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港口码头,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乘坐滚装船从大海出发,驶向欧洲、北美等国家。即便是内陆企业,生产的不少产品也漂洋过海出现在国外市场。一个个海外巨头,在山东投资兴业、持续加码……
海洋孕育了生命,更联通世界。山东海岸线长达3500多公里,毗邻海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海洋,成为山东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走在港口码头,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乘坐滚装船从大海出发,驶向欧洲、北美等国家。即便是内陆企业,生产的不少产品也漂洋过海出现在国外市场。一个个海外巨头,在山东投资兴业、持续加码……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山东的“蓝色朋友圈”正越来越大。
蓝色“触角”通达世界
当走近山东的港口,蓝色经济的澎湃脉动扑面而来。
近日,全球装载量最大的低碳智能超大型汽车滚装船“安吉安盛”轮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完成3850台出口汽车装载任务,前往欧洲。这是继“安吉宏盛”轮在这里首航发运以来,烟台港迎来的第二条9500车位汽车滚装船。
“安吉安盛”轮在山东港口烟台港装载出口汽车
“今年前7个月,烟台港完成商品车运量45.2万辆,同比增长4.6%,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新能源车外贸出口2.5万辆,同比增长88%。”烟台港相关负责人告诉新黄河记者,安吉德信、安吉威信、艾尔萨姆哈、萨赫尔、那不勒斯港等7条滚装新船纷纷在烟台港首航发运,为“中国制造”加速出海、走向世界提供“港口超级链接力”。
烟台港忙碌的运输场景背后,离不开山东海洋贸易航线网络的支撑。“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0.7亿吨,居全国首位;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420万标箱,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海上外贸集装箱航线总数260条,稳居北方港口首位。”省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陆海物流大通道逐步构建,山东港口已开通内外贸航线357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
山东在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的“触角”正不断触达全球,与五大洲国家共建立了50余对友好港口,在经贸、智慧港口等领域开展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山东海运控制运力达1700万载重吨,居全国第三;乙烷气体运输运力占全球22%,位居全球第一。
通过逐渐织密的出海“网络”,山东正不断拓宽海洋国际合作的广度。
“大国重器”驶向全球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开采宝藏,离不开海工装备。山东造“大国重器”正成为世界海洋产业巨头的共同选择。
近日,中集来福士Scarabeo 5 Congo LNG FPU(浮式天然气生产装置)交付,具备每日处理12.5百万标准立方米天然气和6万桶原油的能力。该项目最终用户为国际能源巨头ENI集团,交付后将服务于西非刚果Néné海域。
中集来福士打造的Scarabeo 5 Congo LNG FPU
中集来福士集团CEO兼总裁王建中在仪式上表示:“这个项目是我们共同的骄傲。中集来福士凭借精益管理和持续创新,持续深化与合作伙伴的战略互信。”这并非中集来福士首次与ENI合作,此前,双方已在FPSO上部模块及前端设计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与新一轮造船周期驱动下,船舶市场迎来爆发期,山东海工装备企业与海外企业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大,造船订单纷至沓来。
早在1998年,威海船厂就交付山东省第一艘万吨级出口船820TEU集装箱船。在此次船舶市场高景气度周期,得益于在高端客滚船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升级的引领性,威海船厂抓住机遇,高质量发展也跑出加速度。
威海船厂建造的高端客滚船
“目前,我们在全球高端客滚船细分市场的交付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首位,生产任务排至2030年。2022—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递增态势,实现利润三年翻三番。去年实现收入50余亿元,同比增长40%,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威海船厂相关负责人告诉新黄河记者,企业生产的高端客滚船已出口至瑞典、芬兰、法国、意大利、挪威等十多个国家,广泛分布在中韩、中日、欧洲、北美等航线上。
威海船厂建造的高端客滚船
从整个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看,“截至目前,骨干企业手持订单39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5%,生产工期普遍排到2028年以后。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3.6亿元、利润9.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24.4%。”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一个个“大国重器”驶向海外之际,今年以来,山东省聚焦开拓新兴市场,深入实施“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国际市场开拓行动。仅上半年,全省各级商务部门已组织6100余家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200余场,累计举办32场精准采购对接活动,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山东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吸引到山东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山东蓝色经济的开放度不断提升。
“蓝色朋友圈”越来越大
海洋的开放性和连通性,将世界各国人民连结成命运共同体。除了产业、贸易物流领域,山东创新搭建海洋领域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推动海洋国际合作在更广领域展开。
地处青岛的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投入运营以来,已建成“中国—白俄罗斯海洋新型光电技术创新转化中心”“中国—乌克兰海洋声学国际技术创新转化中心”“中国—俄罗斯海洋与极地环境监测技术创新转化中心”等,与斯里兰卡等国家开展国际合作,满足其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水资源开发、海洋国土安全保障等领域的需要,贡献海洋监测“中国方案”。
2024年海洋合作发展论坛
2024年,山东搭建以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为代表的海洋领域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持续深化海洋开放合作。首届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667名涉海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深化国际海洋经济、科技、生态等领域交流合作。30个海洋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656亿元。山东加快“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启用全球海洋伙伴关系西太区域办公室等6家共建国际机构。
今年9月7日至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即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此次论坛将汇聚全球海洋科技前沿理念与顶尖人才。“山东将借此东风,吸引国际科研团队与山东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省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论坛搭建的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山东落地,培育发展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对话会
山东持续搭建更多的海洋国际合作平台。截至目前,山东累计举办7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5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潍坊)和4届世界海参产业(烟台)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东亚海洋博览会至今已举办八届,累计吸引70余个国家和地区4800余家行业顶尖企业机构参展,线上线下观展观众达330万人次,在深化海洋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平台综合效应。
一系列努力下,山东海洋开放合作持续深化,“蓝色朋友圈”越来越大。
越开放,越发展。山东正以海洋融入全球、拥抱世界,推进海洋合作迈向新高度,与志同道合者守护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
编辑:陈彤彤 校对:杨荷放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