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庙镇雄踞富平东北,古称“长乐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生态良好。近年来,老庙镇党委、政府紧扣富民强镇主题和农民增收主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成镇区文化活动广场,注重传承和发扬老庙老鼓文化,坚定不移抓环境树新风,为老庙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充分展示老

老庙镇雄踞富平东北,古称“长乐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生态良好。近年来,老庙镇党委、政府紧扣富民强镇主题和农民增收主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成镇区文化活动广场,注重传承和发扬老庙老鼓文化,坚定不移抓环境树新风,为老庙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充分展示老庙镇发展改革新面貌,镇党委、政府和县文联开展了老庙镇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目前征集工作已圆满完成,特开设“奋进老庙”专栏,编发相关文艺作品,以飨读者。
老
庙
古
韵
LAOMIAOGUYUN
王银龙 
王忙社 摄 老庙镇,这里是孕育我生命的起点,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富平县的版图上。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故事,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荣耀。 位于富平县东北一隅的老庙镇,背倚万斛山,脚踏黄土台原,面向关中平原,与地处蒲城县境内展现大唐皇权庄严与神圣的桥陵陵园相邻。青翠欲滴的麦田随风摇曳,宛如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又似大地母亲披上的绿色绸带。夕阳西下时,余晖洒满田野,整个古镇被笼罩在温馨而祥和的氛围中。 漫步在老庙镇的古道上,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印迹上,每一眼都沉浸在故乡的情怀中。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高耸的宝塔,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千百年来的浩然紫气,烘托着这块热土,使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红运顺畅,业兴昌盛。 老庙镇,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唐代,此地被称为“长乐驿”,是官方到毗邻的蒲城桥陵祭祀的落脚之处。官员们在此歇息休整、沐浴更衣后,前往桥陵祭祀。明代,此地被称为“长乐镇”。后因显圣庙的香火鼎盛,绵延千载,而得名“老庙”。 唐初时的“长乐驿”,这里曾是通往东北方向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驿站,当时主要是传递公文、官员往来的歇息之地。自唐玄宗李隆基为其父李旦睿宗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桥陵后,这里成为皇帝、皇后及大小官员祭扫大唐陵墓时更衣、换戴、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由此便将老庙镇的历史地位推向了巅峰。 桥陵的宏伟建筑和规章礼仪,无不彰显着盛唐的辉煌与荣耀。当每年到了祭祀之日,桥陵成为一片庄重而繁忙的圣地。四方百姓,朝臣贵族,乃至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都汇聚于此,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祭祀活动。 当晨光初照,桥陵的朱红色大门便缓缓开启,迎接着络绎不绝的祭祀人群。陵园内,松柏苍翠,古碑林立,每一块碑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大唐的辉煌与荣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气息,伴随着庄重的鼓乐声,营造出一种肃穆而神圣的氛围。 每逢祭祀之时,民众朝臣齐聚于此,共襄盛举。这不仅是一场庄重的宗教仪式,更是一次商业繁荣的契机。原本寂静的“长乐驿”,此时已是人流如织。当祭祀活动过后,“长乐驿”商业活动仿佛同春天盛开的花朵,勃勃生机,繁花似锦。“长乐驿”便逐渐从专为信使人员服务转变到为桥陵服务,至此“长乐驿”便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供官员下榻的官署,还有各种服务场所。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地面建筑虽已不复存在,但其遗址、遗物和部分名谓仍留存了下来,成为后人探寻历史的宝贵线索。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镇武庙,历经沧桑,见证了老庙的历史变迁。镇武庙曾是香火鼎盛之地,供奉着镇武爷、桃花女、周公石造像神祇,是当地村民心中的神圣之地。在这浩渺的历史长河中,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风云变幻。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人的足迹和气息。 镇武庙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份精神的寄托。在这里,人们祈求平安,祈求幸福,将自己的心愿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手持香烛,心怀敬畏,在这里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力量。这所古庙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成为当地村民永恒的历史记忆。 我喜爱山,我爱高耸入云的山,我爱层峦叠翠的山,我爱有悬崖绝壁的山,但我更爱家乡那绵延起伏、温柔可爱的万斛山。它犹如在外游子心中深情而美好的恋歌。走进深山看到安沟泉那泓泉水,心便随之荡漾。山涧中,流水潺潺,仿佛是大自然轻拨的琴弦,奏出世间最纯净的乐章。这是自然的恩赐,是生命的源泉。它洗涤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当人们置身于这片山水之间,便会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 登上万斛山之巅,极目南望,仿佛来到云端之上,看到的是云海翻滚的关中平原。四周山间群峰叠翠,沟壑纵横,黄土层积淀深厚,植被青翠茂密。树木多以洋槐、国槐、柏松为主,郁郁葱葱,碧绿万顷,别有洞天,是休闲、旅游、度假的绝佳胜地。 石头是山的灵魂,是大自然永恒的延续。每块石头都有着亿万年的历史,它们经历着无尽的风雨、烈焰、寒暑与孤独,最终铸就了自身的辉煌,成为人们眼中一道道永不磨灭的经典风景。万斛山不仅因石而命名,也因石而闻名。据说陕西黄帝陵,西安孔庙碑林的碑石材料,八成以上都是来自富平境内,其中来自万斛山的青石占有最大份额。 万斛山不仅在于它的博大和坚韧,丰富和深沉,而且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自从桥陵建立后,随着“常乐驿”商业的兴起,万斛山也兴盛起来。就在这时,万斛山之巅便建造了寺庙、佛堂、撞钟、学堂、书院、并有一口古井遗迹至今依然保存。并建造了底层边长4米,通高26.7米的万斛寺塔,是一座方形七级楼阁式砖塔。整个塔体雄伟壮观,古朴简洁,呈现自然缓和锥形,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据传,万斛寺内曾有和尚万名,罗汉五百。寺庙之中,香火如织,熙熙攘攘的人群虔诚朝拜,展现出人们对信仰的执着与热情。当你凝神驻足,仰望犹如擎天一柱的寺塔,仿佛在满堂烟雾弥漫的寺庙内,香气四溢的氛围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宁静,充满了安详和神圣的感觉。每一柱香火都是人们无尽的祈愿与期盼,伴随着微风飘向佛祖,传递着世间的温暖与爱意,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万斛寺塔,每天出家门抬头就能看见,那矗立在山顶的塔型,总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而神秘的感觉。它不论是晨昏朝夕之时,抑或雪雨风霜之中,都以特异而不凡的风姿吸引着我。清晨,在朝阳的拂照下,晨霭缭绕着它的肩际与腰间,真像一个披纱临风的少女;黄昏,在晚霞的映衬下,夕阳镶嵌了它的飞檐,却又像一名披甲执戟的武士;夏日,在暴雨的吹袭下,两帘笼罩住它的周遭,颇似一竿破浪前进的船桅;冬夜,在冰霜的披覆下,皓雪装饰着它的尖顶与塔身,酷似一柄亮光闪烁的利剑。 我向往故乡的万斛山,是因为它像故乡的人一样勤劳率真,清晨捧着日出,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候日落,给晚霞以辉煌。 我眷恋故乡的万斛寺塔,是因为一千多年来,万斛寺塔任风吹雨淋,地动山摇,依然巍然屹立,散发着千年的芳华。由于这座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不仅见证了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兴盛和历史的繁荣昌盛,更是展现了故乡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每一次登上塔顶,俯瞰四周的壮丽景色,都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老庙镇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和遗址上,更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这里流传着许多古老的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老庙镇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这个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其故里在今老庙镇笃祜村的明代忠臣烈士杨爵,为了力挽国危,救民于水火,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直谏嘉靖皇帝,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忠国爱民凯歌,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杨爵为人刚直,不畏权势,奉亲孝母,德传后世。隆庆年间追赠光禄卿,万历年间赐谥忠介。清康熙皇帝为杨爵题赠“杨忠介公明代事,关西夫子清世称”。毛泽东同志曾以“靡不有初”作评。“南有海瑞,北有杨爵,为民救国,不计死活”,这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后人对他忠国爱民精神的褒扬,这不仅是老庙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于明万历二十年,当地民众出于对杨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自发集资修建了杨爵祠,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共同打造了这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建筑。 杨爵祠的建筑布局严谨,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祠堂坐北朝南,由门楼、正殿等部分组成。门楼高大挺拔,上方悬挂着“杨爵祠”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整个祠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走进杨爵祠,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站在那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杨爵祠依旧屹立在那里,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它如同一座历史的灯塔,指引着后人不断前行,愿杨爵祠永存,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 老庙古镇昔日的庙会,总是热闹非凡,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走高跷的盛景。高跷,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仿佛为庙会注入了无尽的活力和魅力,让人们为之倾倒。 庙会之日,天高云淡、阳光明媚。老庙古道两旁,早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这喧嚣之中,一队身着彩衣、脚踩高跷的表演者,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们或扮作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或化身为戏曲中的角色,身着华丽的服饰,脸上涂抹着浓厚的油彩。他们脚下的高跷,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有的高达数尺,让人惊叹不已;有的则轻盈灵动,仿佛随时都能跃起腾飞。 随着锣鼓声的响起,走高跷的表演者们,他们或跳跃或旋转或翻滚,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轻盈而优雅。他们的身姿在高跷的支撑下,仿佛变得更加挺拔而有力,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魅力,也体现了故乡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这里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那悠扬而震撼的老庙“老鼓”之声。这鼓声,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从秦大将军王翦的金粟山下,一直传唱至今。每当鼓声响起,仿佛能听到那远古的士兵在战鼓声中刺杀,能感受到那秦兵一鼓作气、势如破竹的军威。 老庙“老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承载着秦军战鼓的“神韵”,蕴含着历代古艺风格。鼓声之中,既有激昂的斗志,又有深沉的思索;既有对神灵的敬畏,又有对生活的热爱。 在王翦的金粟山前,老庙镇的先民们曾得天独厚地受到战鼓的熏陶。他们取战鼓壮军威、鼓士气之精髓,始创其并用于祀神祭祖,故而老鼓亦称“神鼓”。直至清朝末年,这一代仍盛传着鼓乐“迎神”“祭神”和“送神”的盛大活动。鼓声之中,村民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表达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老鼓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激昂热烈的鼓乐,又有优美动人的鼓舞。鼓乐的内容十分丰富,常用的多达30多种鼓谱(鼓歌),每一种鼓谱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让人听得如痴如醉。而鼓舞的动作则融戏剧、体育和舞蹈动作为一体,又与鼓调相配合,给人以飒爽,强悍的美感。 老庙老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古文化内涵,成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了老庙的历史与文化,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老庙,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古镇,仿佛一颗被岁月磨砺的明珠,沉淀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或许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但却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缓缓流淌,流下了无数动人的历史与传说,需要我们细细地去探索,去品味。 老庙镇,我的故乡,我会永远珍惜这份情感与记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我身在何方,我都会将这份故乡情怀深藏心底,让它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

王银龙 富平老庙人,曾任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渭南市第三届人大代表,渭南市第四届党代会代表,渭南市第四届政协委员。陕西省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渭南市作协会员。出版作品集《静观》。 来源:云乐茶乐乐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