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补课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今天就有粉丝在公众号后台私信给我吐槽,“孩子寒假数学补课花了六千多,开学考还是不及格。”
补课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今天就有粉丝在公众号后台私信给我吐槽,“孩子寒假数学补课花了六千多,开学考还是不及格。”
在我们小区,周末背着书包赶补习班的孩子占了一半以上,可真正能通过补课提分的却不到一成。有意思的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反而很少去补习,相反,他们会去学习一些兴趣班。
我一个朋友是小学老师,她带过12届毕业班,经验丰富。她发现了一个规律:小学阶段过度依赖补习的孩子,到了初中往往后劲不足。
NO.1
自主学习能力
同小区的一对双胞胎就是典型案例。哥哥每周要上3门补习课,作业全靠老师布置,自己从不主动思考学习计划。
而妹妹,每天放学后都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先复习当天的知识,再预习新课,最后做拓展阅读。到了新学期第一次月考,妹妹的总分比哥哥高出42分。
这不是天赋的差异,而是妹妹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了自主规划的习惯。小学时期,孩子的时间相对充裕,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总是依赖补习班的安排,而不是自己主动去规划学习,那么到了初高中,面对更繁重的学习任务,就会不知所措,难以适应。
NO.2
学习兴趣
我总能在周末早上看到这样的现象,补习班的孩子耷拉着脑袋赶路,一脸不情愿,而楼下小花坛旁,几个没报班的孩子正蹲着观察蚂蚁搬家,在追逐嬉戏。
其实,这正是他们科学课的自主探究作业。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保留20%自由探索时间的孩子,学习内驱力比全天补课的孩子高37%。
如果在小学咱们家长总是用补习班填满他们的课余时间,不给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逐渐磨灭。相反,如果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起来也会更加主动。
NO.3
学习内驱力
我认识一个家长,孩子的英语不好,从小学五年级就让孩子去补习,家长本以为这是在为孩子的未来打基础,可到了初一,孩子却连课文都不愿读了。
而有另一位家长跟我说,她家孩子从未补课,每天却主动早起半小时听英文广播,去年还拿了区英语演讲冠军。
前者像被不断抽打的陀螺,一旦停止外力作用,就会立刻停下来;后者则是自带燃料的小火箭,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归根到底,学习内驱力才是决定学习持久性的关键因素。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补习都无效。关键要看三个条件:
① 孩子眼里有光,主动要求补薄弱环节。② 补习有“导航仪”,专门解决特定问题,比如几何证明题的思路。③ 教学有效率,小班教学能及时反馈。我曾经和一个陪读10年的北大宝妈聊过,她家的孩子从没上过补习班,她分享了四个秘诀,分享给大家参考学习。
① 从二年级开始用“番茄钟”自主安排作业。
② 每天保留1小时自由阅读时间。
③ 建立数学错题本和语文英语的积累本。
④ 把学习目标分解成游戏关卡。
这些习惯的回报在初中开始显现:当其他孩子还在等老师布置任务时,她家孩子已经能自主规划复习进度。
真正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补习班的数量,而是小学阶段埋下的种子。给孩子留点自主成长的空间,培养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这比任何天价补习班都珍贵。
来源:超声园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