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儿时,我便爱看《狼牙山五壮士》《地雷战》等抗战主题连环画,看着看着就爱憎分明了,就在心灵深处播下了爱国的种子。还会与伙伴们一起看连环画后,展开热烈的讨论,深化思想认识,讴歌抗战英雄,鞭挞凶残敌人,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我还会把抗战连环画买来后,借给伙伴们
转自:劳动午报
在我家,妻子总说我爱看“抗战”影视片,俨然是个“抗战影视迷”。个中滋味嘛,唯有我自己能心领神会。
早在儿时,我便爱看《狼牙山五壮士》《地雷战》等抗战主题连环画,看着看着就爱憎分明了,就在心灵深处播下了爱国的种子。还会与伙伴们一起看连环画后,展开热烈的讨论,深化思想认识,讴歌抗战英雄,鞭挞凶残敌人,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我还会把抗战连环画买来后,借给伙伴们看,可谓“有福同享”,从而增进了友情。
后来,生产大队放抗战电影,我和伙伴们在父母的带领下,坚持去看,哪怕再远,也要前去,只因为那时文化生活匮乏,看电影可算是一种“奢侈”。记得那晚在一个叫平头山的地方放抗战电影《小兵张嘎》,虽然路程近十公里,但是我特想去看,缘于连环画上尽管有“张嘎”的故事,但拍成电影来看肯定更有味道,所以,我一个劲地嚷着父亲带我去看。
父亲拗不过我,只好答应。终于看到电影《小兵张嘎》了,我满脸的笑意,满心的欢喜。尤其是对张嘎充满了敬意,毕竟他小小年纪就机灵、勇敢,善于与敌人作斗争,实乃名副其实的“小英雄”,能不令我钦佩吗!
夜深了,影片放完,我和父亲才跟着人流消失在夜色中,打着火把,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家去做一场酣梦。
生产队里的张幺公家最早买电视,一到黄昏,就吸引了众多乡亲去看电视,边看边谈笑风生,好不快活。
我和父亲是他家的“常客”,不为别的,只为了看电视“过瘾”。特别是我爱看抗战电视剧,往往被主人公的英勇、顽强、足智多谋所感动,被悬念迭起、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折服,以至于废寝忘食成为常事。
为了保障我的安全,父亲坚持陪我看电视,他也渐渐地爱看抗战电视剧了。这下,我有“搭子”了,父子俩每每看完一部抗战电视剧,还会热议一番,赞抗战的伟大,痛斥汉奸的卖国、鬼子的凶残,将爱恨情仇表达得酣畅淋漓,泾渭分明。
时间一久,母亲叫我和父亲为“抗战影视迷”,随后,就连乡邻们也这样叫了。
对此,我和父亲乐意接受这一雅号,依旧对抗战影视片着迷,那劲头,那精神,那快乐,别提了。
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后,我有机会看到更多抗战影视片了,要么到图书馆阅读抗战题材影视剧本,要么进电影院看抗战电影,要么守在电视机旁观看抗战影视片,要么到互联网上看抗战影视片,不单看得认真、专注,还会与家人、同事畅谈观后感,还会写出散文、随笔,达到“观以致用”的目的,还会到狼牙山、冉庄、白洋淀等抗战遗址去实地采风,勾起回忆,唤起共鸣,进而共情。
冲着我观看抗战影视片的热情、劲头,妻子、亲朋们都叫我“抗战影视迷”,这其中既有肯定、褒奖之意,又有鞭策之意。
我笑了笑,我以为只要自己喜欢、爱好,那就勇敢、执着地做下去吧!何况,做个“抗战影视迷”,真能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复兴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长此以往,我观看的《四十九日祭》《南京照相馆》等抗战影视片越来越多,至少有上百部,与人开展讨论成为常态,撰写的心得体会、随笔500余篇,在报刊上发表了200篇,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观评作家”,这着实令不少人艳羡不已。
我知道,爱看抗战影视片于我来说,已然是一种情结,浓浓的,难以割舍。我自是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依然甘做“抗战影视迷”,以不负那刻骨铭心的抗战影视情结,不负那日益浓烈的家国情怀。
□何龙飞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