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诗坛里叫嚣的总是那些半瓶水的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03:19 2

摘要:最近,看到《作品与争鸣》公众号上2024年08月16日刊发的一篇很惊人的文章《为什么在诗坛里叫嚣的总是那些半瓶水的人》,作者是伍玉龙老师。

——与伍玉龙老师商榷

最近,看到《作品与争鸣》公众号上2024年08月16日刊发的一篇很惊人的文章《为什么在诗坛里叫嚣的总是那些半瓶水的人》,作者是伍玉龙老师。

文章中,伍玉龙老师列举出了河北邢台诗人郑力老师的十首诗,山东诸城诗人徐艺宁老师的十首诗和陕西蓝田伍老师自己的十首诗,来做比较,以图来证明自己和徐艺宁老师是诗坛里的整瓶水,而郑力老师则是诗坛里的那个半瓶水,而且还是叫嚣的半瓶水。虽言之凿凿,却缺乏论据,无法使人信服。

纵观伍玉龙老师的文章,通篇充满了鄙夷、蔑视、讥讽、嘲弄、质疑、厌恶、揭露、愤怒、抨击和批判之词,有些用词更近乎于咒骂,恨不得要在郑力老师身上捅上三百刀方才解恨。这似乎不应该是自誉为坚守文化节操,常存忧民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独立自主,笔耕不辍,弘扬正气的诗词“专家”和诗词评论“专家”所应有的胸怀和气度。

当今中国诗坛处于传统与革新并存的复杂状态。一方面,诗歌创作更加多元,新媒体平台助力诗歌传播,为“草根诗人”崛起提供了机会,诗歌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也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诗歌发展也面临挑战:部分创作存在脱离现实的倾向,语言可能陷入“技术神秘主义”或极端口语化;同时,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在所难免。正象伍玉龙老师所揭露的搞小圈子,互相吹捧的有之;不懂装懂的伪专家、伪学者有之;意气用事对别人横加指责的有之;用卑劣手段捧一人踩一人,打压贬低别人的有之;如此等等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伍玉龙老师的文章,我看了又看,百思不得其解,同为“诗人”的伍玉龙老师(原谅我不知其是否“著名”)与郑力老师之间,怎么会有如此之深的误解?以致于其所写之文也被他那团怒火燃烧得如无完肤之体了,所述观点也就自然有失偏颇,易误导读者,因此我才要提笔作评,也想管中一窥表一己之见。

首先来看伍玉龙老师列出的三组诗:

(一)

郑力老师十首

赤壁

古月联帆举,寒矶叠浪倾。

荻芦愁作雪,犹渡雁飞声。

嘉州

寺隐竹敲雨,僧留鹭一双。

遥知清可浣,佛足近船窗。

巴陵

湖雨轻如燕,江春碧似箫。

可怜眉柳细,犹是小乔描。

菜市口感事

任有朔风吹朽枝,夕阳尽落九门迟。

年年长聚买金客,谁念求仁无价时。

李香君墓

偌大神州何与怜,桃花一家尚啼鹃。

争他多少英雄骨,竟染胡尘三百年。

太行初雪

层林肃肃风为引,长送龙吟竟夜听。

门拥太行千嶂雪,与他天宇分白青。

黄河源

最冷最清天女泪,最深最远世间愁。

干家毡映昆仑雪,一夜独听星宿流。

麦熟

拂浪时时绿渐黄,垄间自喜热风长。

暮来犹振蜻蜓翼,鼓起金辉炼麦芒。

离乌尤寺

乌尤前日有僧还,送我今晨鸥影间。

不惜杯中春酿满,随舟泼绿蜀中山。

秦淮

珠帘长是影波裁,争使秦馀竟复哀。

怕过春深桃叶渡,惹她愁楫六朝来。

(二)

徐艺宁老师十首

清明

旧土添新土,深红悼浅红。

人花无二致,都在大悲中。

寒露

芦花遂水滨,三经菊初新。

雁字测天道,无非一或人。

李白

才名自显扬,岂可事侯王。

诗共庐山瀑,飞流下盛唐。

黄河

举世欲清君独浊,千年风雨任消磨。

苍黄掩却伤心事,每到中流折戟多。

秋夜

云渐残兮月正悬,风中梧叶乱参禅。

一时撞见清凉境,只道天心不可言。

银杏

未到严寒叶尽颓,始知风骨不如梅。

仓皇连夜弃金甲,败走人间又一回。

观莲有感

一念生时百念从,念来如浪去无踪。

红莲对坐通心藕,说着人间色与空。

钱塘江听潮有感

笔调欲为天籁鸣,哪知人力不能成。

诗文每到铿锵处,还逊江河吼一声。

清明

一种幽怀书未成,漫天丝雨落花轻。

碑文多向青山卧,可惜青山不识名。

咏昭君

中原别后朔云横,远嫁缘何似请缨。

为有琵琶解胡语,汉家不必动刀兵。

游黄花溪遇几株小花

临流伫立气幽清,只在游人疏处生。

几朵悠然开世外,山花逃姓更逃名。

(三)

伍玉龙老师十首

咏蝉

屡占高枝唱夏天,为人口舌复年年。

若非夹脑能如此!家国情怀挂嘴边。

风筝

莫怨人间骨肉轻,九霄云外得重生。

凌空欲作自由鸟,难断手中儿女情。

举重

当年举鼎何神气!力可拔山名不虚。

项羽今朝犹在世,干钧过顶尚多余。

过村小河

跌宕人生路百折,奔流桑梓一条河。

忆中从我身边淌,红掌清波与白鹅。

月夜忆童年

近看茅檐远看山,孩童记忆挂天边。

腹饥常念窗前饼,月亮何曾比梦圆。

中诗节遐思

匀匀月色撒庄园,慷慨皆因不值钱。

倘若光辉天价卖,一边阴缺一边圆。

清明

坟头野草杂青黄,应是新衣送我娘。

念起生前多简朴,清风特意织春装。

父亲节

老父肩头快乐多,扎人胡子又如何!

依然后背当床睡,还是梦中那首歌。

卖诗者说

怒放心花盼到期,词林艺海隐商机。

出书喜讯从天降,获奖奇闻满地飞。

时下可多狼鼠乱,座中唯缺草根肥。

身家仅剩无头脑,憋首歪诗换粥稀。

这三组诗是否能代表三位老师的真实水平呢?我想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因为伍玉龙老师选出这三组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和徐艺宁老师是满瓶水,郑力老师是半瓶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伍玉龙老师自己诗,绝对是精挑细选的得意之作;徐艺宁老师的诗绝对也是精品之作;而郑力老师的诗,伍玉龙老师当然会选最差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仅对伍玉龙老所选之诗作客观、公平公正来深入、详细地剖析一下。

——

一、郑力老师:古典意象的现代重构与历史厚重感

郑力老师的诗最大的优点在于他精湛的古典语言功底和营造深沉历史时空感的能力。他仿佛一位穿越而来的古人,用纯熟的诗家语与今人对话。

1. 意象密集,炼字精绝:

· 他善于选用极具古典韵味的“硬核”意象(如:古月、寒矶、荻芦、佛足、眉柳、胡尘、龙吟),并通过高超的技巧进行组合。

· “古月联帆举”(《赤壁》):巧妙点出历史,画面雄阔,有电影镜头般的动感。

· “佛足近船窗”(《嘉州》):将巨大的乐山大佛与渺小的船窗并置,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宗教神圣感,构思奇崛。

· “湖雨轻如燕,江春碧似箫”(《巴陵》):比喻新奇脱俗,“碧似箫”将视觉通感为听觉,写出了春水的清透与悠扬意境。

2. 时空交织的历史沉思:

· 他的诗常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赤壁、巴陵、李香君、菜市口),但他不直接议论,而是通过意象的并置来引发思考。

· 《李香君墓》:“争他多少英雄骨,竟染胡尘三百年。” 将一位风尘女子的气节与无数失节“英雄”对比,巨大的历史反思与悲怆感喷薄而出,力道千钧。

· 《菜市口感事》:将古代的刑场(求仁)与现代的商场(买金)并置,形成尖锐的讽刺,追问历史与信仰在消费时代的失落,主题深刻。

3. 格局阔大,境界雄浑:

· 他擅长描写壮阔的自然景象,并融入个人情志。

· “门拥太行千嶂雪,与他天宇分白青”(《太行初雪》):一个“拥”字,写尽了居所的豪迈之气;“分白青”则展现出人与天地并立的磅礴气概,有杜甫“荡胸生层云”的胸襟。

· “一夜独听星宿流”(《黄河源》):在极静、极清、极寒的源头,倾听星河流动的声音,意境空灵、冷冽而神秘,将黄河的源头追溯到了宇宙洪荒。

突出优点总结:郑力老师的诗是“学者型”的诗,深得古典诗歌精髓,语言凝练如金,意象考究,充满了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与天地对话的宏大格局,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

二、徐艺宁老师:灵性哲思与现代诗意的轻盈表达

徐艺宁老师的诗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灵动的思维、清新的语言和充满禅意的哲思。她善于从寻常事物中捕捉不寻常的感悟,举重若轻。

1. 哲思入诗,禅意盎然:

· 她的诗往往不止于抒情写景,而是自然地导向一个哲理境界,且不显说教。

· 《观莲有感》:“红莲对坐通心藕,说着人间色与空。” 将佛家“色即是空”的抽象哲理,用具象的“红莲”和“通心藕”完美诠释,意象选择精准,悟道而不枯涩,充满生机。

· 《秋夜》:“一时撞见清凉境,只道天心不可言。” 写出了顿悟禅机时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心境,意境超逸。

· 《银杏》:全诗借银杏讽喻人的风骨,“仓皇连夜弃金甲,败走人间又一回”,意象生动,寓意深刻。

2. 比喻新奇,想象独特:

· 她的比喻往往出人意料,却又贴切无比,赋予事物全新的生命力。

· “诗共庐山瀑,飞流下盛唐”(《李白》):这句诗本身就如瀑布般飞流直下,将李白的诗风、其人及其代表的盛唐气象融为一体,气势恢宏,是咏李白的绝佳诗句。

· “雁字测天道,无非一或人”(《寒露》):将天空的雁阵比为测天的“一”字或“人”字,小巧而机智,充满趣味性和思辨性。

3. 语言清澈,意境通透:

· 她的语言没有郑力老师的厚重雕琢感,更像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却又韵味悠长。

· 《游黄花溪遇几株小花》:“几朵悠然开世外,山花逃姓更逃名。” 用最浅白的语言写出了超然物外、不求闻达的隐逸之趣,诗意盎然。

· 《清明》(第二种):“碑文多向青山卧,可惜青山不识名。” 哀伤写得如此含蓄而深沉,青山亘古,人世短暂,无尽的苍凉感蕴含在“不识名”三字中。

突出优点总结:徐艺宁老师的诗是“悟者型”的诗,充满灵性与智慧。她以现代人的思维观照古典题材,语言清新流畅,善于将深刻哲思融入轻盈优美的意象之中,读来令人心静神远。

——

三、伍玉龙老师:质朴深情的现实关怀与生活温度

伍玉龙老师的诗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真挚的情感、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关怀。他的诗根植于泥土,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1. 情感真挚,动人心扉:

· 他尤其擅长书写亲情,感情极其真挚、不加掩饰,能直接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 《父亲节》:“依然后背当床睡,还是梦中那首歌。” 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和代入感,将父爱的温暖与童年的记忆融合,朴素而感人至深。

· 《清明》:“念起生前多简朴,清风特意织春装。” 将对母亲简朴一生的怀念,寄托于“清风织春装”的想象,哀思化为了温暖的慰藉,情感处理非常高级。

2. 题材生活化,善于捕捉细节:

· 他的诗料取自最平常的生活(村河、童忆、卖诗),但他能从中发现诗意。

· 《过村小河》:“忆中从我身边淌,红掌清波与白鹅。” 活用了骆宾王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但将其融入个人记忆的长河,亲切自然。

· 《月夜忆童年》:“腹饥常念窗前饼,月亮何曾比梦圆。” 用“饼”和“月亮”对比,写出了物质匮乏年代孩子最真实的渴望,无比真切。

3. 语言诙谐,现实批判性:

· 他敢于用口语化的甚至略带讽刺的语言直指现实。

· 《卖诗者说》:直接揭示了当下诗坛“出书喜讯从天降,获奖奇闻满地飞”的乱象,为“草根”发声,最后“憋首歪诗换粥稀”道尽了文艺从业者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自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咏蝉》:“为人口舌复年年...家国情怀挂嘴边。” 借蝉讽刺那些空喊口号、言行不一的人,一针见血。

突出优点总结:伍玉龙老师的诗是“百姓型”的诗,接地气,有温度。他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和意境的玄远,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书写最真挚的情感,关注现实人生,体现了诗歌“言志”与“关怀”的社会功能。

但是,伍玉龙老师精心挑选的这组诗还是存在有明显的瑕疵:

1.语言直白,缺乏诗意锤炼

·许多诗句更接近于口语或打油诗,失去了古典诗歌的含蓄与凝练之美。

·“为人口舌复年年”、“憋首歪诗换粥稀":用语过于直白甚至俚俗,缺乏美感和回味空间。·“扎人胡子又如何!":更像是生活中的一句抱怨,而非经过提炼的诗语。

·与前两组中“荻芦愁作雪”、“湖雨轻如燕,江春碧似箫”这样精妙的意象相比,高下立判。

2.主题与立意大多流于表面

·说教与讽刺过于直露:如《咏蝉》讽刺“家国情怀挂嘴边”,《中诗节遐思》讨论“月色不值钱”,观点直接抛出,没有通过意象自然呈现,显得生硬且余味不足。

·情感表达略显俗套:如《父亲节》《月夜忆童年》的情感是真挚的,但表达方式(“快乐多”、“梦中那首歌”、“窗前饼”)缺乏新意和深度,未能营造出打动人心的独特意境。

·对比第二组《清明》中“碑文多向青山卧,可惜青山不识名”,或第一组《李香君墓》中“争他多少英雄骨,竟染胡尘三百年”的历史厚重感,第三组的立意显得浅显了许多。

3.格律与技艺上的瑕疵

·虽然部分诗在格式上符合绝句或律诗的要求,但在内在的气韵和节奏上有所欠缺。

·例如《卖诗者说》是一首七律,但中间两联对仗(“出书喜讯从天降,获奖奇闻满地飞”。“时下可多狼鼠乱,座中唯缺草根肥”)在工整度和意境上都比较勉强,尾联“憋首歪诗换粥稀”更是完全破坏了律诗的庄重感。

4.意象运用平庸,缺乏创新

·使用的意象如“自由鸟”、“手中线”(风筝)、“举鼎”(举重)、“红掌清波”(过村小河)等都是常见甚至陈旧的意象,没有进行新颖的艺术加工,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结论

三组诗作的突出优点截然不同,他们分别代表了古典诗歌传统在当代的三个重要面向:传承、化用与扎根。

o郑力老师的结诗更贴近古典诗歌传统,在历史厚重感、语言密度、意境完整性方面整体更加成熟,意境深远。尤其擅长以景裹情、以典增韵,代表了传统诗词创作的高水平。

o徐艺宁老师的组诗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个人哲思与现代感悟和探索,清新有趣,虽有参差,但亮点突出。

o伍玉龙老师的组诗则更像是习作或尝试之作,部分诗有真实的情感基础(如对父亲、母亲的怀念),但在语言提炼、意境营造和思想深度上都很大的提升空间。它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直接记录和情绪表达,在古典诗歌的艺术性方面做出了较大牺牲。

o今天在网上浏览,突然又跳出来伍玉龙老师的一首诗;

《致邢台某大诗人》

伍玉龙

寸断肝肠悔不该,个中原委费疑猜。

明明我有干斤顶,耿耿心成漏气胎。

座次之间谋爵位,井沿以下是邢台。

衔高屡被民蛙笑,颗颗珍珠挂上腮。

o这是一首充满战斗激情和战斗力的大“诗”,应该是倾尽了伍玉龙老师满腔心血,代表了伍玉龙大“诗”的最“高”水准。我想由此首大“诗”而封伍玉龙老师为“诗”神,一点也不为过。对如此大“诗”,我自知无资格予以评判,只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和诗一首奉上;

《致伍玉龙·步其韵讥其谤》

谤讽无端起不该,腹空何故乱疑猜。

妄充诗骨干斤顶,实作谗舌漏气胎。

井底窥天狂吠影,邢台筑梦岂容霾。

笑君自诩珍珠色,却吐蛙涎溅玉台。

o最后,借用伍玉龙老师文章的结尾来结束此文: “最后再次声明,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诗词观点。你可以不认可,但你没有阻止别人说话的权利。自由宽松的舆论环境才是诗词发展的唯一道路。利用话语权左右别人审美,打压不同声音的作法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应该得到批判”。

不知道伍玉龙老师的这段极具讽刺的话,是在讥讽自己呢?还是在讥讽自己?

而动轧出言不逊,恶语相向,则更为人所不齿。

来源:繁华三千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