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在《新唐书·姚崇传》的天头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的评价,对姚崇给唐玄宗提的10条政治主张,予以极高评价:“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毛主席与河南(19)毛主席为什么称赞河南陕县人姚崇是“大政治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毛主席在《新唐书·姚崇传》的天头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的评价,对姚崇给唐玄宗提的10条政治主张,予以极高评价:“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姚崇何许人也?为何能得到毛主席的如此评价?
位居三朝宰相,大政治家名不虚传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公元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
公元705年,姚崇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受封为梁县侯。后曾被外放亳州等地刺史。唐睿宗复位后,被召入朝,官至中书令,革除弊政,颇有作为,但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贬为申州刺史。
唐玄宗主政后,姚崇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公元716年,姚崇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公元721年去世,享年72岁。
姚崇画像
《十事要说》,简明扼要古今少见
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
姚崇向唐玄宗面陈的《十事要说》,提出了系统的治国方略,为"开元盛世"奠定制度基础。这十项政治纲领既是针对武周后期弊政的革新方案,更体现了盛唐政治家的治国智慧。
其核心内容包括:第一,推行仁政,废除严刑峻法;第二,限制边功,避免穷兵黩武;第三,约束宦官,禁止干政;第四,罢黜皇亲特权,维护法纪尊严;第五,整肃贪腐,建立清廉吏治;第六,改革税赋,减轻百姓负担;第七,停建寺观,遏制宗教膨胀;第八,礼待臣工,构建君臣互信;第九,广开言路,鼓励谏诤;第十,总结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这些改革措施直指当时官场腐败、财政空虚、边患频仍等核心问题,展现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从历史维度看,《十事要说》具有三重深远意义:
首先,在政治层面重塑了中央集权体制,通过规范皇权运作、强化官僚监督,使国家机器恢复有效运转。
其次,在经济领域实施轻徭薄赋政策,推动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落实,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
最后,在治国理念上确立了"法理为先,仁政为本"的施政原则,将儒家民本思想与法家制度管理有机结合。
这种务实改革使唐朝迅速走出神龙政变后的政治动荡,为持续29年的开元盛世开辟道路。
姚崇墓
姚崇改革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具体政策成效,更在于开创了中古时期制度革新的典范模式。其强调"事当有渐,人乃不惊"的渐进式改革思维,注重制度约束与道德教化的双重治理,对后世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家产生深远影响。作为盛唐政治文明的重要遗产,"十事要说"至今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改革提供着经典范例。
因此,姚崇治国方略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赞赏。
谢谢点赞支持!
来源:河之洲H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