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不应该拿?科比9次一防却0次DPOY?这奖欠他一个公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20:25 1

摘要:“当科比和麦迪对位时,人们只会看进攻,科比拿了30分、麦迪拿了40分。但你要看科比如何接受挑战,一个防守者不在乎自己被晃倒、隔扣或被对手投进绝杀球,他所赢的比输的要多,但人们只是会放那些集锦。”

近日,前NBA球员巴朗-戴维斯在和追梦共同主持的播客节目中谈到了科比。

巴朗-戴维斯表示:“我说科比也应该拿年度最佳防守球员,他接受每一个挑战,他会去防超级球星。

“当科比和麦迪对位时,人们只会看进攻,科比拿了30分、麦迪拿了40分。但你要看科比如何接受挑战,一个防守者不在乎自己被晃倒、隔扣或被对手投进绝杀球,他所赢的比输的要多,但人们只是会放那些集锦。”

科比12次入选NBA最佳防守阵容(其中一阵9次、二阵3次)。

巴朗-戴维斯的观点无疑揭开了篮球评价体系中长期存在的认知偏差——防守的价值往往被数据化的进攻表现所遮蔽。科比·布莱恩特生涯12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9次一阵、3次二阵)的硬核成就,本质上是对其防守统治力的官方认证,却因时代审美与评选机制的局限,成为荣誉簿上最耐人寻味的留白。

当科比与麦迪这类顶级得分手交锋时,媒体与观众习惯性聚焦于得分对轰的戏剧性,却选择性忽略防守端更深刻的战略意义。科比主动承担防守对方箭头的选择,本质上是将个人技术升华为团队战术杠杆——通过消耗对手核心的进攻效率,间接瓦解其球队体系。这种“以攻代守”的博弈智慧,远比单纯限制得分数据更符合现代篮球的防守哲学。

DPOY(年度最佳防守球员)的评选长期存在“内线偏好”,穆托姆博、本·华莱士等护框型中锋凭借篮板与盖帽的直观数据更易获得青睐。而外线防守者的价值往往体现在难以量化的对位压迫、战术破坏力与心理威慑上。科比01-02赛季DPOY票选第三的遗憾,恰恰暴露了传统评价体系对全能型外线防守者的认知盲区。

科比的防守美学在于其“遇强则强”的竞技品格与战术纪律性。他并非每回合都倾尽全力,但在决定比赛走向的关键时刻,其对位锁死对方核心的能力(如2008年总决赛对皮尔斯的经典防守)已成为防守艺术的教科书案例。这种“选择性爆发”的智慧,或许牺牲了防守高阶数据的连续性,却最大化提升了防守资源的战略价值。

若以当代篮球的防守标准回望,科比的防守影响力完全配得上一座DPOY奖杯。但历史的评判从未能定义伟大——12次最佳防守阵容的纪录,早已在专业圈层为其防守地位盖棺定论。真正的遗憾或许不在于奖项的缺失,而在于大众对防守艺术的理解,始终未能追上科比们用血肉之躯书写的防守史诗。

来源:薇薇婆评球大数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