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黄梅戏如何从乡野小调逆袭成国粹经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2:44 3

摘要:1981年,严凤英版《天仙配》电影胶片在抢救中重现光彩。当“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唱段再度响起,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谁能想到,这台唱进人民大会堂的国粹,百年前竟是乞讨者沿门卖唱的乡野小调?

湖北黄梅的田间地头,采茶女的歌声随风飘荡,谁曾想这缕清音竟能穿越百年,唱响中华大地

1981年,严凤英版《天仙配》电影胶片在抢救中重现光彩。当“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唱段再度响起,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谁能想到,这台唱进人民大会堂的国粹,百年前竟是乞讨者沿门卖唱的乡野小调?

从鄂皖赣三省交界的穷乡僻壤,到登上世界艺术殿堂;从被贬为“伤风败俗”的黄梅淫戏,到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逆袭之路,堪称中国戏曲史上最动人的传奇。

01 天时地利:三省交界的文化熔炉

黄梅戏发源地湖北黄梅县,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正是这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兼收并蓄的艺术特质。

这里自古就是“吴头楚尾”的文化过渡带。长江水道畅通无阻,江西的青阳腔、湖北的楚剧、安徽的徽调在此碰撞融合。明代戏曲理论家潘之恒在《亘史》中记载:“黄梅人善歌,诸腔杂陈,俚曲野调皆可入戏”。

水患频发反而催生了艺术繁荣。清道光年间《黄梅县志》记载:“邑地频江,十年九涝”。每逢水灾,农民只得“提篮卖唱,沿门乞讨”。他们敲着道情筒,唱起采茶调,从湖北黄梅一路唱到安徽安庆。

正是这种被迫的迁徙,让黄梅调与安庆当地方言、民歌结合,孕育出最早的黄梅戏雏形。恰如戏曲理论家陆洪非所言:“水灾冲出了个黄梅戏”。

02 人和因素:从逃荒者到艺术大师

黄梅戏的早期艺人,几乎都是半农半艺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在农闲时组班唱戏,农忙时回家种田,这种“草台班子”的形式保持了艺术的草根活力。

第一代宗师邢绣娘的故事堪称传奇。这位清乾隆年间的黄梅艺人,原本是逃荒的农家女。她独创“采茶戏七板十三腔”,将零散的民歌小调系统化。每逢她演出,观众如潮,甚至出现“锣鼓一响,脚板发痒”的盛况。

严凤英的成长轨迹更是黄梅戏发展的缩影。这位出生于安庆的艺术家,15岁拜师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却因家族认为“戏子丢人”而被逐出宗祠。她一度流落歌舞厅,却将流行歌曲的发音技巧融入黄梅调,开创了真假声结合的新唱法。

1953年,严凤英主演《天仙配》,创造“一届两会三万人”的观演奇迹。周恩来总理看完演出后盛赞:“《天仙配》为戏曲改革指明了方向”。

03 艺术本源:采茶调与民间智慧的结晶

黄梅戏的音乐根基,深深扎在鄂东采茶调的土壤中。

春日采茶时节,茶山上此起彼伏的“采茶歌”本是农民自娱自乐的山歌。其内容多是表现男女情爱、日常生活,语言活泼诙谐,充满生活气息。如传统小戏《点大麦》中的唱段:“四月麦子满田黄,割麦插秧两头忙”,简直就是农耕生活的音乐日记。

黄梅戏的舞蹈动作同样来源于生活。《打猪草》中“矮子步”模拟上山伐木,《纺线纱》中的“云手”源自纺车转动。这些从生产劳动中提炼出的程式动作,让农民观众感到亲切自然。

就连黄梅戏的剧目也大多反映底层民众的悲欢离合。《荞麦记》写嫌贫爱富的世态炎凉,《天仙配》歌颂冲破枷锁的爱情,《女驸马》展现女性的智慧勇气。这些故事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无怪乎民间流传“唱戏唱到鸡叫,看戏看到鸡叫”的俗语。

04 历史机遇:从禁戏到国粹的逆袭

黄梅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清代官府曾视其为“淫戏”屡禁不止,民国时期更被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草台戏”。

转机出现在1952年。上海举行首届华东戏曲会演,安徽代表团带去的黄梅戏《打猪草》、《蓝桥会》引起轰动。音乐家贺绿汀盛赞其“泥土的芬芳,山野的清风”。从此黄梅戏从地方小调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1955年电影《天仙配》上映,更将黄梅戏推向巅峰。该片创下当时戏曲片最高上座纪录,主题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传唱大江南北。香港邵氏公司连续拍摄《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黄梅调电影,掀起东南亚地区的“黄梅热”。

改革开放后,黄梅戏再度创新。马兰主演的《红楼梦》引入交响乐伴奏,韩再芬的《徽州女人》融合现代舞美,吴琼在北京举办黄梅戏个人演唱会...古老的戏曲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享誉世界的中国戏曲,这条逆袭之路走了整整二百年。

如今在黄梅县戏剧院,老艺人仍在传授“采茶调十八板”的原始唱腔;而在合肥的现代化剧场里,3D全息技术正重塑《天仙配》的经典场景。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间,那缕从采茶山野飘来的清音,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纯朴与鲜活?这个问题,或许需要每一个热爱黄梅戏的人用行动来回答。

来源:女神看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