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值高、口感好的高品质番茄逐渐成为种植户的新宠,针对冬季番茄种植管理复杂的实际问题,北京市密云区利用良好的日光温室设施条件,实现了高品质番茄越冬长季节高质高效栽培。
揭秘!日光温室下如何实现高品质番茄高产?
基金项目:北京市设施蔬菜创新团队项目(BAIC01-2023-06)
戴宇婷等
产值高、口感好的高品质番茄逐渐成为种植户的新宠,针对冬季番茄种植管理复杂的实际问题,北京市密云区利用良好的日光温室设施条件,实现了高品质番茄越冬长季节高质高效栽培。
高品质番茄俗称口感番茄、草莓番茄或水果番茄,是指果实大小适中、风味浓郁、酸甜可口、适于鲜食的番茄,一般要求可溶性固溶物含量达到7% 及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番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种植高品质番茄已成为生产上的发展趋势。北京市密云区自 2011 年开展高品质番茄种植试验示范,目前生产面积已逾 133.3 hm 2 ,到 2025 年全区预计推广种植 333.3hm 2 。高品质番茄销售价格高,整个收获季节平均价格 16~30 元 · kg -1 ,每 667 m 2 纯收益可以达到 5万元以上。为了助推高品质番茄高产高效生产,现将密云区日光温室越冬长季节高品质番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日光温室结构和性能要求
密云区设施番茄生育期一般从 9 月到翌年 6月,跨越整个冬季,要求日光温室具有合理的结构,并配套相应保温及应急增温措施,以保障番茄生长发育的温度要求。
为了提高温室性能以满足番茄冬季生产的温光需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基于密云地区纬度特点,优化了日光温室结构(图 1)。一是脊跨比控制在 0.56~0.70,后坡仰角 60°~70°,保障了整个低温季节(大雪节气至雨水节气)合理光照时段(10:00—14:00)充分摄取光能;二是通过加厚围护结构提高温室保温性能,墙体采用砖墙结构,厚度至少达到 50 cm,并外贴 10 cm 厚聚苯板,后坡采用 5 层的结构设计,总厚度达 30 cm 以上;三是通过加厚前屋面外保温覆盖物减少夜间热量散失,保温被质量达到 4.5 kg · m -2 ;四是在温室四周挖设 50 cm 深的防寒沟,防寒沟内部填充 10 cm 保温板。在实际生产中,该类型日光温室冬季基本满足了番茄生长发育的温度要求。经测定,2022—2023 年冬季,温室内侯平均温度为 11.5~18.6 ℃,侯极端最低温度为 5.5~13.0 ℃,旬平均最高温度为 20.5~26.0 ℃,旬平均最低温度为 8.3~12.4℃,达到了全年无冬季的温度条件;从地温来看,侯平均地温为 13.0~17.8 ℃,平均最低地温为11.7~15.2 ℃。
图 1 日光温室建造标准
建造内跨为 12 m 的日光温室,后墙 0.5 m、高 4 m 左右,山墙、后墙外加 10 cm 保温;后墙及山墙地基共 1 m 深、0.62 m 厚;前底脚地基深 1 m、厚 0.37 m。温室内墙南角底留 5~8 cm 渗水沟,棚室四周的墙角要有 15 cm 的混凝土垫层。需上下打过梁,墙内 5m 1 个组合柱,通风口距地面 1.2 m 高,通风孔直径 40 cm。后背坡第 1 层为木板,第 2 层铺苇帘,第 3 层铺 10 cm 花秸泥,第 4 层铺3~5 cm 厚的保温板,第 5 层铺铁网,保温材料铺完后用水泥抹顶,后坡总厚度达 30 cm 以上。每栋温室前底脚及东西山墙外侧需设置深 50 cm 的防寒沟,内填充 10 cm 厚保温板。脊跨比(H)控制在 0.56~0.70。
2 品种要求
品种特性是影响番茄品质的首要因素,生产中既要注意选择口感好的高品质番茄品种,又要关注品种对于特定设施茬口生产特点和气候特征的适应性。密云区农技推广部门通过大量的生产和试验对比,选择京采 8 号作为主推品种。该品种由北京现代农夫种苗公司选育,属无限生长类型,果实正圆形,控水栽培单果质量 80~120 g,未熟果条状绿肩明显,成熟果粉红色,普通栽培可溶性固形物可达 7.5% 左右,控水栽培可达 10% 以上,口感好、抗病性强(抗 TY)、耐低温、产量高、早熟性好。
从示范点番茄产量和产值结果来看,该品种应用效果显著。例如悦民嘉誉示范基地于 2022 年8 月 5 日播种,9 月 1 日定植,11 月 8 日进入采收期,2023 年 7 月 15 日拉秧,生长周期达 318d(天),其中收获期 205 d(天),每 667 m 2 产量12 733 kg、产值 157 404 元,实现了高产高效。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培育壮苗 番茄越冬长季节栽培于 7 月 25 日至 8 月 5 日播种育苗,8 月 20 日至 9 月 5 日定植,育苗期和定植期处于番茄病毒病高发期,尤其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为了减轻病毒病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在遴选抗病品种的基础上,着重示范推广了壮苗培育技术:一是集约化统一育苗,密云区目前有两个育苗场,集约化育苗具有幼苗长势齐整,根系发达、粗壮,无病虫害,壮苗率超过 95% 等优势;二是严防烟粉虱等设施小型害虫,包括苗棚产前清洁消毒和灭虫、苗棚开放处(风口、出入口)加设 40 目以上防虫网、播种后及时悬挂黄色诱虫板、及时药剂防治等 4 个技术点;三是采用磷酸三钠溶液浸种钝化病毒,减少病毒病的发生率,种子(未包衣)先于室温下清水浸泡 3~4 h(小时),再用 0.3% 磷酸三钠溶液浸泡 20 min(分),冲洗干净后穴盘基质播种。通过以上技术措施,能够保证番茄种苗的健康。
3.2 定植前准备
3.2.1 温室消毒 一是土壤消毒,7 月底至 8 月中旬是温室的休棚期,利用此阶段高温强光的气候特点,通过高温闷棚进行土壤消毒,即清洁田园后土壤深翻 30~40 cm,保证充分灌溉后地表全域覆盖薄膜并封闭棚室放风口和门进行高温闷棚 15~20d(天),使地下 30 cm 的土壤温度达到 50 ℃以上。二是棚室表面消毒,定植前 7 d(天)左右,可选用广谱杀虫剂和杀菌剂均匀细致喷洒棚室表面整体,杀虫剂可选用 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 5 000 倍液或 20% 高氯 · 噻嗪酮乳油 600 倍液;杀菌剂可选用 12% 苯甲 · 氟酰胺悬浮剂 2 000 倍液或 72% 霜脲 · 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还可选用硫磺熏蒸器或点燃法(每 667 m 2 硫磺用量 1 kg,将硫磺和锯末按体积比 1∶2 混合均匀,多点均匀燃放),或用百菌清烟剂和异丙威烟剂,密闭棚室熏烟 24 h(小时)以上。
3.2.2 整地施肥 深翻土壤,每 667 m 2 施用优质有机肥 6~8 t、发酵豆粕或豆粉 100 kg,与土壤充分混匀。做南北向高畦,畦高 30 cm、宽 80 cm,沟宽 70 cm。畦上每 667 m 2 施用含芽孢 1 000 亿个 · g -1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和 6 亿 CFU · g -1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各 1 kg,补充土壤益生菌,定植前 5 d(天)用滴灌浇水,避免定植时温度过高烫伤番茄幼苗。
3.3 定植后管理
3.3.1 定植 针对冬季生产光照弱的环境特点,并结合高品质番茄长势偏弱的普遍特点及后期水肥管理的要求,在兼顾品质与产量的前提下,一般采用大小行双行栽培模式,即畦面上双行定植,行间距40 cm,株距 40 cm;或单行种植,株距 20 cm。每667 m 2 栽培 2 200 株左右。番茄日历苗龄 25~30d(天)、生理苗龄四叶一心时为最佳定植期,定植深度要求苗坨表面与畦面高度一致,不可过深,压实番茄根系,不要悬空,定植后立即浇透缓苗水。
3.3.2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直接影响着番茄产量的形成和口感品质的优劣,在兼顾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提出了“前期正常水分管理、第 5~6 穗果坐住后通过适当的生理干旱促进品质提升”的管理策略,具体指标是连续 3 d(天)植株中上部叶片中午轻度萎蔫、早晚恢复,可少量灌溉 1 次〔采收前3~5 d(天)不浇水〕,每 667 m 2 灌溉量 1~5 m 3 。整个开花坐果期内随水带肥,肥料以含腐植酸液体肥或生物菌肥的高钾肥为主。定植 30 d(天)后根据番茄长势,每 40~50 d(天)施用 1 次促根肥,每 667 m 2 施用 70% 黄腐酸钾或其他氨基酸水溶肥1 kg,整个生育期施用 5 次左右;第 1 穗果开始转色后施用高钾肥,每 667 m 2 施以色列海法高钙钾宝(N-P-K 为 12-3-45 + TE)或番茄专用高钾肥(钾含量 40% 以上)3~5 kg,15~20 d(天)施用1 次,整个生育期共施 20 余次。
从示范点应用情况来看,9 月定植后至翌年 5月底,累计灌溉 27 次,每 667 m 2 总用水量为 208m 3 ,其中 9—10 月灌溉 5 次,用水量 92.2 m 3 ;其他时间月均灌溉 3 次,次均用水量 4.5 m 3 ;追施肥料为有效菌含量≥10 × 10 9 CFU · mL -1 的生物菌肥,每 667 m 2 总用量 160 kg。
3.3.3 温湿度管理 前期定植时温度较高,要严格控制温室内温度,白天最高温度控制在 32~33℃,中午温度较高时可用遮阳网或者棉被进行遮阳降温,夜温较高时加大通风,较合适的夜间温度为 18~22 ℃,防止发生夜间温度过高,番茄徒长的现象;12 月中下旬到翌年 1 月中下旬为密云区一年温度最低的时期,尽量提高夜间温度,这一时期要精心管理,根据温度调整放棉被的时间,遇到极寒天气可采用增温块加热或者设置二道幕的简单方式进行增温,将低温保持在 10 ℃以上为宜。进入冬季后,日光温室内的湿度会增大,最适湿度应保持在 60%~70%,采用三段式放风法防止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尤其是灌溉追肥后的 3~5 d(天)内,即早晨揭开棉被后待室温升高到 15 ℃,打开上风口 5~10 cm,通风排湿 10~15 min(分),中午高温时段可再通风 0.5~1.0 h(小时),下午覆盖保温被前再短暂通风 5~10 min(分)。
3.3.4 授粉管理 推广全生育期辅助授粉技术。整个生育期采用熊蜂授粉,熊蜂授粉的适宜温度为12~30 ℃,相对湿度为 50%~90%,调节温室温湿度使熊蜂保持活跃的授粉状态。冬季适当向蜂箱中补充白糖、蜂蜜,以延长熊蜂的使用时间。使用熊蜂授粉可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降低畸形果率,省工省力;熊蜂授粉后花瓣自然脱落,可以降低病害发生,减少化学农药和激素的使用。
3.3.5 植株管理 ① 打叶管理。番茄果实由绿变白、完全长大时,可将坐果节位下的叶片摘除,增加通风和透光;整个植株至少保留 13~15 片叶,每次打叶最好不超过 2 片;高品质番茄的果实应尽量增加光照,可摘除叶片的一半保证果实见光,光照可明显提高番茄“青肩”的出现率。打叶在晴天上午进行。
② 落蔓管理。利用落蔓来增加番茄的果穗数,提高产量。在番茄株高 180 cm 左右时开始减少浇水,降低茎蔓的含水量,一般在晴天午后进行落蔓,落蔓要有序朝同一方向,随着茎蔓的自然弯度打弯,不要强行打弯或反向打弯,避免造成茎蔓损伤。每次落蔓保持有叶茎蔓距垄面高度 10 cm 以上,每株保持功能叶 13 片以上,植株生长点的高度尽量保持一致。落蔓后适当提高温室内温度,浇1 次水,满足植株正常生长需要。
③ 摘心管理。根据番茄长势,一般在 5—7月拉秧,每株留果 15~20 穗,最后 1 穗果上保留2~3 片叶后进行摘心,果穗下至少要留 1 片叶,为幼果发育制造足够的养分,防止幼果被高温强光直射。
3.3.6 低温期管理 密云区低温天气通常发生在12 月中旬至翌年 1 月中下旬,低温天气前 10 d(天)左右选择晴天上午用 0.136% 赤 · 吲乙 · 芸苔可湿性粉剂 20 000 倍液或 0.1% 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番茄叶面,增强植株抗逆性。遇雪天极寒天气或连续低温天气,可用浴霸、热风炉、燃烧块临时增温,保证温室内温度不低于 8 ℃;正确揭盖棉被,白天缩短见光时间,中午前后打开棉被,2~3 h(小时)后放下棉被,夜间必须放下棉被;温室内棚膜一侧 1.5 m 处再悬挂一层棚膜,防止冷空气直接进入温室,保护前部的植株不受冻害。
3.4 病虫害防治
3.4.1 虫害防治 番茄定植期主要防治粉虱,春季以后主要防治番茄潜叶蛾。可悬挂黄板监测粉虱,发现成虫后可选用 22.4% 螺虫乙酯悬浮剂 1 500 倍液或 10% 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700 倍液等防治,根据虫口基数调整用药频率,一般 7~10d(天)防治 1 次;春季过后可悬挂番茄潜叶蛾性诱剂进行监测,零星发生期及时摘除有潜道的带虫叶片,同时在清晨或傍晚成虫较活跃时期用 100g · L -1 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 1 500 倍液或 9.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 3 000 倍液喷雾,7 d(天)左右防治 1 次。
3.4.2 病害防治 越冬茬番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和脐腐病。预防病毒病的主要措施是在定植以后防治粉虱,同时可喷施 2%氨基寡糖素 1 000 倍液提高番茄植株的抗性;灰霉病、早疫病和晚疫病都属于低温高湿病害,应加强管理降低温室内的湿度,防治灰霉病可选用 30%嘧环 · 戊唑醇乳油 800 倍液或 50% 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4 000 倍液喷雾,7~10 d(天)喷施 1 次;早疫病和晚疫病通常混合发生,可以一同防治,选用 10% 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2 000 倍液或687.5 g · L -1 氟菌 · 霜霉威悬浮剂 600 倍液喷雾,10d(天)左右喷施 1 次;脐腐病一般在春季以后陆续发生,注意保持土壤湿度稳定,番茄膨果后及时叶面喷施糖醇螯合钙 500~1 000 倍液。
4 采收
越冬茬番茄在 11 月初开始采收。适时采收是保障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关键技术环节。采收过早口感偏酸影响品质,采收过晚一方面会造成坠秧而影响其他果实生长发育,另一方面不便于运输。因此,现场采摘以八九成熟为宜,就近销售〔1~2d(天)内〕在八成熟时采摘,远距离运输〔2 d(天)以上〕低温季节八成熟采摘,其他季节七成熟采摘,可以很好兼顾产量、运输和消费者体验等因素。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