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6年前,南渡江上这个古渡口,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载入史册的战斗—— 80多名年轻的战士,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寇,飞机的轰炸,浴血奋战数个小时,以劣势装备英勇地对抗装备精良的来犯之敌,打退敌人数次进攻。
86年前,南渡江上这个古渡口,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载入史册的战斗—— 80多名年轻的战士,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寇,飞机的轰炸,浴血奋战数个小时,以劣势装备英勇地对抗装备精良的来犯之敌,打退敌人数次进攻。
这场战斗打响了琼崖抗战的第一枪,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也展示了琼崖军民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更在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琼崖军民的抗日斗志。
一个红色地名,一座历史丰碑,“第一枪”的声音,至今在琼州大地上回响。
古渡沧桑,南渡江畔通衢要津
潭口古渡口,坐落于海口市龙塘镇博抚村以南,紧邻珠崖郡古城池。原本川流不息、浩浩荡荡的南渡江,行至潭口渡时缓缓转弯,湍急的水流逐渐变得平缓,后悠然汇入茫茫大海。
江水悠悠亘古万年流,古渡熙熙春秋千层浪。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潭口渡,自古便是南渡江水运网络的“通衢要津”。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漫长岁月里,渡口附近、南渡江畔自然而然兴起了繁华的集市——潭口市。平日里的潭口市,商贩云集,舟楫相望、人声鼎沸。
千年光阴转瞬即逝,南渡江航运功能早已消失,曾经繁华的潭口渡也随之淡出了历史舞台。数十年间,南渡江江面上先后架起了许多座桥梁,让人不禁感慨岁月的沧桑变迁。
烽火燃起,琼崖武装抗日第一枪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1939年2月10日,日军在琼山县天尾港登陆,大举入侵琼崖。侵略者兵分多路,迅速攻占海口、府城。当日,日军就派出飞机轰炸南渡江潭口渡口东岸,妄图跨越南渡江,长驱直入琼崖内陆。
此时,国民党军队主力已撤退到定安县腹地,琼崖抗日前线一度陷入兵力空虚的危急境地。另一方面,刚完成云龙改编的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琼崖纵队前身),正驻守在距潭口渡东南约十公里的云龙墟,全员严阵以待,时刻警惕着日军的动向。
独立队队长冯白驹,敏锐洞察了日军东进的动向,很快识破日军东进的企图。为有效遏制日军攻势,保护民众安全撤离,冯白驹当机立断,火速下达命令,由独立队第一中队队长黄大猷、副队长符荣鼎率部,迅速前往潭口渡东岸。行军的路上,独立队战士们发现沿途满是扶老携幼的逃难百姓,妇女的啜泣、孩童的哭喊与日军战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人们在混乱中漫无目的地奔跑,随时可能遭遇敌机扫射。
抵达潭口渡东岸后,战士们迅速勘察地形,很快发现江畔林木茂密,水草丰盛,还有个小土坡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既能隐蔽身形,又能俯瞰江面,是伏击日军的绝佳阵地。在当地乡民们协助下,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迅速构建防御工事,准备对来犯日军实施坚决阻击。
不久,日军在飞机的配合下向潭口开来。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第一中队的战士们展现出了无畏的英勇,他们坚守阵地,英勇阻击敌人。霎时间,渡口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激战中,许多战士不幸负伤,但他们仍以顽强的意志坚持着,不肯下火线。敌我双方激战数个小时,日军在第一中队战士们的阻击下,始终未能渡过南渡江。
直至黄昏后,战士们接到冯白驹“为保存革命实力,撤退转移”的收兵命令后才有序撤离战场。不幸的是,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四班长李文启英勇牺牲,这是独立队抗击侵琼日军第一个牺牲的烈士,也是这场战斗中唯一牺牲的我方战士。在独立队的掩护之下,众多从海口及府城区域逃离战火的民众得以安全转移至云龙墟,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与混乱。
星火燎原,吹响琼崖抗战号角
潭口阻击战战斗规模不大,却打响了琼崖抗战的第一枪,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展示了琼崖军民不屈不挠、誓死保卫家乡的战斗意志。“首战告捷”,让琼崖百姓认识到装备精良的敌人看似强大,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在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琼崖军民的抗日斗志,让琼崖人民深刻认识到抗日救国、保卫家园的迫切与必要,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光辉一页。
此后不久,潭口渡口阻击战胜利消息迅速传遍琼州大地,乃至远播至港澳、海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与强烈反响,让各界人士、广大民众、港澳同胞及爱国华侨,乃至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深刻认识到,唯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独立队,才是琼岛真正的抗日中坚,是引领琼崖人民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这股力量激发了全琼上下深厚的爱国爱乡情怀,促使广大青年踊跃投身独立队,以青春热血共筑抗日长城。与此同时,港澳及海外的琼籍爱国人士也成立了爱国团体,纷纷以各种方式,积极支援琼崖抗日独立队,支持琼崖抗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下,独立队迅速成长壮大,从最初的独立队逐步发展为独立总队、纵队,成为琼崖抗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深入敌后,依靠群众,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争,为琼崖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色地标,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岁月悠悠,江水滔滔,带走了战争的硝烟,却冲刷不掉深深刻印在南渡江江岸的英勇故事。2004年2月,为纪念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人民武装打响琼崖人民抗日第一枪,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启迪后世子孙铭记历史,爱我中华,由原琼崖纵队老战士郑章、何如伟发起,中共海口市委、海口市人民政府拨款支持,再经海口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研究室及琼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筹划推动,最终建成了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
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坐落在海口市琼山区海榆东线21公里西侧的南渡江东岸旁,位于玉仙东村以北1公里处,是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性建筑物。纪念亭占地面积0.75亩,采用六角形构造,配以朱红立柱与橙黄色琉璃瓦飞檐。亭内,竖立着一块高2米的花岗岩石碑,正面刻有1939年2月10日琼崖纵队在潭口渡口抗击日军的简介碑文。亭体正面横楣上悬着“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的亭名。亭外环绕着1.2米高波浪式护栏墙,象征着琼崖人民在抗日战争洪流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亭中,种植有几株苍翠欲滴的杉木,象征着琼崖革命精神将如杉木一般,常青永驻,激励后人奋勇前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琼崖革命精神如不灭的火炬,照亮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前行之路。南渡江畔,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静静地凝视着这片曾经见证过无数英雄壮举的热土。每当晨光初照或夕阳西下,纪念亭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更显庄重与肃穆,无声地诉说着峥嵘岁月里,革命先辈们用热血与信念书写的动人故事。
来源:阿韬探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