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话新剧|算法能否穷尽艺术的奥秘?且听赖声川与杨婷、高城、陈捷、段菲对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23:52 1

摘要:这场对谈旨在以戏剧为棱镜,探讨AI生成内容对创作主体性的消解与重构,即兴表演中人类灵感与算法预判的角力,以及智能戏剧如何重新定义“在场性”与“真实性”。这不仅是技术哲学的思辨,更是对人类艺术本质的叩问——当算法能模拟莎士比亚的修辞、即兴生成贝克特式的荒诞对话,

2025南京新剧荟围炉话戏剧“算法能否穷尽艺术的奥秘?”——3月30日上午,在毗邻新街口的艺术金陵文化创意产业园如期进行。

这一时刻,在这座极具传统格调与气场的建筑中,AI技术与戏剧的未来、创作的理性与感性、规则与混沌进行碰撞。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科技是参与其中的要素之一。如今,人工智能时代赋予科技更多展现形式,也激荡出更多元的艺术表现与互动跨领域特质。

参与本次对谈的嘉宾为南京新剧荟艺委会主席、华人剧作家、导演赖声川,南京新剧荟终审评委杨婷与高城,南京新剧荟艺委、终审评委陈捷与段菲。

这场对谈旨在以戏剧为棱镜,探讨AI生成内容对创作主体性的消解与重构,即兴表演中人类灵感与算法预判的角力,以及智能戏剧如何重新定义“在场性”与“真实性”。这不仅是技术哲学的思辨,更是对人类艺术本质的叩问——当算法能模拟莎士比亚的修辞、即兴生成贝克特式的荒诞对话,艺术的“灵光”是否仍为人类独有?

或许是话题有些抽象,作为主持人的赖声川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嘉宾挨个说,而是选择了聊天的方式,可以互相插话交流,直击被算法、代码、应用改变生活与创作的感受。潜台词是被推翻的算法、最终被验证的坚持,都值得娓娓道来。

这么一来,对谈的氛围轻松起来,嘉宾们打开自己,不留缝隙。

AI汹涌是冲击还是赋能?

2024年被称为“全面拥抱人工智能”的元年,在这一年里,AI正在侵染我们日常接触的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已开始改造戏剧等诸多领域的内容生产流程、改变内容创作者的构成。

南京新剧荟艺委会主席 赖声川

对于这种格局,赖声川说:“今天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DeepSeek,都可以随时问问AI各种问题,AI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那么,AI跟艺术的关系是什么呢?这次南京新剧荟,其实已经在运用AI做一些计划。AI帮我们做的主视觉海报,它开始生成出来的东西有点幼稚,然后慢慢训练它。AI是很有趣的,它可以慢慢听你的,然后做出你要的东西,甚至你想不到的东西。”

南京新剧荟终审评委 杨婷

杨婷接过话茬说:“AI时代,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每天早上醒来,发现窗外的风景还是这个风景,你的城市还是这个城市。但是你会感觉你离时代靠得有点远,感觉有点追不上它。作为导演,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地用到AI。去年阿那亚戏剧节,我有一个戏叫《鱼刺公主》,我用AI做了一个海报,它生成出来的东西跟整个剧本、要呈现出来的内容还是很贴切,也挺震撼,但同时你会发现缺少了一点温度。”

来自南京本地的剧目新作《如果去了忘忧山》,赖声川等终审评委29日晚先观一步。陈捷介绍该剧亮点之一就是舞台上的4块屏幕,是采用AI自动生成贴合剧情画面,把人的影像及时转化成动画。因为是随机的,每场演出都会不一样。

不过,陈捷坦言,她和赖老师讨论的时候,他好像不是很感兴趣。

的确,当AI干预剧情、人物时,究竟是冲击还是赋能?赖声川说,以他的个性来讲,不太会用这样的东西,因为他要控制所有舞台上的东西释放的能量。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要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互动,这就需要人来主导。

南京新剧荟艺委、终审评委 段菲

戏剧迎来随机的选择,它的意义是什么?段菲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莫言在编剧的角度上,用算法让《红高粱》出现了17部续集。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用它写自己的遗书,写了21篇。然后找了非常好的朗读者朗读出来,粉丝听了痛哭流涕。但是,你会发现这些人只是他的初级粉丝,他深度的终极粉丝发现这个东西绝不是渡边淳一灵魂上的文字,少了灵动。就包括莫言,AI版的《红高粱》少了田园、麦子地里面的那种草的芬芳,剧情的逻辑与结局少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赖声川这时插话,“所以你就可以跟AI说:‘你少了那个芬芳。’,然后AI就会问:‘你要多少芬芳?’然后你又说:‘你问这个问题,就表示你不会。’”

这段对话,引来全场笑声一片。

AI可写剧本替代导演吗?

不可否认,身处在全球变革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想,但随着我们迅速被AI和算法带入“机械化”天地,我们还能保留自己的自主意识,维系灵感、情感等人类独有的特质,不被算法模拟和复制吗?

赖声川直截了当地问高城:算法能不能写剧本,甚至替代导演?

高城说:“我觉得 AI 以后一定会替代编剧,至于好与差,另当别论。前两天,我跟我的导师黄维若聊天,我说:‘黄老师,AI 出来以后,它会替代平庸的编剧,但塔尖的编剧只剩几个。黄老师感叹:‘AI来晚了,我都75岁了,早来10年就好了。’我现在用DeepSeek或ChatGPT,它会提供若干种写法,给我的提示就是一定不这么写。我写剧本的时候,AI相当于是我重要的检索工具。过去我们买书买资料,了解怎么喝咖啡,茶叶怎么种,虫子是怎么爬,用到剧本里。现在呢,AI就是一个对标,非常方便实用。”

南京新剧荟终审评委 高城

杨婷认为,AI在导演工作中可以辅助生成剧本、场景和人物设定等,从而提高创作效率。尽管AI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它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就戏剧而言,它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AI在剧本创作、角色表演、导演指导等方面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

赖声川也谈到自己的观点,AI时代就是人机协同,人机都很可能最后会变成一个接收端。面对强劲的人工智能,人类如何找回自信?如果戏剧没有情感的投射,缺少有意义的建构,那它出来的东西会被观众接受吗?

陈捷认为,人还是可以比机器强一些,人的长处在哪里……她话音未落,赖声川反应迅速地说:“长处在温度!”

陈捷和观众会心地笑了。

南京新剧荟艺委、终审评委 陈捷

在艺术院校执教的陈捷,也会导戏,她更理解AI是工具,也是一种新的语言,它可以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复杂变简单,让平凡有惊喜。

不可否认,AI生成的短剧和动漫短剧已经出现,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AI可能会在更多方面丰富一些传统的戏剧、影视创作手段。“但完全替代恐怕还谈不上,至少目前戏剧还在‘安全’地带。总体上讲,AI剧本创作的潜力与局限并存,戏中的情感表达、叙事结构等导演职能有不可替代性,例如人生阅历、情感共鸣、创造力等。”陈捷说。

AI能否重塑戏剧体验?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球范围内AI应用的用户数量显著增长。在艺术领域,它显著降低了创作的准入门槛,使得艺术创作不再是仅局限于少数精英的专属领地,而是变得更加亲民和普及。

嘉宾们认为,当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尽管仍处在发展阶段,但已对文艺创作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开启了大众参与和广泛传播的新时代。

但无需讳言,AI创作的缺陷,恰可作为我们反思人类自身创作之镜鉴:在当下的诸多作品当中,充斥着空洞无物的辞藻的平庸之作,甚至纯粹就是毫无价值的符号堆砌。

据此而论,AI能否重塑戏剧体验?

赖声川说他“完全赞成戏剧的仪式感”,认为“越来越赞成剧场有疗愈作用”。“我觉得AI能不能取代这个作用,就看吧,我自己有一个思路抛出来给大家,我做了40年的剧场,在这个过程中,碰到多少新的科技进来,刚开始连投影机都没有啊,9个电视荧幕放在一起变成一个画面,已经是最新科技了。”

“我最近听说,LED已经薄到可以像一张纸,那这个我要研究,因为如果它真的能像一张纸那样,这个纸还可以揉来揉去的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啊。所以我不排斥科技,但是最大的科技还是我们的人心吧,我们心灵里的东西,不是AI算出来的,这是人的心理算出来,人的脑子算出来的。所以还是希望剧场能够回归到更有仪式感的状态。”

陈捷还认为,影视行业现在各种各样的大会小会言必谈AI。所有的导演、编剧、制作人都在谈这个,都在谈如何利用它。当然,影视行业和戏剧行业不一样,它没有剧场里仪式感的东西。

赖声川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喜剧天赋的艺术家,整个交流活动中,他不时地幽默一把。当对谈接近尾声,陈捷再次提到AI“自动生成”这个关键词时,他调侃说:“它自动生成,我们是不是自动去看,这就不一定了。”

确实,他说:“对戏剧,我们要有信心,剧场是最真实的人跟人之间的那个互动,我们在同一个屋子里呼吸同样的空气,透过人类的情感、故事,探讨共同的议题,这是很难取代的。在电影院里,再伟大的电影,最后你想鼓掌,你为谁鼓掌?没有人谢幕啊。戏剧就不一样了,导演、演员都在,可以面对面交流,观众可以获得迷人的交互性与沉浸感,重塑戏剧体验。”

这场围炉话新剧——立足对于趋势性的科技的展望,出于对艺术家灵感来源的尊重,通过对谈让观众无限接近更好,去思考AI如何成为一把钥匙,打开生活与戏剧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赖声川所言:“我们心灵里的东西,不是AI算出来的”。AI是不是戏剧艺术的未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面对新技术手段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大众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待未来戏剧的发展与嬗变。

南京广播电视台

我们从此天天见关注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来源:百影侦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