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救捞局在南海捞起神秘沉船,船身800年不腐,价值3000亿美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0:23 1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庞大的海域无力维持,哈彻在中国南海盗挖了很多沉船上的瓷器,数量多达百万件,为了达到物以稀为贵,他曾亲手毁掉了60多万件瓷器,保留下23.9万件用于拍卖,这深深地刺痛着所有人民的心。

文:历史可叹

在800年前的南宋,有一艘长30米宽10米的木质船,满载着瓷器,从中国泉州港驶入太平洋,当它行进至广东阳江海岸线20海里时,却突然神秘失踪,原因不详。

1987年,一次考古活动却让它意外现身,这艘船在海底27多米的淤泥中静静地躺了800年,依然保存完好,它就是震惊中海内外的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南海一号。

1985年,一位英国人迈克·哈彻在中国南海的一艘中国商船上打捞上了大批的中国瓷器,哈彻将这些瓷器带回了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一时间引发全球轰动。

右哈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庞大的海域无力维持,哈彻在中国南海盗挖了很多沉船上的瓷器,数量多达百万件,为了达到物以稀为贵,他曾亲手毁掉了60多万件瓷器,保留下23.9万件用于拍卖,这深深地刺痛着所有人民的心。

左哈彻

面对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中国政府多次与哈彻进行交涉,可最终却无法阻止这次拍卖会的举办,为了研究这些中国海底瓷器的价值,国家文物局决定派人参加此次拍卖。

两位中国瓷器专家冯先铭和耿宝昌怀揣着3万美金来到了荷兰,当时他们得到的指示是购买几件瓷器用于研究,购买金额不得超过瓷器本身价值的三倍。

冯先铭

当冯先铭和耿宝昌来到拍卖现场希尔顿酒店时,在酒店外排满了手工制作的世界顶级豪车,这时他们才知道这次以“南京船货”命名的拍卖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顶级富豪。

主办方对于中国的来客相当重视,带着冯先铭和耿宝昌进行了全方位的游览,同时将象征着贵宾的1号拍卖牌给了两位中国专家,可是在10天的拍卖活动中,两位中国专家却始终没能举起手中的拍卖牌,因为这批中国瓷器的最终成交价格都高于起拍价格的10倍以上,远远超过其本身价值3倍,最终两位专家带着3万美金又回到了中国。

;耿宝昌

回国之后,耿宝昌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一份书面报告,建议中国考古应该逐渐向水下考古领域拓展,在此基础上,国家博物馆决定成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同时,一艘中国沉船引起了文物局的广泛关注。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两位年轻人在荷兰图书馆和航海图书馆中不断翻查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古沉船莱茵堡号的资料,这艘船搭载了6箱白银、300多吨锡锭,消失海域正位于中国南海。

为了让这些财富重见天日,英国海洋探测公司联系上广州救捞局,想要让其协助打捞工作,此时正值国家提倡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之际,于是广州救捞局在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后参加了此次打捞活动。

在沉船地点阳江海域,英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先进的仪器进行探测,可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预定海域都被搜了个遍却一无所获,打捞人员连莱茵堡号的影儿都没见到。

眼看着台风季马上就要来临,拖延下去想要再次探测可能就要再等半年之久。

这一天,海底收纳再次投入使用,突然,仪表盘上显示海床表面有一个小小的凸起,这个小凸起只有一米见方,显然与排水量多达800吨的莱茵堡号相去甚远,可中方代表尹干红却对这个凸起产生了兴趣。

他立即决定派潜水员下水探测,此时海水深度为27米,由于洋流造成泥沙飞扬,海底的能见度几乎为零,靠着微弱的潜水灯光,潜水人员在凸起的河床上摸到了一块小的物体,这时他们发现竟然是一条船的桅杆。

难道这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莱茵堡号吗?潜水员从凸起物上抠出了一块样本浮出了水面,潜水员刚出水就对手中的这个样本端详了起来,这是一块木头,外表包裹着泥沙,尹干红与英方代表进行商量后,决定用机械爪进行打捞,看看下面究竟是什么。

一爪下去,连泥带沙抓起了不少的东西,仔细冲刷之后,尹干红发现竟然是一些铁屑和金属,虽然成效不大,但尹干红决定再抓一把,算是彻底死了心。

可这一次却有了重大发现,十几分钟后,随着满满一斗腾空而起,在爪手中竟然发现了包裹着淤泥的瓷器碎片,同时,打捞人员还发现了一条金光闪闪的金链子。

出水的金链子

虽然黄金比较罕见,但在打捞人员眼中却并没有太多的文物价值,这条金链子用葡萄装饰,形成环状塔扣,上面有人字形花纹,长度达到了1.7米,重达500克。

由于事关重大,尹干红立刻将打捞出的样品送到广东博物馆进行鉴定,这次带来的样本包括了247件瓷器和铜器,经过鉴定,这些样本全部来自于宋元时期。

发现此处沉船的海域被命名为广东南海宋元沉船遗址,当时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心情激动,拍板将沉船名称定为“南海一号”,因为1号代表着起点和开始,象征着蓬勃的朝气与希望。

不过,这艘沉船究竟是哪艘船,科考人员翻遍了广东地区古籍,仅鸦片战争前就有2000多艘沉船,整个中国海域的沉船数量更是无法统计,很难进行确定。

为了对南海一号有更深入的了解,1989年10月15日,恰逢日本水下考古队主动寻求中国水下考古队的合作,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打捞出南海一号。

这一次同样使用了声呐探测,在1987年发现沉船位置以西100米处,考古队找到了这艘船,11月19日,广州打捞潜水员周信下水后摸到了一块凸起物,这个凸起大约40公分,上面有一层淤泥,里面有一块很硬的东西。

随后两名日本潜水员来到了他的身边,通过微弱的触觉感知,两名潜水员完成了这块凸起物的表面测绘,包括凸起物的平面和剖面图,这是南海一号第1张考古意义上的图纸。

之所以会形成凸起物,是因为船舶货物跌落海底之后,随着海水的侵蚀,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会慢慢地附着,形成成团的物体,这在考古中被称为凝结物,凝结物是发现沉船的重要标志。

不过,这次探测仅仅是图纸上的测量,因为技术不足和资金缺乏,最终发掘计划搁置,继续积累经验为南海一号的面世做好准备。

三年过去,2001年4月18日,中国水下考古队又对南海一号实行了再次探测,这次南海一号的坐标比原来的位置又偏离了整整15米。2002年3月至5月间,考古队对沉船进行了细挖掘、细打捞,一共捞出周边文物4000多件。

更为重要的是一名水下考古队员从海底捞上了一块船板,这块船板保存十分完好,没有任何的腐蚀,大大出乎科考人员的预期,为何沉船保存如此完好呢?

这是因为南海一号沉没的水域本身环境氧浓度就低,在沉船后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和外界产生了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其次,南海一号使用的材质是松木,在民间有种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这两方面原因使沉船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没有任何腐烂。

其实早在1973年8月18日,在泉州就发现过一艘不知年代的沉船,当时渔民们都对这艘船都不甚了解,他们只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这艘船已经在海滩上。其后,这艘船被评定为文物,原船长24.2米,宽9.15米,经过复原,船长度达到了34米,宽11米,载重量达到了200吨,这艘船始建于南宋晚期,不过,遗憾的是船只保留了下甲板部分,其他部分缺失。

在古代,远洋海船一般都在福建、广东沿海进行制造,又被称为福船和广船,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这两种船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水密隔舱,在泉州古沉船上,我们可以看到船体上有很多单独隔断,隔断之间的舱室就是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技术在唐朝出现之后,流传到了西方,从此被大规模使用,如果在航行过程中船体受损,由于水密隔舱的存在,海水只会涌入受损的舱室,即使两三个水密隔舱受损也不会危及船只的安全,这极大提高了船只航行的安全性。

水密隔舱

南海一号同样使用了水密隔舱,在每一个隔舱中都存放着大量外销的瓷器,排列得整整齐齐,大瓷器还套着小瓷器,以最大程度节省运输空间和成本,这不禁让人产生思考:如此规模庞大的瓷器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它们又将运往何处?

时至今日,我国有很多出口美国、欧洲、中东的瓷器,这些瓷器不在国内销售,只会作出口使用,因此被称为外销瓷。西方人喜欢在外销瓷中摆放一些首饰和药丸,这个盒子在宋朝时就已经开始生产,当时被称为“粉盒”,作用与如今基本相同。

不过,南海一号中到底装载了多少数量的粉盒目前虽然无法统计,但价值却超过了三千亿美金。那么这些粉盒是如何制造的呢?

这些瓷器主要来自于福建泉州的龙窑,这种窑往往位于山坡之上,长几十米到上百米,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山脊之上。瓷器在设计完成之后会根据形状、规模、大小、瓷面等几个方面由专门的工匠进行掌控,每当瓷器出窑,工匠们都会细心挑选,只留下精美工艺的上等品,残次品直接敲碎砸烂。

在宋代,一个熟练的工匠每天大约能产出200个左右的大盘,给300个瓷器进行纹饰刻画,这种手艺如今已完全失传,在鼎盛时期,宋代德化制瓷工匠达到了6万人之多,呈现出龙窑遍布、烟雾缭绕、一派繁忙的昌盛景象。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经记载,宋元时期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8个德化瓷器,法国人给其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中国白”。南海一号中存放的正是景德镇龙泉窑等窑址的中国白,一般来说,像南海一号这种中型海船都会装载10万件左右的瓷器,一些大型海船甚至能装满20万件瓷器,由此可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瓷器是多么的渴望,也见证着中国的强盛。

在出水文物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每一件瓷器底部都保留着毛笔书写的字迹,似乎是随手写下,简单而粗糙,有些像姓氏,有些像地名,还有的像官职,有专家认为这个瓷器匠人留下的落款,不过匠人一般都会用竹篾直接刻在泥胚之上,很少用毛笔进行书写,有的专家认为这是货主对自己货物进行区分留下的印记。

在泉州沉船上也曾发现过墨字痕迹的瓷器碎片,比如李保长、林花、六哥,在一条船上,等级分明,纲首相当于船长,之下有保长、里长等职位,他们可能会购买或直接赠送瓷器,这时为了区分就要在瓷器底部写下名字。

在南海一号上,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两具眼镜蛇的头骨,由此推断出船上曾住过阿拉伯人或印度人,眼镜蛇是阿拉伯人的专属宠物,他们很喜欢养眼镜蛇,有时心情好的时候还会给水手们表演斗眼镜蛇的游戏,而他很可能就是这艘船的主人。

有趣的是考古人员在清理凝结物时还发现了一枚鎏金龙纹手镯,这个手镯口径比普通家用饭碗要大,两端雕成了龙头形状,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而雕刻龙纹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有人由此推测南海一号是否会和南宋皇帝有关?

与此同时,南海一号中还有三个风格不同的戒指,分别是阿拉伯,欧洲和中国风格,究竟是谁拥有这些物品呢?当时曾有一位伊朗富商在泉州南部修建了一座清真寺,虽然后来由于战乱这座清真寺被毁于一旦,但不少阿拉伯商人居住在福建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阿拉伯商人经常来往于海上丝绸之路,这些物品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他们。不过阿拉伯人不喜欢穿金戴银,最早出水的那根1.7米金链子在台湾博物馆中有条一样的,只是规格较小,而那条是一个腰带,从金链子的长度来看,佩戴他的人应该膀大腰圆。金腰带更可能属于船上纲首,因为纲首经常要走南闯北,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因此会用大量黄金衬托自己的身份,用不同风格的饰品来炫耀自己的经历。

南海一号上也发现了观音和罗汉造型的挂饰,这是远航船员们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心灵呼唤,中国现存最早的天后宫(就是我们俗称的妈祖)便是保佑船员平安的海神,从天后宫请一尊妈祖像保佑一方平安是船员们传承千年不变的传统,在大海上,人们祈求神灵的保护,可是海难却往往不期而至。

南海一号究竟是怎么沉没的?原因众说纷纭,由于南海海域台风肆虐,首先不能排除台风影响的原因,其次潜水员证实南海一号首尾均有断裂,桅杆亦被折断,很可能是由于超载造成船体爆裂沉没,因为台风一般会使船体倾覆,而南海一号是平平沉入海底,当时的水深可能不及十米,平稳沉没证明灾难来得十分迅速,船员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当然,等专家考证完南海一号后这个答案很快就将揭晓。

为了打捞出南海一号,广州打捞局拼尽了全力。

对于古代木质沉船一般都会采用原地发掘的方式,大多在水下将沉船解体出水,之后再进行拼装,这种方法相对成熟,不过却会影响沉船上保存的其他信息。

面对如此珍贵的一条沉船,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各位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由于南海一号周围包裹着泥沙,使它800年不腐,要让南海一号出水后受到保护,必须把沉船和包裹它的淤泥一同打捞出水,这样一来沉船和淤泥将会重达几千吨,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将这么沉的船打捞出来。

于是我国专家进行了方方面面的论证,提出了整体打捞的设想。

在常见的桥梁施工现场,为了修建位于水中的桥墩,工程人员往往会在施工位置用钢板进行包围,形成一个密不透水的局部空间,这样的技术叫做围堰,抽出围堰中的水,桥段就可以进行修建浇筑,于是在打捞南海一号方案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围堰措施。

是否可以将围堰深入海底,将沉船和包裹沉船的泥沙一同围在其中,然后进行打捞呢?

2006年6月17日,经过近三年的讨论和无数次修改,方案最终出炉,称之为沉箱。这次史无前例的考古行动,对于人类水下文化遗产十分的重要。

当打捞工程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时,勘察却发现沉船的长度不是预计的长20米,而是长30.4米,宽9.8米,长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箱尺寸也进行了调整,规格定为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确保要把南海一号完整的容纳其中。

2007年4月8日,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作正式启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工作人员在南海一号上方进行凝结物清理,清理物多达25吨,在此期间,散落的390件文物悉数被打捞出水。

沉箱方案分为上下沉井两个部分,下沉井高5米,底部设计为内敛式的斜角,便于沉箱更好地插入海底淤泥之中,上部的沉箱预留了36个孔,每个孔在沉箱完毕之后,由横梁直接从中穿过,形成一个托底,将下沉井留在海底,上沉井则随着南海一号浮出水面。

在沉箱之前,需要先在海底打好12个引导沉箱下沉的定位桩,可是由于当时的海况不符合要求,制作工序临时被取消,在能见度为0的海底,广州打捞局派出了80多名资深潜水员完成打捞。

可是在沉箱入水之后,最怕沉箱中心偏移压坏南海一号,于是在沉箱的4个角上布置了4个坚实的姿态仪观察水位的变化。

谁知当天晚上报警装置发生了响动,总指挥以为沉箱发生了坍塌,立刻让潜水员下水进行查看,结果发现是虚惊一场,沉箱稳稳地框住了南海一号。

新的困难再次出现,按照原来的预定,沉箱应该切入海床10多米,可是当沉箱进入海床4米之后,它就突然不动了。一检查才发现原来沉船附近的淤泥不像普通泥土那般容易散开,再加上沉船本身的积压,导致淤泥的密度远远超过打捞专家的预想,导致沉箱无法继续下沉。

为了让沉箱下沉,只能不断增加沉箱的重量,打捞人员把所有的水泥进行了浇筑,全部压到了沉箱上,可即使这样沉箱也只下潜了8米,沉箱上此时的重量已经达到了4000多吨,远远超过原定计划的4倍,如果再压下去很可能沉箱就是垮掉,由于无法增加重量,于是专家们进行合议,决定临时进行沉箱到位后才会进行的挖泥出泥程序,以此来减少泥土的阻力。

可是这一措施却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为开发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稳定性不足导致沉箱发生倾斜,一旦倾斜,南海一号就将遭到彻底的破坏,由于这些未知的风险,在沉箱的4周都安排了数名潜水人员,他们用手来感知沉箱发生偏移的位置,同时利用对讲实施进行汇报。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最终沉箱下潜到了指定的位置,可是当沉箱横穿底梁时,却遇到了更加困难的情况,重达5.3吨,长15.5米的36根钢梁从一处孔内穿入,要从另一处孔中穿出中却发现钢梁发生了变形。问题依然出在海底淤泥上,它可以阻止沉箱的下沉,同样坚硬的可以阻止钢梁的穿过。

为了在漆黑的海底让钢梁穿过,原本预留的孔洞比钢梁的直径大了很多,这导致钢梁穿过时容易上下摆动,无法保持平衡姿态,最终导致无法进入另一侧的空位。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伤透了所有人的脑袋,最终专家决定在钢梁内部安装小型水泵,利用高压水流冲开淤泥,同时把沉箱孔洞进行改小,方便两边对孔,随着钢梁缓缓移动,第1根钢梁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才穿过沉箱。

在第1根钢梁穿过沉箱之后,后面的速度就明显得到了提升,36根钢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相继穿好。

华天龙号

2007年11月17日,一艘排水量8万吨的华天龙号巨轮缓缓入水,它是亚洲最大的海上起吊船,它的第1个任务就是要将总重量超过4000吨的南海一号完全吊起。最终,华天龙号不负众望,缓缓地将南海一号从水中打捞了起来,由于陆地上没有能够推动4000吨的重型吊车,最终沉箱被放到几个巨大的气囊上,缓缓推入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中,南海一号的所有科考工作都将在此处全面展开。

广东海上之路丝绸博物馆水晶宫

整个打捞过程将近一年,花费3亿元,潜水人员水下作业3012人次,潜水时间超过3167小时,每位潜水员水下工作65小时,最终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从1987年发现南海一号到2007年沉船出水,历时20年,打捞的过程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重大创新,也开创了世界先例,标志着中国水下客户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很值得国人骄傲!

2015年1月28日,南海一号经过清理,船厂内超过6万件南宋瓷器全部面世,可谓满船尽带黄金甲,除了瓷器外,船上还出土了17000枚铜钱,151件套金手镯、金腰带、黄金戒指,124件套银器,货值超过3000亿美金。

宋朝是瓷器最为鼎盛的时代,历史上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皆有涉猎,南海一号不仅是中国国家富强的标志,也浓缩了整个时代的背景,包含的历史信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2022年,南海一号文物整理工作将接近尾声,届时更多珍贵的历史信息将会公开,我们必将见证古代中国更强盛的一面。

来源:千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