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大爷受右膝关节疼痛折磨已经四年了 。因为严重的骨关节炎(达到了最严重的4级),别说出门遛弯,就连在家里多走几步路都成了一种奢望 。为了晚年能有个好质量的生活,一家人商量后,决定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右膝关节置换手术 。
AI配图
“手术非常成功!”
当医生走出手术室,对焦急等待的家属说出这句话时,77岁的陈大爷(化名)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陈大爷受右膝关节疼痛折磨已经四年了 。因为严重的骨关节炎(达到了最严重的4级),别说出门遛弯,就连在家里多走几步路都成了一种奢望 。为了晚年能有个好质量的生活,一家人商量后,决定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右膝关节置换手术 。
陈大爷虽然年纪大了,还有多年的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3期)的老毛病 ,但术前检查显示,除了肾功能指标不太好之外,其他都还算稳定 。手术在腰麻下顺利进行 ,术后第一天,陈大爷就在助行器的帮助下下地活动了 。
一切似乎都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家人们憧憬着,再过不久,老爷子就能摆脱疼痛,重新迈开轻松的步伐。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术后第三天清晨,当家人像往常一样呼唤陈大爷起床时,却发现他双眼紧闭,怎么叫都没反应。医护人员赶到后,评估发现他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8分(满分15分),这意味着他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只有在强力按压他的身体时,才会痛苦地呻吟一声 。
这个突变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一场“完美”的手术,怎么会突然把人“整”昏迷了?
陈大爷被紧急转入了重症监护室(ICU)。
对于ICU的医生们来说,这就像一宗棘手的案件。患者突然意识丧失,他们的大脑中立刻拉响了警报,几个最常见也最凶险的“嫌疑人”浮现在眼前:
中风(脑卒中)? 老年人、有糖尿病史,这是中风的高危因素。是不是手术应激导致了脑血管堵塞或破裂?肺栓塞? 大手术后长期卧床,腿部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堵住肺部动脉,会迅速导致缺氧甚至死亡,昏迷是常见症状之一。心脑血管意外? 是不是心脏出了问题,影响了大脑的供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展开。医生们立刻安排了最全面的检查 。
头部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MRI)做了,结果显示大脑有一些老年性的萎缩和陈旧性的小梗死灶,但没有任何新发的大面积中风迹象 。—— 嫌疑人1(中风)被排除。CT肺动脉血管造影也做了,肺部血管通畅,没有发现任何栓子 。—— 嫌疑人2(肺栓塞)被排除。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显示正常 。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也显示没有深静脉血栓 。—— 嫌疑人3(心脑血管意外)被排除。所有的检查结果都像一扇扇关上的门,让案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血电解质、血糖、血氨水平也都正常 。到底是什么,让陈大爷陷入了沉睡?
医生们重新梳理着每一个细节,目光最终锁定在了陈大爷的用药清单上。尤其是术后为了镇痛所使用的药物。
术后疼痛,是每个接受手术的患者都要闯的一关。为了让陈大爷能舒适地度过恢复期,医生采用的是“多模式镇痛”方案 。这就像一支协同作战的军队,多种药物分工合作,共同对抗疼痛。
陈大爷的用药包括:
静脉输注的对乙酰氨基酚(我们最熟悉的退烧止痛药之一) 。口服的普瑞巴林(一种常用于神经痛的药物) 。静脉注射的曲马多(Tramadol) 。以及在疼痛加剧后,额外贴在皮肤上的丁丙诺啡透皮贴剂 。问题,会不会就出在这些镇痛药上?
医生们敏锐地意识到,陈大爷虽然生命体征还算平稳,但呼吸频率偏慢(每分钟15次),血氧饱和度也只有92% ,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有轻度的呼吸性酸中毒 。这些迹象,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可能——阿片类药物中毒!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是强大的镇痛药,但它们最危险的副作用就是抑制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而陈大爷使用的曲马多和丁丙诺啡,都属于阿片类药物。
难道是药物过量了?
为了证实这个猜想,医生立刻给陈大爷抽血,检测血液中的曲马多浓度。结果出来,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1.8 mg/L!
而正常治疗浓度范围的上限,仅仅是0.8 mg/L 。陈大爷体内的药物浓度,已经超过正常值的两倍还多!
“真凶”终于找到了!就是这个在普通人看来非常“安全”、甚至在一些药店都能买到的止痛药——曲马多。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医生给陈大爷的剂量,是根据常规推荐来的,术后第一天是每12小时75毫克 ,第二天因为疼痛加剧,增加到了每12小时100毫克 。这个剂量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并不算特别大。为什么在陈大爷身上,会造成如此严重的蓄积中毒呢?
答案,就藏在他术前那份“不太好”的肾功能报告里。
要理解陈大爷为何会中毒,我们得先了解一个重要的器官——肾脏。
我们可以把肾脏想象成我们身体里一个极其精密和高效的“污水处理厂” 。我们吃进去的药物,在肝脏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加工”(代谢)后,产生的“废料”(代谢产物)以及一部分药物原型,超过90%都需要通过肾脏这个“处理厂”过滤,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 。
现在,我们再来看陈大爷的情况。他患有慢性肾脏病3期(CKD 3期)。这意味着,他的“污水处理厂”功能已经明显下降,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术前他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只有36 mL/min/1.73m²,术后更是降到了34。这是什么概念呢?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这个数值通常在90以上。
当一个功能健全的“处理厂”变成一个“半瘫痪”的工厂时,会发生什么?
医生输入的曲马多,进入陈大爷体内后,无法被及时、有效地清除出去。旧的药物还没排出去,新的药物又被输了进来。日积月累,就像城市交通系统瘫痪一样,药物在陈大爷的血液里发生了严重的“堵车”和“堆积”。
最终,原本安全的治疗剂量,因为排不出去,在他的身体里变成了危险的中毒剂量,直接“关闭”了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他陷入深度昏迷。
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第一个警钟: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时,必须慎之又慎,常规剂量也可能变成“毒药”。
丁丙诺啡是一种很特别的阿片类镇痛药。它的优点是镇痛效果强,而且有一个“天花板效应”,即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呼吸抑制的副作用不会再显著增强,相对更安全 。
但它的特点也很“霸道”。它与我们体内阿片受体(可以想象成药物发挥作用的“钥匙孔”)的亲和力非常高 。一旦它“占领”了这些“钥匙孔”,其他阿片类药物(比如曲马多)就很难再挤进去发挥作用了 。
这会带来一个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局面:
可能减弱镇痛效果:丁丙诺啡可能会把曲马多的镇痛作用给“顶掉”,导致疼痛控制不佳 。这也是为什么陈大爷在用了多种镇痛药后,疼痛评分反而从7分升到了8分的原因之一 。增加副作用风险:虽然作用机制上有拮抗,但两种药物同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抑制效应可能会叠加。美国FDA对曲马多的药品说明中标有“黑框警告”,明确指出要避免与包括丁丙诺啡在内的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合用,因为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抑制、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曲马多+丁丙诺啡这个组合,在临床上通常是不推荐的 。它不仅可能让镇痛效果“1+12”。
在陈大爷的案例中,正是这个危险的组合,加上他本身脆弱的肾脏功能,共同导演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药物中毒事件。
诊断明确后,治疗方案也随之清晰。
立即停药:医生第一时间撕掉了陈大爷身上的丁丙诺啡贴片,并停止了所有阿片类药物的输注 。这是釜底抽薪的一步。加速排泄:为了尽快将体内蓄积的“毒物”排出,医生给陈大爷使用了利尿剂(呋塞米),通过增加尿量来“冲刷”身体,加速曲马多的排出 。生命支持:虽然昏迷的原因找到了,但在他清醒之前,风险依然存在。昏迷的患者很容易因为舌后坠或误吸呕吐物导致窒息。为了万无一失,医生为他进行了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确保他的呼吸道安全通畅。这是一种保护性的措施。准备“解药”:医生还准备好了阿片类药物的特效解毒剂——纳洛酮,以备不时之需 。但考虑到纳洛酮本身也有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副作用的风险 ,且陈大爷的生命体征尚属稳定,医生决定先以支持和促进排泄为主。幸运的是,这一系列的措施非常有效。
在接下来的48小时里,随着体内的药物被一点点清除,陈大爷的意识水平逐渐恢复。他慢慢睁开了眼睛,能够对呼唤做出反应。术后第六天,他完全清醒,格拉斯哥评分恢复到满分15分,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并再次下地活动 。
之后的日子里,医生为他调整了镇痛方案,只使用更安全的对乙酰氨基酚和普瑞巴林来控制疼痛 ,效果也很好。术后第十天,陈大爷康复出院,活动能力和疼痛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
一场潜在的悲剧,在医生们的精准判断和及时处理下,最终化险为夷。
陈大爷是幸运的。他的经历虽然惊险,但结局是好的。然而,这个真实的案例,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在日常用药中,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中,必须警惕的几个关键问题:
没有绝对“安全”的药,止痛药更不是“糖豆”。曲马多非常常用,但“常用”不等于“无害”。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关键在于是否用在对的人身上,以及是否用了对的剂量。切勿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别人的推荐,随意服用止痛药。主动告知病史,是保护自己的第一道防线。看病时,请务必将自己的所有“老毛病”(如肝病、肾病、心脏病等)和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中药、保健品)详尽地告知医生。就像陈大爷的案例,肾功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用药的“生死线”。老年人不是“缩小版”的成年人,用药需格外小心。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肝脏代谢和肾脏清除功能都会自然衰退 。他们对药物更敏感,也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尤其是手术后、身体应激状态下,更需要“量体裁衣”,精细化调整。警惕异常信号,家人是最好的“观察哨”。当家人(特别是老年人)在手术后或开始服用新药后,如果出现与平时不符的状况,比如过度嗜睡、精神萎靡、胡言乱语、难以唤醒等,千万不要以为只是“累了”或“没睡好”,这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 。疼痛需要被妥善管理,但管理疼痛的前提,永远是安全。陈大爷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医学的世界里,每一个决策都需要基于对患者全面的了解,任何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都可能引发一场风暴。希望这个故事,能让更多人对用药安全,多一份敬畏,多一份警惕。(本文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或真实病例撰写,仅供参考。如有健康问题,请遵医嘱。)
参考资料:Harna B, Arya S. Tramadol overdos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case report. World J Clin Cases. 2025 Sep 6;13(25):104742. doi: 10.12998/wjcc.v13.i25.104742. PMID: 40881235; PMCID: PMC12243904.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