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经去世六十多年的胡适,这个名字前些日子再次被揪了出来。一时间,还能挤进特朗普乱政、李嘉诚卖港口、什么什么人偷税被罚这些活人而引发的网上热点,居然热闹了好几天。
作者:顾土
作者简历
顾土,本名陈原。1982年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出版社,1985年起供职媒体,现已退休。专栏作家,文史学者。
已经去世六十多年的胡适,这个名字前些日子再次被揪了出来。一时间,还能挤进特朗普乱政、李嘉诚卖港口、什么什么人偷税被罚这些活人而引发的网上热点,居然热闹了好几天。
胡适先生(1891.12.17~1962.2.24)
一个死活绕不过去的名字
其实,从胡适生前到身后,一百多年了,其名其文一直被不断批判,火力时常还很猛。有时是万炮齐轰,批倒批臭,可以说什么恶名,包括各种骂人的话,都用上了,应该早就臭名昭著,绝对盖棺论论了,但过后呢,谁料到,并非如此,还是没完没了,好像这个名字死活绕不过去,缺了就是不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尽管胡适的文字又被编来编去,反复出版,2003年《胡适全集》都能问世,但想看就看,不想看也没人管,而且知不知道胡适,并不影响上岗、升级、评职称。只是不知为什么,有人一见这个名字,仍然如芒在背,还能蜂拥而至,上纲上线,还有那么多人义愤填膺,勇于站队!
《胡适全集》书影
胡适的弟子学生的确不少,但如今,弟子学生们早已作古,再传都该一大把年纪了,胡脉不断也断了。当年批判胡适,罪名就是把资产阶级唯心论贩卖到中国,而今天,无数人涌往国外,无论学什么信什么,完全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胡适的名声还那么强劲,应该与这些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过去挺身批判胡适的那些名流,有人的著述曾经是干部必读、青年必读,是教科书,发行量上百万,可现在呢,这些名字,网络上那些慷慨激昂的人恐怕连听都没听说过,而胡适,为什么却名声依旧?
胡适一不是网红,二非娱乐明星,三依照当今网民的关注标准早该过气了,但自从网络普及后,尤其是近些年,这个名字还大有深入基层之势!看看那些网文、那些潮水般的跟帖,不难发现,其中多数人并没有读过胡适的文字,即使胡适生平、胡适的言行,也多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可见,读过没读过,了解不了解,并不重要,似乎仅仅这个名字,就是个难以抹去的鲜明存在。
这个名字究竟有什么魔力,能横跨百年,而且历久弥新?
《新青年》杂志编委
当年批胡,都是哪些人
我读中学的年代,时常翻阅父母书架上的各类书籍,读了一些年轻几代恐怕根本没见过的出版物,其中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再就是《胡适思想批判》。
我在人民出版社工作时的老领导曾彦修在《平生六记》里这样回忆1954年底开始的岁月:“那年是批判胡适年,全国批胡文章如雪片飞来,我们奉命以‘三联’名义接连出了八厚本《胡适批判选集》,由史枚前辈主其事,由我签发。我问史看过没有,史说‘哪楞奈?’(上海方言,哪能够呢)”
史枚是出版大家,当年主其事都没怎么看或看不过来,而我这个后辈,在胡适去世以后多年里却几次翻阅了《胡适思想批判》和其他各类批胡的文选、集刊。
最初读,是因为里面的作者有我家的邻居;多年后上大学时再次翻阅,是因为听有的作者讲过课,有的是对作者其他著述有深刻印象;工作时又一次浏览,是因为有的作者就是我的领导,有的是同一家单位的前辈,还有的作者,我因工作关系拜访过他们。
当年批判胡适,有的作者不止写了一篇,有的是多篇。有的作者,阅读那个年代他们的行文,很难与他们过去的文字联系起来,也有的作者,更难与二十多年后他们的成就置放在一处,有人还是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的理论中坚,当然也有一以贯之的。
就像很多人形容过的那样,除了极少数外,那个年代批判胡适,文化学术界的名人几乎统统上阵,有老一代学者、作家,有正在出名的青年才俊,有的始终是左翼,有的过去并非左翼,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非党,有的只是“爱国民主人士”。
从胡适著文出名的那天起,批他骂他的人就是一拨又一波。老一代责骂他的人,学问大的不少,写《中华两千年史》的邓之诚就特别不喜欢胡适。据周一良回忆,“邓先生性情狷介,对同辈人多所臧否,如在课堂上经常说,‘城里头有个胡适’云云。有人甚至戏言,说他印行汪梅村的日记,正是因为日记里不止一处骂了安徽绩溪人。”
青年人批胡适的也不少。全面抗战前,左翼青年胡绳还有这样的有趣结论:“胡适这两个字,在现在已被看作是保守的中庸主义的绅士派的学者的代名词了。”
新中国成立前后,批判胡适紧锣密鼓,有些文章的论说值得一提。
1949年是“五四”三十周年,在何干之的纪念文章里,认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不是胡适,而是李大钊。
1950年7月,艾青写有一篇纪念闻一多的文章,认为新月派成员在中国革命里后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胡适为代表,走向反人民的道路,一部分以闻一多为代表,走向了人民。
不过,在那个阶段,批判胡适的同时也希望胡适“回到人民的队伍里”。胡适老友陈垣1949年5月在《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里说的最具代表性:
“在30年前,你是青年的导师,你在这是非分明、胜败昭然的时候,竟脱离了青年而加入到反人民的集团,你为什么不再回到新青年的行列中来呢?”
1950年9月,胡思杜的文字《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在香港见报,其中也希望其父转向人民,“希望我们将来能在一条路上相见”。
1952年,由美国抵达台湾的胡适先生发表公开演说
这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1954年在全国发动的胡适批判,由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所引发,其实一开始就意在胡适,所以不久就发动了“反对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继而又发展到其他个部门,“从哲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等方面彻底地批判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影响”。
批判胡适,公开的主帅是郭沫若,他不仅答记者问,回答批判胡适面对的各种问题,还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联席会议上总结运动的进展,在相关讲座里致辞。
为什么要全方位批判胡适?郭沫若的一段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近三十年来,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人物就是胡适,这是一般所公认的。胡适在解放前曾经被人称为‘圣人’,称为‘当今孔子’。”“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学术观点在中国学术界是根深蒂固的,在不少的一部分高等知识分子当中还有着很大的潜势力”。
郭沫若还介绍:“我们拟定了九项内容,分别批判胡适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历史观点、文学思想和其他有关问题。”
贺麟在文章里形容得也很清楚:“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并不是他一个人,或仅只是他的少数门徒如俞平伯先生等的孤立的独特的思想,而是广泛存在的现象。旧中国旧学术界的知识分子,在这一或那一形式下,直接间接都多少受过他的影响。”
胡适推行的实用主义是思想界、学术界一大危害!批胡文章都这么认为。
“胡适的思想是美国资产阶级极反动的实用主义,为要批判他的思想,不能不批判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一词,胡适译为实验主义”,“胡适是实用主义的信徒”,而“实用主义是美国帝国主义的御用哲学”,“是美国资本主义土壤生长出来的一种最反动最腐朽的唯心论哲学”,“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具”。
因为批判实用主义,所以大家连带着又狠批了一通实用主义的各个代表人物直至杜威。
批判杜威时是这样说的:“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头子”,“他的学说在中国曾起过不小的影响”,“这个帝国主义的‘学者’,和胡适勾结在一起,参与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阴谋”。
在批判胡适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当时对待一些外国哲学家的立场和态度。比如英国的罗素,也被称为“破坏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且是上了标题的;而法国的柏格森,被称为反动哲学家,散布的是腐朽思想。对中国的名流,被加上反动的也不少,其中有傅斯年、梅贻琦、蒋梦麟、蒋廷黻、丁文江等人,丁文江还被描绘出如何为胡适阵营冲锋陷阵,连胡适曾经的对立面张君劢都被定为“极端反动的、臭名昭著的”。
批判胡适从批判俞平伯开始,因为俞平伯代表的是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同时也联系到之前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认为“那是对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的第一次揭发批判”,“可惜那一次批判没有充分地展开到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去”,“电影‘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的思想立场都和胡适的反动思想有密切的关联”。
正如《胡适派文学思想批判》里所说:“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不仅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窃据着统治地位,就是在我们整个文艺领域内,也拥有着相当普遍的影响。”
就在批判胡适战火正酣时,对另一个姓胡的批判战役也已打响,结果,胡适又和胡风捆在一起。“胡适和胡风在外表上有所不同,他们一个公开地贩卖着美国货,一个走私地贩卖着日本货,然而货色是一样的,他们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想用资产阶级的主观唯心论来夺取领导地位”。
翻阅那时的批胡文章和发言,才明白,原来胡适这个名字几乎影响到文化思想学术界的各个方面,因为每个领域都有权威人士出面反省本领域中胡适的毒害。有的从政治、历史、哲学、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切入,有的以美学、古典文学、戏曲遗产、文化传统、国故整理、国语文法、考据学、教学工作、治学方法入手加以分析,有的再深入到白话文学史、民间文学、《红楼梦》《儒林外史》《西游记》《水浒》《镜花缘》《老残游记》《醒世姻缘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中学国文教学等等,详加批判,简直包罗万象,有大有小,有粗有细。
受影响的人都是什么水平
有些批判文章坦诚自己直接或间接受到过胡适的影响,有的则指责别人,不过,有的作者尽管与胡适曾有师生之谊,但在批判胡适时并未提及自己是否也中过其毒。这些人,个个都是大师大家,领军人物,聚集在一起,组成个科学院,每个人都是当所长的材料。
无论怎么批判,这些人的学问功底在那个时代直到以后很长时间,还是被公认的。思想方法被否定,人却因学问而受到礼遇,例如顾颉刚。
不管顾颉刚在那个时代一再表明自己与胡适关系没那么深,但大家还是认定他与胡适是亦师亦友,他和“古史辨”派都曾被批判,说是受到胡适反动思想的影响。自1951年开始,正在上海任教的顾颉刚,批判胡适的各种会议都要他参加,还要发言,次数越来越多,令他疲惫不堪。但是,北京筹备中国科学院依然想到了他,邀他北上,据说周总理讲过:中国有几个顾颉刚?一定要让他到北京来!来北京后,他不但是一级研究员,还不断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参与《资治通鉴》的标点和主持整理《尚书》的工作。文革初期,他当然在劫难逃,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遭到批斗,但在1971年标点二十四史的规划出台时,周总理依然批示“请顾颉刚先生总其成”。
那个年代,虽说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但这个学术权威还是铁定的,是个干货,绝大多数人没资格拥有这样的称呼。
在批胡浪潮中,也有人及其著述曾被专门拎出来批判。
郭沫若就以朱东润为例,说光明日报学术副刊曾以六期的篇幅刊载朱东润研究屈原的文章,观点和方法基本上是胡适的一套。
有的文章认为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持完全相同的错误观点;但也有文章反驳说虽然此书在观点和方法上仍然存在非常严重的错误,但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不能同等对待,不能草率地一笔抹杀。
《清除胡适反动理论在戏剧界的影响》一文,副标题就是“评张庚著‘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文章说:“由于张庚同志对胡适戏剧改良理论的实质作了错误的评价,他的‘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就不能摆脱胡适理论的反动影响。”“反映在‘初稿’的很多其他论点上,都表现出作者已经不自觉做了胡适理论的俘虏。”
批判胡适形成狂潮,但有两位另有意见。
一位就是毛主席自己。1957年2月16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召集相关人士谈文艺、学术和百家争鸣等问题时说,过去批判胡适,取得很大成功,但后来就有点片面性了,对胡适不能全部抹杀,康有为、梁启超也不能抹杀。
胡适先生和夫人江冬秀
一位是陈寅恪。他说,人人都骂俞平伯、胡适,我不同意,过去你们都看过他们的文章,并没有发言,怎么今天你们就做了应声虫,这不就是: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批判胡适,有一位大家也写文章,但胡适看了却说写得很好。他就是朱光潜,不愧是美学家,这种文字也能写出味道来。
胡适“一向以他的家世自豪,就证明了他的封建骨骼。他的宗派观念很强,逢人就叙家谱,无论你姓江姓程,他都可以证明你源出安徽,所以他可以和汪精卫攀同乡。”
“胡适的买办思想浓厚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美国人喜欢搜集邮票,以稀奇的样式满足自尊感。所以胡适就走冷门,搜集火柴盒。这样一个买办思想浓厚热衷亲美的人会是什么好人呢?”
朱光潜还说,某天去看胡适,见他书房的桌上摊开着许多书,这就证明他平时无实学,临时东抄西摘。
当然,也有因为参加批判胡适的会议以致压力太大而患病的,如汤用彤,脑溢血!
批胡大军,后来几乎全军覆没
不过,历史总是有自己的走向,而且有时常常显示出其吊诡的一面。
自批判胡适之后,从1957年反右,到1958年“拔白旗”,再到文革,历次运动过去,当年批判胡适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有人遇上灭顶之灾,有的被彻底批判,也有人同样被定为“资产阶级唯心论”,比胡适的思想还臭还反动。
真正负责指挥批判胡适思想运动的陆定一和周扬,都身陷囹圄多年。而主帅郭沫若在文革初期、批林批孔、评法批儒中都曾被一再批判,还被江青叫起来当众羞辱。郭沫若自己就表态:“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来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写过多篇批胡文章的中共一大代表李达,文革刚开始,便首当其冲,遭遇诬陷和迫害,向上呼救不应,最终含冤去世。
在当年批判胡适文章中,很多作者都引用瞿秋白嘲讽胡的一首诗,有人也拿这首诗当做鲁迅的作品。“文化班头博士衔,人权抛却说王权,朝廷自古多屠戮,此理今凭实验传。”可牺牲多年的瞿秋白,却因《多余的话》被定为变节分子,还是左倾盲动路线的头子,属于第二次党内路线斗争,受到不断批判。
1958年4月,胡适与蒋介石在一起
大概因为胡适已经是死老虎,在文革中,除了批判其他人时捎上一句外,没多少关注度,反倒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他齐名的陈独秀,成了全国男女老少,包括文盲都最为熟悉的反面人物。因为他是第一次路线斗争,也就是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头子,大批判时提,政治学习时提,读报时提,无所不在。
1977年高考复习还在提十次路线斗争,也有称十一次路线斗争,这是复习答题必选。因为十几年大批判运动太多,很多人记糊涂了,当考题问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时,有的回答就是:蒋介石、宋江、孔老二、陈独秀。
更为奇特的是,197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艾思奇的《胡适梁漱溟哲学思想批判》,收入作者的两篇旧文《胡适实用主义批判》《批判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出版说明称:现在重新出版艾思奇同志的这两篇论文,也有现实意义。近年来,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大搞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流毒深广。在我们同“四人帮”的反动哲学作斗争时,重读艾思奇同志的这两篇论文,也会有所启发。
看来,极左路线也与胡适的唯心论有关!
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回忆胡适、解说胡适,最早的人是胡适当年的同事、学生、朋友们,都是老一辈学者,有的著文,有的是在书中提及,有的是讲课或与人交谈时说起,然后又有人事后刊出。我记得有邓广铭、郑天挺、季羡林、王永兴、朱光潜、钱锺书、顾颉刚、罗尔纲、周一良等,其中以季羡林《为胡适说几句话》最有名。这些人都已是泰斗级,教授的教授,影响力很强。
1948年的戴逸还只是左翼大学生,竟然与胡适也有关联。因为参加学生运动,戴逸被捕,原来是胡适写信保释,戴逸出来后才直奔解放区。
依然是朱光潜的态度富有感染力。当有人从海外来探望他,并告知胡适生前对他的批判文章的评价后,“他低下头来,用十分富有感情的音调说,你知道吗,我的大半生都在北京大学教书,我如果不到北大来,还不知终生会怎么样了。我到北大就是胡先生尽力介绍来的。”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胡适也有了新的认识,比较典型的是胡绳,在《试述胡绳对胡适的评价历程》这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作者认为,胡绳对胡适的评价,经历了从早期的仰慕理解到彻底决裂、否定批判,再到自我否定、历史重估,呈现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台湾发行的纪念胡适先生极限明信片
说到最后,我想起了去年辞世的史学家耿云志。我在大学读书时就常常阅读他的文字。
1975年,文革尚未结束,他就一头扎进有关胡适的档案中,了解了与公开宣传的胡适形象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胡适形象。1979年,五四运动六十年,他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利用积累的史料,写下两万多字的长文《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历史研究》发表,轰动一时。1985年,他的《胡适研究论稿》问世,这是大陆第一部研究胡适的专著。1989年,新编的《胡适年谱》出版,从此,一部部胡适研究论著、研究刊物和大量资料书,从他的笔下和编辑整理中诞生。
如果想真正了解胡适,我以为,更应该去阅读以耿云志为代表的一大批胡适研究专家的著述,在扎实的史料和精辟的见解中,得到真实的胡适。无论是褒是贬。
来源:玉宇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