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赵露思在综艺《小小的勇气》中的一段经历引发了大众对非遗传承问题的关注。节目里,赵露思与爷爷交流非遗手工时,好奇提问:“为什么村里只有爷爷一个人会,其他人不学?”小妹妹解释道是“没人愿意学”,赵露思对此十分惊讶,表示自己花钱去外面学,这里居然没人学 。这一
最近,赵露思在综艺《小小的勇气》中的一段经历引发了大众对非遗传承问题的关注。节目里,赵露思与爷爷交流非遗手工时,好奇提问:“为什么村里只有爷爷一个人会,其他人不学?”小妹妹解释道是“没人愿意学”,赵露思对此十分惊讶,表示自己花钱去外面学,这里居然没人学 。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其实,非遗传承面临困境早不是新鲜事。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不少非遗项目都存在传承人老龄化、后继无人的问题。像陕西的社火,作为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民俗活动,因缺乏资金来源、缺少传承人等原因,一传习所甚至被纳入社会组织异常名录。还有浙江乐清的首饰龙,制作工序多达几百道,要求匠人精通木工、油彩、紫砂等众多传统技艺,制作一条龙船熟练工要花一年时间,如今全会的仅剩一位老人。
那么,为何非遗传承如此艰难?从经济角度看,很多非遗项目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比如社火表演不赚钱,导致大家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收入更高、回报更快的工作。从传承难度来说,部分非遗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像东仓鼓乐演唱的工尺谱晦涩难懂,只能靠师傅口授心传,这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而且,非遗传承人的晋升通道相对狭窄,职称评定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积极性。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为非遗传承努力。一些“80后”“90后”的艺二代、艺三代主动接班,他们利用新见识、新视野为非遗传承打开新空间。如苏州“80后”绣郎张雪,在苏绣基础上进行创新,让苏绣更具现代感和科技含量。还有新一代非遗传承人通过打造品牌、利用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推动非遗“出圈”。
赵露思的这一疑问,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我们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失。传承非遗,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宣传推广,我们每个人也应提高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大家怎么看待非遗传承困境呢?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非遗项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讨论,说不定你的建议,就能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
来源:ACAC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