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学到这,见识了夫子训人的功夫,有几次还是比较狠的,一次是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夫子训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延续到现在,成了老师训学生的口头禅,连骂人都是“万世师表”;一次是训斥弟子冉求为季氏敛财,“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原文】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做官不管事的人,他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李泽厚】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偷个位置坐的人吧?他明知柳下惠的贤德,却不给他职位。”
【钱 穆】先生说:“臧文仲,好算是偷窃官位的吧!他明知柳下惠之贤,但不能举荐他,和他共立于朝。”
【夜辰心得】
《论语》学到这,见识了夫子训人的功夫,有几次还是比较狠的,一次是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夫子训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延续到现在,成了老师训学生的口头禅,连骂人都是“万世师表”;一次是训斥弟子冉求为季氏敛财,“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直接要逐出师门,让其他弟子们鸣鼓群起而攻之,这相当于下了追杀令。这也算一次,批评臧文仲“窃位者与!”窃位者,就是偷窃官位而无所作为的人,成语叫“尸位素餐”,俗语叫“占着茅坑不拉屎”,骂得够凶。
臧文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姬姓,臧氏,名辰,鲁国大夫,世袭官位,博闻强识,不拘常理,服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位国君,废除关卡,利于经商,于国于民。总的来说,口碑挺好,服侍四位国君,内政外交做出重大贡献,谥号为文。
前面夫子评价他,“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也?”说他养占卜用的大神龟,而且在屋子里雕梁画柱,堪比太庙的礼仪,这怎么能算智慧呢?截止目前,夫子对他的评价,一是不智,二是不为,批评得够狠。
再说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鲁国柳下邑人,曾任士师,掌管刑罚狱讼,“坐怀不乱”的主人公,封地在柳下,私谥为“惠”(妻子给予的谥号),故后人尊称其“柳下惠”,享年100岁。
柳下惠有几个故事,最出名的是“坐怀不乱”,说的是他到破庙避雨,一女子也来此,太冷请求入其怀,他不肯,女子说家中有老母,若冻死害两命,遂同意,一夜过后柳不为所动。还有一个是“直道事人,三黜不去”,说的是他为官奉以直道,三次被罢免,别的国家请其做官都被拒绝,他说自己若行直道到哪都是这样,若改直道何必去其他国家。柳下惠德行高尚、声名远播、受人敬仰,他死后葬于汶水之阳,秦伐齐路过墓地,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
这两个人物介绍清楚了,回过头来再看夫子,百年后想到这事,为柳下惠报不平,来了一句“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可见,夫子对于那些为官而不举荐贤良的人意见很大,直接划到“窃位者”之列。相反,前面他表扬了公孙文子,“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夫子说他配得上“文”这个谥号,那臧文仲估计是配不上了。
《朱注》引范氏曰:“臧文仲为政于鲁,若不知贤,是不明也;知而不举,是蔽贤也。不明之罪小,蔽贤之罪大。故孔子以为不仁,又以为窃位。”这话一针见血,说臧文仲在鲁国为政,若不知柳下惠之贤是不明,知而不举是遮蔽贤才,不明的罪小,知贤而不用罪大,这就是不仁。不知是罪,知而不用罪更大,直接把臧文仲定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实在是太可怕了。
咱跳出这个逻辑琢磨一下,为政这事,真是那么简单吗?历史上一堆贤才聚在一起斗的乌烟瘴气的还少吗?单拉出来哪个都是贤,聚在一起就分派系、搞党争,最终谁斗赢了谁说了算,你方唱罢我登场,弄得个朝令夕改,官民皆不聊生。权力是有体系的,谁当政自然是用与自己执政理念相同的人。臧文仲不知道柳下惠是贤人吗?肯定知道。为什么不用?大概率不是政见不合,就是性情不合。柳下惠直道事人,臧文仲提个政见被直道否了,今天否一个,明天否一个,谁敢用这样的人,那不是找刺激吗?历史上的事,正有正的理,反有反的理,用有用的理,不用有不用的理,只能放在当时的情境中去考量,一切事后诸葛亮都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
来源:夜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