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3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但往往忽视了一个最简单、最便宜、效果却最好的方法——运动。你可能不知道,坚持每周3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仅能抗衰老、强心脏、降三高,对骨骼健康也有极大好处。
可惜的是,这样的“长寿密码”,很多人却从未真正开始去做。
随着年龄增长,线粒体功能下降、代谢变慢、激素水平紊乱,身体逐渐老化。但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可以减缓这些变化的速度。
《Cell Metabolism》期刊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线粒体的效率,恢复到接近年轻人的状态。
换句话说,运动不是让你不老,而是让你老得慢。它像是身体的“润滑油”,能修复、激活、更新身体各项系统。
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不是高强度的暴汗,也不是散步那样的轻松。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指那些能让你心率上升、微微出汗、但还能说话的运动方式,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操、广场舞。
判断强度最简单的方法是:运动时你能说话但不能唱歌。这种强度的运动,最适合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心脏是用来跳的,不是用来歇的”。心脏就像发动机,越不用越容易锈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曾指出,有氧运动可以让心脏的泵血能力增强,减少心律不齐、冠心病等风险。
数据显示,每周3次的有氧运动可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约30%。运动能让血管更有弹性,减少动脉硬化的可能,还会促进好胆固醇(HDL)升高,清除血管垃圾。
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运动比药更重要。药物控制只是被动延缓,而运动是主动修复。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座大山困扰了无数中老年人。但很多人不知道,有氧运动其实是三高最好的“天然药”。
对高血压:运动时血管扩张、心率上升,长期锻炼后静息血压会明显下降。
对高血糖:运动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摄取更多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
对高血脂:运动能促进脂质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坚持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次以上,能将收缩压平均降低5~10mmHg,空腹血糖下降0.3~0.5mmol/L,总胆固醇下降10%。
要知道,这些数据是很多降压药、降糖药都难以做到的。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问题,尤其是女性更易受影响。很多人一摔就骨折,其实是骨头早就“空了”。
而你知道吗?运动比补钙更重要。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专家指出:骨骼是“活”的组织,需要通过“压力”来激活重建机制。而负重型运动(例如快走、爬楼梯)正是刺激骨骼生成的关键。
运动时肌肉牵拉骨骼,刺激成骨细胞活跃,增加骨密度。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运动可以延缓激素下降带来的骨质流失。
如果你每天吃钙片,但不运动,钙很可能只是“路过身体”,并没有真正进入骨头。
很多人忙于工作,觉得一周运动一次也不错。但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运动的效果是“剂量依赖”的。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分散到每周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效果最佳。
一次性运动太久,反而容易受伤;频率太低,效果也打折扣。“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是最科学也最容易坚持的节奏。
有人说:“我每天都很忙,根本没时间运动。”但真的是没时间,还是没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
你可以边追剧边踩单车,边遛狗边快走,甚至在办公室站着抬抬腿、原地走几步。身体不是只有在健身房里才算动,它随时都能动。
最怕的不是不懂运动,而是一直等“以后再说”。
当然,运动并不是药,它并不能立刻让你“脱胎换骨”。但它是维护健康最基础、最核心的方式之一。
你可以把运动看成是给身体“打补丁”:它不会让你一夜之间变年轻,但会让你老得慢一点,病得轻一点,活得久一点。
所以,从今天开始,别再纠结该吃哪个保健品了,先从每周3次的快走开始。不需要装备,不需要门槛,只需要一双鞋、一点时间,还有一颗愿意动一动的心。
参考文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 周宏. 有氧运动与心血管健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专家访谈.
[3] Cell Metabolism. “Exercise training increases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aging human skeletal muscle.” 2023年3月.
[4]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专家访谈.《骨质疏松防治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花猫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