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健”变“负担”,吃亏的是身体,耽误的是健康。其实,辅酶Q10火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打着“抗氧化”“护心脏”“延缓衰老”的旗号,俘获了无数中老年的心。
有人吃了几年“辅酶Q10”,突然一停,心慌胸闷、乏力又找上门。这到底是药停了“反弹”,还是身体一直被“误导”?补得不对,真可能越吃越乱。
“保健”变“负担”,吃亏的是身体,耽误的是健康。其实,辅酶Q10火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打着“抗氧化”“护心脏”“延缓衰老”的旗号,俘获了无数中老年的心。
药店、直播间、朋友圈,几乎到处都在推。有些人一吃就是三年五年,当饭后甜点都不带停的。可问题来了:这“常年吃”的,真的值得吗?
停了之后不舒服,是药有依赖,还是身体没底气?真相,可能比想象中更扎心。先说个扎实的数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2年发布的保健品使用安全提示中指出:
辅酶Q10被归类为“营养强化剂”或“保健食品成分”,不是药,也不是万能灵丹。它的确在身体里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尤其是心肌细胞。
但,是不是缺了它,心脏就得罢工?不是。正常人,身体自己就能合成。吃得好、睡得足、动得勤,根本不用外补。问题是,很多人补它,并不是因为缺。而是因为“听说它好”。
听谁的?广告、主播、邻居、亲戚、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你不吃辅酶Q10,等于不给心脏上保险!”这话听着挺暖,其实有点毒。
医生看了直摇头:这不是买保险,这是买焦虑。再说“停药反弹”这事。如果把辅酶Q10当药吃,一停就出问题,那说明什么?不是“反弹”,而是原本就有病。
比如本身心肌缺血、慢性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吃辅酶Q10只是配合治疗的一环,不是主角,更不是解药。一停了,病情自然暴露,不是药的问题,是身体的问题。
还有人说:“我吃了感觉真有劲,精神好多了!”这话听着熟吧?像不像咖啡、红牛、保健酒的台词。短期效果,不等于长期受益。兴奋,不等于恢复。有研究指出:
长期大剂量摄入辅酶Q10,可能干扰肝脏代谢,甚至影响凝血功能。尤其是正在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的中老年人,容易出事。
医生最怕的,不是患者不吃药,而是“乱吃”东西,还以为是在养生。有人补得太猛,结果肝功能出了问题;有人吃了三年,血脂没降反升;还有人,一边补辅酶Q10,一边熬夜打麻将……
这不是保健,是折腾。所以,长期吃辅酶Q10到底安不安全?医生的回答是:因人而异、有度而止、科学评估。不是人人缺它,不是每天都得吃。
最怕的,是不懂装懂,迷信盲补。想补得对,记住这6点,少走弯路:第一,别迷信“万能补品”。辅酶Q10不是抗老神器,也不是保心灵药,
它的作用有限,没病别乱补。第二,别长期高剂量乱吃。超过200mg每天的剂量,风险大于收益。肝功能、凝血系统可能被悄悄破坏。第三,别当饭后保健糖吃。
保健品不是零食,吃进去的每一粒,身体都得负责。第四,别跟某些药物混吃。抗凝药、降压药、降血脂药,都有交互风险,得医生评估后才能定。
第五,别忽视生活方式。真正护心的,不是胶囊,而是早睡、低盐、戒烟多动。这一点,哪家指南都写得清清楚楚。
第六,别盲从“感觉好”。感觉轻松,不等于健康改善。很多药物和补剂的“效果”,只是心理安慰。有个误区特别普遍:
“我吃了就舒服,不吃就不行,那肯定是身体需要。”这逻辑,和“我烟一抽就精神”差不多。那不是需要,是依赖。真正的健康,不靠感觉判断,
靠检查、靠指标、靠医生的科学评估。一个简单的比喻:身体就像一辆车,辅酶Q10可能是润滑油,但不是发动机。
发动机坏了,光加润滑油有啥用?真正保养引擎的,是加好油、勤保养、不过度驾驶。说到底,补不补辅酶Q10,不是看风不风靡,
而是看你到底缺不缺,值不值得,能不能承受。医生不是反对保健,而是反对盲目、过度、无知地“保健”。吃错了,补成了病;停错了,耽误了治。
结尾要说一句,很多人想养生,但走偏了。真正的养生,从不靠一瓶胶囊开始。科学补充,量力而行,三分靠吃,七分靠活法。
别让“保健品”绑架了你的生活。别让“安心感”遮住了健康的真相。
参考文献:
[1] 保健食品消费提示[J]. 现代食品,2016(2):7.
[2] 杨立军. 辅酶Q10的现代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2008,20(12):135-137. DOI:10.3969/j.issn.1006-3765.2008.12.074.
[3] 曹清明,王蔚婕,张琳,等.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践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J]. 食品与机械,2022,38(6):22-29. DOI: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050.
来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