一起评价”。影片叙事结构独特,郭凯敏和张瑜饰演的角色关系扑朔迷离,开放式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电影中所反映的宿命主题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上海电影在艺术创作上的高度。”
除此之外,《美丽上海》、《她俩和他俩》、《烛光里的微笑》等影片都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不同风貌与时代变迁,体现了上海电影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特质。孙孟晋激动地说道,“上海电影的海派文脉是一脉相承的,这些电影记录了上海的发展轨迹与海派文化的韵味。”
“大家庭”和“大学校”,上影精神的传承发扬
“不是电影人,但很有电影缘”的作曲家陈钢让大家感受到了电影艺术传承的力量。他回忆起小时候父亲陈歌辛为电影《遥远的爱》作曲时,自己和弟弟在片中“一闪而过”的客串经历。“那个时候秦怡老师和赵丹的形象一直留在我心里”,正是这次难忘的经历让陈钢与电影结下了一生的渊源。
“电影音乐有时候比电影活得还长一点,很多电影我们忘了,但是还记得音乐”。陈钢表示电影音乐与电影相辅相成,他与赵静在活动现场即兴合作《鲁妈的独白》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上影集团原副总许朋乐回顾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历程,“上影就像一个‘大家庭’和‘大学校’,从一名普通编辑逐步成长,在上影的经历让他对电影行业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自己就是上影的‘得益者’!”
从杨小仲编剧的《阎瑞生》拉开上海电影商业片的发展序幕到左翼电影兴起,许朋乐详细回顾了上海电影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上影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情厚谊’,对社会和生活充满‘忧患意识’,在艺术和技术上‘忠诚追求’,对同辈和同才秉持‘尊重融合’。”这是许朋乐总结的上影精神的内涵。
“在街头和历史连接”,把电影作为生活方式
年轻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王腾飞分享了上影在电影文化传播方面的创新探索。“上影博物馆致力于‘电影博物看世界的可能’,通过丰富的藏品将历史与现在乃至未来相连接,让电影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博物馆通过将藏品带出馆外与城市空间互动,让观众在实地体验电影与城市的关系。
王腾飞副馆长特别分享了一些在电影Citywork活动时发生的感人瞬间,如在湖南路8号赵丹故居前展示《丽人行》小人书时,竟意外遇到了莎莉的女儿。王腾飞兴奋地说,“当时整个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就是上海的神奇之处,在街头上就能通过一件物品把当下和历史连接起来。”
“武康路至安福路的路线上也有很多电影人的痕迹。”当走到武康路391弄周璇故居时,王腾飞展示了周璇与李香兰的照片,“这张照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的想象,让人们仿佛现场见证了40年代上海电影明星的生活状态。”
伴着钢琴家葛灏全情投入地奏响《梦幻曲》,本次银星光影沙龙活动缓缓落下帷幕,上海电影制片厂75年的光影长河在嘉宾们的讲述中流淌。从往昔饱含烟火气、铭刻时代印记的佳作,到电影人薪火相传的坚守执着,再到当下新颖多元的文化传播尝试,上海电影从未停止生长。它扎根于这座摩登都市的血脉,以艺术回馈岁月。
作者:臧韵杰(见习记者)
文:臧韵杰(见习记者) 图:活动方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