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能够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由简单生物进化而来的,由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由多细胞生物进化为海洋生物,由海洋生物进化为两栖生物,由两栖生物进化为陆地生物,人类就是由陆地生物猿类进化而来的,不过人类和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能够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由简单生物进化而来的,由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由多细胞生物进化为海洋生物,由海洋生物进化为两栖生物,由两栖生物进化为陆地生物,人类就是由陆地生物猿类进化而来的,不过人类和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诞生了智慧,人类能够在短短几千年的时间内,站到地球食物链的顶端,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很快,虽然人类的科技发展很快,但是在地球上,依然存在很多我们无法解释的奥秘,比如说地球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地球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地带,距离太阳大约有1.5亿公里,这一位置恰到好处。
如果离太阳过近,如金星,高温会蒸发水分,若过远,如火星,则温度过低无法维持液态水,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确保了地表温度适宜,液态水得以存在,为生命提供了基础的溶剂,同时,太阳在过去的数十亿年间保持相对稳定的能量输出,为地球提供了持续的光照,驱动生物化学反应,而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大约有百分之71的海洋,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为生物分子提供了稳定的反应环境,此外地球拥有厚厚的大气层,其主要由氮气和氧气构成,不仅调节地表温度,形成温室效应,还有效阻挡了致命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更关键的是,地球内核的液态铁流动形成了强大的磁场,能够保护地球大气层被太阳风吹散。
多种条件组合在一起,才可能导致生命的出现,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地球早期的原始汤,在富含甲烷、氨、水蒸气的大气中,闪电、紫外线等能量源促使无机分子合成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分子,米勒-尤里实验模拟了这一过程,成功生成了多种生物基础物质,虽然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完全证实这个说法,但是生命起源的假说,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在地球生物链中,一共有数百万种生物,有海洋生物、有陆地生物、有两栖生物和微生物等等,然而任何一种生物,都无法逃离死亡的命运,好像死亡是一种程序,没有生命能够摆脱这种程序。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也无法逃离这样的命运。
长生不老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帝王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比如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就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他派徐福前往蓬莱仙岛求取仙丹,但是最后也没有成功,唐朝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也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他不仅派人去仙岛求取仙丹,而且还让术士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但是最后也没有成功,难道说生命真的没有办法永生?为了解开生命的奥秘,科学家发现了端粒,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DNA-蛋白质复合体,核心功能是保护染色体完整性、防止其在细胞分裂中被降解或融合,相当于染色体的“保护帽”或“生物钟”。
端粒的关键特性与细胞衰老直接相关。在细胞每次分裂时,DNA复制酶无法完全复制染色体末端,导致端粒会随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每次分裂约缩短50-200个碱基对)。当端粒缩短到临界长度时,细胞会感知到“染色体保护失效”,进而停止分裂,进入衰老状态,或启动凋亡程序(细胞自我死亡),这也是“端粒学说”解释衰老的核心逻辑。不过,人体中存在“端粒修复机制”——端粒酶。这种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向端粒末端添加“TTAGGG”序列,弥补分裂造成的端粒损耗。但端粒酶的活性具有高度选择性:在胚胎干细胞、生殖细胞等需要无限分裂的细胞中活性较高,能维持端粒长度;而在大多数成年体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极低,无法阻止端粒自然缩短,这也导致成年体细胞的分裂能力有限。
除了端粒影响人类的寿命之外,可能还存在其它的因素,只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这些因素而已,不过无论是人类还是其它生命,最终的结局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其实和宇宙最高法则熵增定律有关系,这个定律又被称为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描述能量转化方向性的基本定律,其核心表述为:在孤立系统中,熵总是趋向于增加,即系统会自发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化,且这一过程不可逆,比如说一杯开水会慢慢变凉,一个整洁的房子不打扫会变得混乱,这背后都是无序度在上升,也就是熵增,最重要的是熵增是不可逆转的,因为把水重新加热的过程创造了更多的熵增,把房间重新打扫的过程中也会熵增,所以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低熵体,都会在熵增定律的作用下走向死亡。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大脑其实是倾向于熵增的,因此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大脑其实是倾向于熵增的,因此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学习总是比玩乐痛苦,因为学习和自律本身就是在降低熵增的进度,曾经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将熵增定律称为是科学第一定律,凌驾于所有定律之上,这意味着它是不可证伪的,物理学家薛定谔认为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所以生命本质上都是低熵体或者负熵体,当熵值达到最高后便会重新回到无序状态,也就是死亡,类似的过程也会发生在宇宙天体身上,恒星会因为熵增而熄灭,黑洞也会因为熵增而蒸发。简单来说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最终都会消散。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我们的宇宙最终也可能会迎来热寂,这一理论由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即开尔文勋爵)于1850年提出。他基于热力学原理指出,宇宙中的机械能不断转化为热能,而热能无法自发逆转回机械能,导致能量逐渐耗散。随后,亥姆霍兹和朗肯等科学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假说。然而,热寂说存在理论缺陷:它忽略了引力系统的特殊性。引力系统具有负比热容,即能量增加反而导致温度下降,这可能打破热平衡的必然性,使热寂的预言面临挑战。根据热寂理论的时间表,宇宙的未来将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演化,星系和恒星形成停止之后,现存恒星因核燃料耗尽而熄灭,仅剩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等。引力扰动逐渐瓦解行星和恒星轨道,质子可能因为衰变转化为轻子和辐射。
黑洞通过霍金辐射缓慢蒸发,最终所有的物质分解为光子和轻子,当最后一颗黑洞消失,宇宙进入极低能量状态,熵达到顶峰,这个时候就是热寂状态,不过这个理论也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可的,首先质子衰变的假设尚未被实验确认,若质子稳定,宇宙命运将截然不同,其次,宇宙的几何形态和暗能量的作用影响膨胀速率,若暗能量加速膨胀,宇宙可能会遭遇大撕裂,结构被彻底撕裂,提前终结于混乱而非热寂,从哲学层面,恩格斯曾批判热寂说违背运动不灭原理。他认为,能量守恒不仅指量不变,其转化形式亦永续存在。热寂将宇宙归于静止,实则隐含“上帝第一推动”的唯心主义残余,与辩证唯物主义相悖。宇宙最终的结果到底是什么?目前科学家也在积极的研究当中。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每一个生命都最终会走向死亡,那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生命是基因传递的载体,死亡是自然法则的必然,但是人类早已经超越了这种本能,我们不再仅仅为繁衍而活,而是创造了语言、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等,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它,每一个个体都是宇宙微小的尘埃,因为无数的尘埃才汇聚成了银河,从古至今,无数平凡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却为人类文明增添了光彩,即使我们终将消失,但是“我”曾经存在过的事实,早已经融入了历史的血脉,其实个体的存在意义,不在于是否永恒,而在于是否曾为人类文明的星空增添过一颗星辰。
死亡是终点,但生命的过程本身充满了可能性,我们无法阻止死亡的到来,但是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了可能性,曾经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他告诉我们死亡能够让人更加清醒的把握当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能够创造爱和美的瞬间,和亲人相拥的温暖,朋友之间真诚的对话,对自然之美的感悟等等,这些体验本身就是意义,或许,生命的意义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而在于探索的过程。从屈原“天问”到霍金探索宇宙,从庄子梦蝶到量子物理,人类对存在本质的追问从未停止。这种追问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正如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所说:“要对你心里所有未解的疑问耐心地对待……现在你还无法生活解答的问题,将来或许会回答你。
”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找到终极答案,而在于保持探索的勇气,在追问中不断拓展生命的边界。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存在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当我们真正活过、爱过、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就已经在死亡无法触及的深处悄然绽放,小编认为,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现在人类虽然无法解开宇宙中所有的奥秘,但是人类一直都在努力,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解开这些奥秘,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来源:星空承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