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到这一天,心会自己放慢。 香一上,话就轻了。 说是“七月半”,也叫“中元”。不吓人,讲的是记得来处,合家安稳。
一年到这一天,心会自己放慢。 香一上,话就轻了。 说是“七月半”,也叫“中元”。不吓人,讲的是记得来处,合家安稳。
中元的来处
老一辈常提“三元”。 正月十五为上元,赐福;七月十五为中元,赦罪;十月十五为下元,解厄。 道教讲礼法,佛门讲慈悲,两路汇到民间,成了今晚的灯火与纸灰。
“盂兰盆”的说头也大。 “盂兰”有“倒悬”之意,用来比苦难。 目连救母的故事,家家都听过,重点落在“以众功德解一人之难”。 所以人们会在七月望日施食、普度,把记挂化作供养。
时间与称呼
多数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也有十四做礼的。 名字多,意思一个——敬祖、怀远、安魂。 不必纠结一两天的差别,按当地老规矩来,心诚先行。
先把一句话摆明
白天无禁忌,不代表“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无禁忌”的意思是:白天行事清楚,光线足、人手全,适合打理正经事。 礼要合度、火要看住、地要收拾净。
白天做什么,才算稳
扫尘、修墓、理碑。 供品用时鲜与清淡,三果三素就够。 写一张家谱小条,按辈分列名号,压在供旁,念给祖先听。 能文明祭祀就文明祭祀,有禁火就用鲜花、家书、清扫代替。
晚上5注意,都是为人也为礼
今晚到底注意什么? 记住五条,脚下就不乱,心里也不慌。
一、不去别人家串门
这天多半有人在家门口做礼。 你临门,主人左右为难:招呼,耽误仪程;不招呼,又显冷淡。 多一份体谅,少一份打扰。 今晚各顾各的祖先,礼成再叙。
二、不要闲逛
街头有灯,有烟,有纸灰。 人一多,心就容易浮。 晚上风凉,露重,走来走去不合时宜。 真有事外出,说一声去向,早点回。
三、不动他人供品
供是请给先人的,礼未收,你伸手就失礼。 还有卫生的顾虑,露天摆放,总有灰尘虫蚁。 看见丰盛,嘴上夸一声“摆得齐”,脚下绕过去,尊重别人,也保住自己清净。
四、不要拍照录像
祭祀是严肃场合。 路过就路过,不围拍,不直播。 一来免得打扰,二来夜里光线杂,照片容易出“奇怪”效果,回头自己吓自己,何必。 真正要留念,就留在心里。
五、别评头论足
看见有人焚纸、放水灯,不踩纸灰,不开玩笑。 各地老法各有脉络,懂与不懂,都别随口一刀。 嘴上留一尺,人情留三分。
“五注意”,不是迷信
这些规矩,说白了都是“避冲突、避危险、避不敬”。 不串门,避打扰;不闲逛,避纷乱;不拿供,避争执;不拍照,避冒犯;不乱评,避伤人心。 礼在前,安全在后,合起来就叫“稳”。
为什么白天无禁忌
白天看得清、办得稳。 修整、清扫、立供,都讲条理。 老人小孩需要照看,白天不慌张。 真要焚纸,也更容易守好火星,善后彻底。
供品与尺度
三果三菜,够用。 荤腥可以点到即止,切口整齐,器皿干净。 酒水少而洁,杯子洗净再上。 纸扎别失控,越大越危险,也越容易惹人嫌。
火与灰,怎么收
点火只点一处,立人看着。 风大就停,地面铺沙石或金属盆,别在可燃物上烧。 做完压净火星,清理纸灰,能装袋就装袋。 门前再扫一遍,把痕迹收好,邻里都舒心。
不同地域,不同做法
江南多水灯,北方常在十字路口行礼。 闽粤有普度,社里张榜,家家出力。 也有地方在祠堂举行中元会,念祖谱、唱祭文,庄重得很。 路子不一,心是一处。
今夜为什么要“收”
七月里情绪容易上头。 灯火一亮,想说的话就多。 祭祀讲“敬”“简”“静”,越到晚上越要把声量放下,把脚步放慢。 人一收,礼就立住了。
给后辈怎么讲
孩子问“为什么要祭祖”。 就告诉他,家有根,有来处。 说一段家史,说几句方言名号,教他摆一摆供,从手上学规矩,比任何“神神道道”的说法都更有用。 不夸张,不吓人,清清楚楚地把道理讲明白。
“无禁忌”不等于“没规矩”
白天照章程做事,晚上守五条。 别抢戏,别夺人,别把热闹当主角。 真正要紧的是把思念送到,把家风传下去。
食俗,也有门道
饺子像元宝,重在“团坐一桌”。 黄米糕取其金黄,有“年岁丰登”的意思。 鸭有“压”的谐音,讲个好彩头;面燕、菜包、米粉、茄饼,各地也都有。 吃是件小事,别铺张,别浪费,干净第一。
今晚的行程,给你一张顺手单
傍晚前把供备齐,香具点检一次。 开始前报名字、报来处,话不求多,句句实在。 礼成压火、收灰、洗手、换衣,喝口温水,屋里开窗通风。 把给先人的话,写在小纸上,夹进家谱本,一年年记下去。
再多说一句心里话
中元这夜不靠“玄”,靠的是“敬”。 敬父母,敬祖辈,也敬这条流到你脚下的家脉。 把事做好,把心放稳,家就有光。
今晚你最该记住的
白天无禁忌,做事要正。 晚上五注意:不串门、不闲逛、不动供、不拍照、不乱评。 做到了,礼有分寸,人也体面。
留给你的两问
你们那边,中元是十四做,还是十五做? 家里哪一道老规矩一直没变,准备传给谁去守?
来源:亮哥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