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文史学家王彬彬眼中,散文集《废墟与狗》如同一幅用记忆经纬编织岁月长卷,是与少年时代自己的一次次重逢。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实习生 吴珊珊
“少年时代的心灵就像一块馒头,一块软泥,一拳头砸下去就是一个坑。”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文史学家王彬彬眼中,散文集《废墟与狗》如同一幅用记忆经纬编织岁月长卷,是与少年时代自己的一次次重逢。
3月29日下午,杭城微微细雨,“朝花夕拾中的个人与时代”——王彬彬散文集《废墟与狗》钱报读书会在杭州新华书店·解放路店3楼举行。本书作者王彬彬与浙江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王侃,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评论家王晴飞,《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评论家方岩共同展开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后三位于不同时期在南大读博,王彬彬恰是他们的导师。
师生对谈间,有说有笑,氛围轻松愉快,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南大文学课堂,也为在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课。
《废墟与狗》王彬彬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被少年记忆固执牵引的散文创作
“几年前,我偶然间走在宁镇山脉上,看到一片拆迁后的废墟,那里有几十条被主人遗弃的狗依然坚守在原地。这让我产生了许多感触,最终写下了散文《废墟与狗》。”
读书会上,王彬彬披露了出版背后“痛苦分娩”的故事,最初二十余篇散文,经3年沉淀反复删削,最终留下这十一篇“幸存者”。
谈起自己散文创作的初衷,王彬彬表示,自己并非一开始就专注于少年时代的回忆,而是逐渐被那些深刻的记忆所固执地牵引,因为一个人的少年记忆太重要了——幼年时期尚未成熟,感知不到幸福与苦难,心灵像一盆水,一拳头下去激起一个浪花,但很快就平复了;成年后,心智坚定,心灵更像一块石头,很难再有深刻的触动;而恰是少年时,心灵就像一块馒头,任何经历都会留下深深的印记。鲁迅、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都源自作者的少年记忆。
供销社的算珠声、全村为吃一口牛肉丧失愧疚之心、霹雳一声的“高考”改变个人命运……王彬彬的创作以少年瞳孔,折射出一种时代光谱,用童真观察历史的车辙。这种记忆不仅是个人的经历,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活动现场
“匮乏”背面的深思与黑色幽默
从《吃肉》一篇说开去。王晴飞深入剖析了当时物质匮乏的伦理困境:当一口肉成为稀缺资源时,从被动妥协到主动作恶的堕落轨迹,暴露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自我合理化的残酷逻辑。
“肉食者”在古代成为区分贵族与庶民的符号。“某种匮乏”始终是缠绕民族精神的幽灵。它不仅剥夺肠胃的饱足,更在集体潜意识中豢养出对特权的渴慕。
“当算法告诉你‘不拥有某款大牌包包就是失败’;当直播间用‘倒数三个数’制造稀缺幻觉。我们正经历着比肉票时代更隐蔽的匮乏暴力。”王晴飞以书中“猪肉七毛三一斤”的细节为喻,提醒我们始终要警惕用匮乏编制差异的囚笼。
交谈中,几位嘉宾都关注到了书中频频出现的痰盂,它不仅是物质匮乏的象征,更是不同群体生活方式差异的体现。
“王老师书里面写的很多东西,我们读完都能会心一笑,但转念一想,在某种程度上,都在挑战我们内心的道德和伦理。”在方岩看来,《废墟与狗》不仅仅是个人回忆录,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描绘。
活动现场
正如王彬彬所写的:“匮乏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还包括精神的匮乏,包括各种各样的匮乏。”
方岩认为,从被农民奉为餐具的痰盂到曾经被视作“性启蒙读物”的《赤脚医生手册》,这种匮乏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各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王侃则总结道,每个时代都会制造匮乏,匮乏永远会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适应,在匮乏中建构健康的精神状态。
谈及王彬彬从学术写作到散文写作的转变。王侃表示,现当代文学中,许多作家在获得一定积累后,都会尝试新领域的写作,这更像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迁徙史。
《朝花夕拾》是鲁迅年纪渐长后回忆少年时期的文章。某种程度而言,创作脉络与《废墟与狗》的性质相似,风格也有接近之处。王彬彬对鲁迅极为推崇,在学术生涯中,写过许多关于鲁迅的专著和论文。本场读书会以“朝花夕拾”为主题,既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回望与反思,也体现了王彬彬评论与散文一脉相承的联系。
王侃将鲁迅《药》与书中《吃肉》一文的叙事内核进行对比:“人血馒头是愚昧的悲壮,吃肉治病是荒诞的幽默。王彬彬老师笔下的丧家犬,恰似《野草》中彷徨于无地的影——家犬以忠诚换得主人的供养,但当被赶出家门,没有了锁链的束缚后,反而因为不具备流浪犬那样的生存技能,陷入更深的惶惑,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忠诚和依赖的命题。就像鲁迅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黑暗面的批判,而王彬彬老师的散文同样具有这样的力量。”
王彬彬现场给读者签名
一个多小时的对谈中,“废墟”被不断解构重建。当我们在记忆废墟上捡拾瓦砾,不是为了复原旧居,而是用这些碎片搭建新的精神坐标系。读书会进入尾声,窗外春雨正浸润着解放路的梧桐新芽,偶有书页被穿堂风掀过。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