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内容空洞、主题肤浅的问题。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只是简单地罗列事件,缺乏对生活细节的深入挖掘和思考,导致文章缺乏深度和感染力。而中考满分作文往往能够从细微之处入手,展现出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
【跟着课文学写作】
考场高分作文夺分技法深度点拨
跟着课文学以小见大手法深度指导
一、导语:见微知著的写作智慧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内容空洞、主题肤浅的问题。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只是简单地罗列事件,缺乏对生活细节的深入挖掘和思考,导致文章缺乏深度和感染力。而中考满分作文往往能够从细微之处入手,展现出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
莫言曾说:"伟大的作品往往从小处着眼。"这句话点明了写作的一个重要技巧——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具体细微的人、事、物、景,来表现重大的主题。它如同显微镜,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放大,让我们看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又如同望远镜,帮助我们从局部看到整体,从细微之处看到宏大的主题。
那么,如何通过"买早餐"这样的小事写出社会变迁呢?我们可以从买早餐的地点、方式、食物种类等方面入手。比如,过去可能是在街边的小摊购买简单的馒头、豆浆,现在则可以在各种连锁店、网店购买到丰富多样的早餐,这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如,支付方式从现金到移动支付的变化,体现了科技对生活的改变。
二、概念解析:什么是"以小见大"
(一)定义阐述
以小见大是一种通过具体细微的人、事、物、景来表现重大主题的写作手法。它如同显微镜,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放大,让我们看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又如同望远镜,帮助我们从局部看到整体,从细微之处看到宏大的主题。
(二)教材依据
课标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中考评分标准也对"立意深刻"有明确的要求,这都体现了以小见大手法在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性。
(三)思维路径
小事选择:从生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事,如家庭中的一个细节、校园里的一个场景等。细节聚焦:对选取的小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突出其特点和意义。情感投射:将自己对这件事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主题升华:通过对小事的分析和思考,升华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使文章具有深度和广度。(四)常见误区警示
× 选材过小缺乏典型性:选取的素材过于琐碎,无法代表更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类情感。× 强行拔高主题:在写作过程中,过度提升主题,使其与所写内容脱节,显得生硬和不自然。× 细节描写不足:对所选素材的细节描写不够丰富和生动,无法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义。三、课文范例精析
案例1:《散步》莫怀戚
原文片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技法拆解:
小处:散步路线选择大主题:中华孝道传承过渡手法:景物象征(菜花、桑树)和矛盾冲突设计仿写训练: 以"家庭晚餐时的座位选择"写传统文化传承。在家庭晚餐时,长辈通常会坐在主位,晚辈则根据辈分和关系亲疏依次就座。这一细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重视。通过描写家庭成员在晚餐时的座位安排,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家族观念和文化传承,可以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延续。
案例2:《老王》杨绛
原文片段: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技法拆解:
小处:老王的外貌和行为细节大主题:社会底层人物的善良与不幸过渡手法: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老王的善良和生活的艰辛案例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原文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技法拆解:
小处: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大主题: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过渡手法: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百草园的生机与活力案例4:《阿长与》鲁迅
原文片段: "阿长是我家的女工,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技法拆解:
案例5:《背影》朱自清
原文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技法拆解:
案例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原文片段: "叶圣陶先生对文字的修改非常严谨,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有一次,他审阅一篇稿件,在文中发现一处标点使用不当,便立刻拿起笔进行修改,并在旁边注明修改原因。"
技法拆解:
小处:修改标点大主题:文人风骨与对文字的敬畏过渡手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展现叶圣陶先生对文字的严谨态度和高尚的文人风骨四、技法总结
(一)选材四原则
亲身经历: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能够更加真实地展现情感和细节。典型细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事,能够体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类情感。情感触点:选取能够引发自己情感共鸣的事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象征可能: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事,能够通过象征手法升华主题。(二)结构五部曲
引入小场景:通过一个具体的小场景引入文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聚焦特写镜头:对小场景中的关键细节进行特写,突出其特点和意义。插入背景板:在细节描写的基础上,适当插入背景信息,使文章更加丰富。展开联想翼:通过对细节的联想和思考,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点亮主题灯:在文章的结尾或关键节点,明确升华主题,让读者明白文章的核心思想。(三)语言加工技巧
感官描写配方:
视觉30%:通过色彩、形状、动作等视觉元素进行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场景和事物。听觉20%:运用声音描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触觉15%:通过触觉感受的描写,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比喻25%:运用比喻手法,使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留白10%:适当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文章的艺术感。五、拓展范例库
范例1:《外婆的蓝印花布》
小:褪色的蓝布包袱
大:非遗传承困境
关键段: "当机器刺绣的牡丹在商场绽放,外婆窗下的染缸却积了尘……" 这句话通过对比,展现了传统蓝印花布在现代工业化冲击下的困境。外婆的染缸积满灰尘,而机器刺绣的牡丹却在商场中大放异彩,反映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境地,引人深思。
范例2:《校门口的修车摊》
小:生锈的打气筒
大:城市温度记忆
细节: "他总在钢圈转动时哼着《东方红》,车铃铛应和着节奏……" 通过对修车摊老人哼唱《东方红》和车铃铛应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城市中那些平凡而又温暖的记忆。这个修车摊不仅是人们修车的地方,更是城市温度的承载者,记录着过往的岁月和人们的生活点滴。
范例3:《老街的茶馆》
小:裂了缝的茶碗
大: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变迁
细节: "老板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碗沿,那裂缝仿佛是他掌纹的延伸,盛着往昔的喧闹与如今的寂静。" 通过描写老板摩挲裂了缝的茶碗的动作和茶碗的裂缝,象征着老街茶馆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无奈。茶馆曾经的喧闹与如今的寂静形成对比,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坚持。
范例4:《巷口的裁缝铺》
小:蒙尘的裁剪刀
大:手工艺的衰落与人文情怀
细节: "裁缝师傅将那把蒙尘的剪刀高高举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刀刃上,闪烁着冰冷又温暖的光,就像他眼中对旧时光的眷恋。" 通过对蒙尘的裁剪刀和裁缝师傅动作的描写,展现了手工艺的衰落和裁缝师傅对传统手艺的眷恋。阳光洒在刀刃上的细节,既体现了冰冷的现实,又蕴含着温暖的人文情怀,让人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无奈的现状。
范例5:《父亲的旧自行车》
小:脱漆的车把
大:时代发展与家庭变迁
细节: "父亲握着脱漆的车把,指节分明,青筋暴起,就像那车把上蜿蜒的裂痕,载着我们驶过岁月的坎坷。" 通过描写父亲握着脱漆车把的手和车把上的裂痕,象征着父亲在时代发展和家庭变迁中的辛勤付出与坚韧不拔。自行车作为家庭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范例6:《社区的旧书摊》
小:卷角的旧书
大:知识的传承与城市记忆
细节: "摊主轻轻抚平那卷角的旧书,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如同岁月在诉说着知识的传承,也诉说着这个社区曾经的热闹与如今的冷清。" 通过对摊主抚平卷角旧书和书页翻动声音的描写,展现了知识的传承和社区记忆的变迁。旧书摊作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记录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社区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城市记忆的延续与变迁。
六、写作训练工坊
(一)基础训练
题目:《一把老钥匙》
思维导图: 齿痕 → 童年记忆 → 防盗门换代 → 亲情守护
通过对老钥匙齿痕的描写,引出童年记忆中的防盗门换代,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亲情守护。老钥匙作为线索,串联起过去与现在,展现出家庭的变迁和亲情的永恒。
(二)中考真题演练
2023杭州卷《寻常小事》
高分提纲: 晨跑见闻:环卫工扫落叶(小) ↓ 发现她总留些叶子给麻雀(细) ↓ 城市生态包容性思考(大)
通过对环卫工扫落叶的晨跑见闻,发现她总留些叶子给麻雀的细节,引发对城市生态包容性的思考。从一个小小的举动出发,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七、范文借鉴
范文一:《豆浆的温度》
正文: 每天清晨,巷口的豆浆铺总是热气腾腾。老板娘熟练地将豆浆倒入杯中,那股暖意便顺着杯壁流淌开来。
我常常见到一位老人,他总是站在角落里,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他点的永远是一杯不加糖的豆浆,然后慢慢地喝着,眼睛里似乎藏着无数的故事。
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他:"爷爷,您为什么总是喝不加糖的豆浆呢?""年轻的时候,家里穷,能喝上一口豆浆就是奢侈。现在生活好了,可我还是习惯那个味道,忘不了啊。"老人微微一笑,那笑容里有怀念,也有满足。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老人的豆浆成了他与过去岁月的连接。每一口豆浆,都是他对往昔生活的回味,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而那豆浆的温度,也仿佛温暖了整个城市,让我们在匆忙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份质朴与坚守。
批注:
[批注1]:开篇点题,通过豆浆铺的热气腾腾引出主题,吸引读者。
[批注2]:对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其平凡与质朴,为后文做铺垫。
[批注3]:通过对话展现老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深化主题。
[批注4]:总结升华,将豆浆的温度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突出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八、中考真题库
分析近三年10套真题中的"以小见大"适用性
通过对近三年中考真题的分析,发现很多题目都适合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例如,2022年某地中考作文题目《那盏灯》,可以通过描写家庭中的一盏灯,展现亲情的温暖与守护;2021年某地中考作文题目《记忆中的味道》,可以通过一种食物的味道,回忆童年时光,反映时代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为学生提供了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考试中写出立意深刻、情感真挚的文章。
九、结语:生活处处是写作
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蕴含着无数的写作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也可以建立个人素材库,将自己感兴趣的人、事、物、景分类整理,以便在写作时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素材。
当你学会凝视露珠,就能看见整个太阳。让我们用心去观察生活,用笔去记录生活,用情去感悟生活,让写作成为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绽放出写作的光芒。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