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都自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提效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瑰丽画卷在翠微大地徐徐铺展。
春风拂面,万象更新。漫步宁都城乡,但见一座座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一条条平坦公路交错延伸,一个个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生机涌动……
宁都自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提效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瑰丽画卷在翠微大地徐徐铺展。
“赣南粮仓”更丰实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宁都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途中接续奏响“春天的乐章”。
春暖花开,东韶乡琳池村油菜基地里,花田似锦,花香扑鼻,众多游客在连片的金色花海里穿梭拍照,赏花踏青。“2200多亩油菜全部采用机器播种,农机和油菜籽都得到了政策补助,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村里的油菜种植户李东荣笑道。
将“冬闲田”变为“增收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去冬,宁都通过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发动合作、种植大户示范带动等方式种植油菜,全县种植油菜近10万亩。近年来,宁都着眼农旅融合,大力推广“稻油”“稻稻油”轮作模式,持续强化科技投入,着力打造特色田园景观,多方提升油菜产业经济效益。如今,金色花海与绿色稻田相映成趣,形成一道道美丽壮观的农业景观带,既扮靓了乡村,又活跃了经济。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在长胜镇中江湾高标准建设的大坪育苗基地内,新引进的现代化智能育秧设备为集中开展水稻、油菜育秧育苗等提供了极大便利;中央储备粮宁都直属库有限公司石上分公司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后续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升粮食仓储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增强粮食应急供应和调控能力;宁都2024年新建和改造提升了7万亩高标准农田,田间灌排系统更加完善,机械化作业条件显著改善……
宁都素有“赣南粮仓”之誉,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202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10.95万亩,产量4.15亿公斤。多年来,该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位列全市第一,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在切实保障粮农利益的基础上,宁都积极推动绿色增产增效模式与科技相结合,大力普及机械化耕种技术,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实现节药、节肥、节水和无人机助力田间管理。同时,该县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技术骨干联合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为农户提供从整地、育秧到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的全流程技术指导。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张贴宣传单、建立微信群等多种方式,构建起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网络,为“赣南粮仓”的丰产丰收提供坚实保障。
助民增收兴产业
建设和美乡村,产业是根基。宁都在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同时,着力调结构、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建园区,不断完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记者在黄石镇富硒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看到,色泽鲜亮、形状饱满的辣椒挂满枝头,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车。“土壤里富含硒元素,我种植的辣椒是微辣带甜的新品种,口味十分符合粤港澳大湾区、江浙地区消费者的需求。”种植户崔过路一边忙碌一边介绍,“现在路修好了,政策补贴发放及时,辣椒不愁销路,一年下来能赚十几万元,日子越过越舒心。”
到目前,宁都累计建成设施蔬菜基地257个、面积6万亩,吸纳种植户4350户,带动3万余人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现已成功申报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发挥地利优势,发展富硒蔬菜产业,是宁都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为解决蔬菜及农副产品冷藏冷冻短板,该县助力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冷链通道,总投资约6.35亿元的江西供销(宁都)冷链物流园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正酣。该冷链物流园负责人惠辛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融产品交易、产品加工、冷冻冷藏、能源配套、仓储物流、食材团餐配送、商业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一站式仓储(加工、交易)中心,进而有效延伸富硒蔬菜、宁都黄鸡、赣南脐橙等特色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能。
作为农业大县,宁都一手抓好粮油生产,一手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主导产业“分片布局、因地制宜、集中抱团”,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重要一环,勾画出宁都发展黄鸡、脐橙、黄茶、黄椒、黄酒和乳业“五黄一白”特色产业图景。目前,该县已形成种植脐橙29.5万亩、年出笼黄鸡1亿羽、出栏生猪70万头的产业规模,成功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12个,培育食品加工类规上企业17家;先后获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米制品产业重点县等荣誉称号;全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增至14个,“圳品”认证农产品有5个,“宁都黄鸡”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为打造农产“爆品”,宁都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扩大销售量;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建成设施蔬菜物联网信息平台、蔬菜基地实时监测气象站、智慧设施蔬菜管理示范基地,为大棚安装温湿度自动检测仪等。一项项富民产业,一系列务实举措,有效拓宽了全县农民的增收渠道,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蝶变绽新颜
青塘镇河背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繁草绿,房屋墙面装扮一新,一幅幅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的绘画作品跃然眼前。“村里修缮了红色故居,来这里参观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何春祥抓住商机,利用自家房子开起了农家土菜馆,月营业额上万元。乡村红色旅游的开发,让附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据统计,2024年,宁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587.84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11.75亿元。蛇年春节假期,全县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近半奔着红色景点而来。
在打造和美乡村的过程中,该县加大对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对宁都起义指挥部、小布红军医院、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和固厚乡红五军团成立地等旧址进行修缮与升级,还原旧址风貌,增设现代化展览馆、数字化展示平台、游客中心和配套设施,引得游客纷至沓来,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享受到乡村蝶变带来的红利。
路通业兴。该县积极致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不断激活乡村旅游“新引擎”,推动农村公路建设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我们村虽然靠近县城,但之前只有一条4.5米宽的水泥路,弯多坡陡,很不方便。现在开通了县城外环路,有了旅游公交车,宁都县少共国际师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又建在村里,游客越来越多。”梅江镇黄贯村村民张冬生说。
莲花山、翠微峰景区紧邻黄贯村,全面实现乡村旅游公路“白改黑”后,该村变得路畅、景美、宜游,有效带旺了乡村旅游、推动了产业发展。
宁都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积极畅通农村交通微循环,不断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能力和服务水平。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累计新建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500多公里,对275公里农村公路实施了安防工程,改造危桥19座,打造了便捷、互通的乡村交通路网,形成了外联、内畅的交通路网新格局。
与此同时,宁都坚持将文明创建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该县积极组织开展“身边好人”和移风易俗“好家庭”、孝老爱亲“好媳妇”、婚事新办“好公婆”、不要彩礼“好丈母娘”、弘扬新风“好理事长”等系列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发挥“百姓名嘴”“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榜样作用,把宣讲理论政策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普及社科知识等结合起来,通过上千场的各类宣传活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精神文化动力。
今日宁都,农业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融合不断深化,全县上下正进一步凝心聚力,把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生动答卷接续书写在翠微大地上。
作者: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钟院兰
编辑:熊小勤 编校:彭梦琴
值班主任:明心武 肖静
编审:肖瑞华 谢瑞洪
小编起早贪黑、不眠不休
求亲们随手
来源:赣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