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大阅兵让北约组织破防:观察者网报道,据说彭博社9月4日报道,九三大阅兵后,北约秘书长吕特当天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参加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主办的防务峰会时,炒作渲染称,此次阅兵并非仅仅是“炫耀(军事实力)”,而是“积极施加影响力,试图重塑全球秩序,破
9.3大阅兵让北约组织破防:观察者网报道,据说彭博社9月4日报道,九三大阅兵后,北约秘书长吕特当天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参加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主办的防务峰会时,炒作渲染称,此次阅兵并非仅仅是“炫耀(军事实力)”,而是“积极施加影响力,试图重塑全球秩序,破坏我们的‘自由和安全’”。他声称,北约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俄罗斯,中国、伊朗和朝鲜不断深化的国防工业合作正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吕特称,他尤其担心中国建造军舰的速度,因为这一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欧洲的建造能力。“—这就对了:敌人的恐慌正是体现中国的强大!
在9.3阅兵式中,歼-10C“意外的”被分到教练机编队了:这可是让北约更加不安—除了F-35隐身战斗机,北约国家还没有一款现役战斗机可以与歼-10CE对抗呢—中国却将歼-10C当作教练机使用了?难道?
因为在9.3阅兵式上,出现一款从未出现的隐身无人战斗机:中国官方既没有给它命名,也从未出现在其他公开场合上!该无人机采用无尾设计,尺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歼 - 10 战斗机大致相当—说明它有潜力取代歼10C作为国土防空战斗机;
据《军队识别》网站报道,2025 年 9 月 3 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战胜日本 80 周年阅兵式上展示隐身战斗无人机:(中国官方赋予它们“无人制空战斗机”称号)机身包含一个大型腹侧武器舱,有利于保持低可观测性—同时,其他公开视频也曝出歼-35内置弹仓可以挂载6枚中程空空导弹;
该无人机型核心设计亮点集中于隐身性能、气动布局与动力系统的协同优化:采用菱形无尾布局,以可动翼尖替代传统控制面,大幅减少雷达反射源;机头配备类似西方 EOTS(光电瞄准系统)的光电传感器,发动机进气口两侧装有隐身化 MADL(多功能先进数据链)型通信天线,进一步降低电磁信号暴露风险。
它有两个前向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为单台涡扇-10C级涡扇发动机提供进气;尾部采用类似 F-35 的锯齿状可变几何喷嘴,在保证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同时,兼顾雷达散射截面(RCS)缩减与燃油经济性。流线型机身设计及无飞行员相关系统的结构优化,使其具备潜在超音速能力与更长航程;
机身设有大型腹部武器舱,是维持低可观测性的关键设计,可实现弹药内埋挂载。这一布局表明其既能执行制空任务,又具备精确打击与 ISR(情报、监视、侦察)任务能力,它在功能定位上与攻击-11 “利剑” 无人机有相似之处,但更偏向传统有人驾驶战斗机的核心任务领域。外界推测,该无人机可能具备在人员监管或相当自主权限下直接与空中目标交战的能力;
媒体推测,它的研发背景可追溯至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CAC)下属的 611 研究所:2021 年 7 月的卫星图像显示,已有原型机在成飞设施内进行测试,表明其研发工作已持续数年。阅兵式上展示的该型无人机部队序列号以 “53x3x” 开头,可能对应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驻西南地区的部队,外界猜测对其可能已与作战单位展开协同训练,但目前其正式列装状态尚未明确;
同时亮相的另外一款无人机尺寸更小,采用 λ(拉姆达)形机翼与楔形进气口,未配备机头下光电传感器,机身外形更纤薄,整体设计简化于第一款;它虽具备隐身等先进概念特征,但从配置来看,其任务定位与 无人制空战斗机存在明显差异,更可能侧重于非直接空对空作战的领域,如战术侦察、电子干扰或协同支援等。此外,两款无人机均展现出极高工艺水准,细节化检修面板设计表明其并非简单概念模型,而是具备实际作战潜力无人机;
这两款隐身无人机的出现和入列,证明中国空军向智能化制空迈出坚实的一大步:它们俩互相配合作战,实际效能超过歼-10C双机编队—中国国土防空理念不再是传统的“覆盖全国领土/领海的雷达+防空导弹+数据链”系统,而且转化为“全球监控+全球追踪+全球打击”—所以,隐身无人战斗机群取代歼10C或许是一种趋势。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来源:熊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