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澳大利亚金融界,安德鲁·洛克哈特的名字几乎与私募信贷行业划上等号。这位Metrics Credit Partners的联合创始人最近却陷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舆论风暴。他一手创立的这家管理着230亿澳元的信贷巨头,正面临着来自监管机构、研究机构和投资者的多重审视
澳大利亚私募信贷行业的"教父"与他的230亿澳元帝国:一场关于风险与机遇的行业博弈
在澳大利亚金融界,安德鲁·洛克哈特的名字几乎与私募信贷行业划上等号。这位Metrics Credit Partners的联合创始人最近却陷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舆论风暴。他一手创立的这家管理着230亿澳元的信贷巨头,正面临着来自监管机构、研究机构和投资者的多重审视。
行业风暴眼中的坚守者
"这简直是一场由错误信息引发的闹剧。"洛克哈特在周三的网络研讨会上难掩愤懑。这场风波始于《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一则报道——财务规划公司Count建议客户撤出Metrics的基金投资。更让洛克哈特恼火的是,舆论焦点完全错位。"真正值得讨论的是Count全面退出私募信贷领域的决定,而不是针对Metrics的个别质疑。"
From left: Justin Hynes, Pinnacle CEO Ian Macoun, Andrew Tremain, Metrics managing partner Andrew Lockhart, Graham McNamara and Andrew Chambers on July 24, 2018. The fund manager’s value has increased 10 times since then. Louie Douvis
风暴正在私募信贷行业积聚。研究机构SQM已将全行业基金列入"观察名单",而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SIC)更是向各大基金发出长达20页的质询函,要求4月14日前完成回复。这个曾经被誉为"银行体系有益补充"的行业,突然被贴上了"风险隐患"的标签。
从国民银行到行业颠覆者
时间回溯到2009年,当时还在NAB执掌企业贷款业务的洛克哈特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将亲手改写澳大利亚的信贷版图。金融危机后的银行业正处于疗伤期,NAB高层正在探索"轻资本"转型——这正是Metrics诞生的序章。
"我们最初的构想是打造一个企业债券市场,"洛克哈特回忆道,"但现实是企业更青睐贷款,而散户又缺乏风险评估能力。"这个困境催生了澳大利亚首个企业贷款基金模式。2012年,Metrics破茧而出,NAB持有35%股份,洛克哈特与两位合伙人掌控其余部分。
零售化战略的双刃剑
2017年成为Metrics的关键转折点。当5亿澳元的Metrics Master Income Trust在ASX挂牌时,私募信贷这个曾经专属于机构投资者的领域,首次向普通投资者敞开了大门。这一创举让Metrics的管理规模呈几何级增长,但也为今日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随着NAB在2018年以4600万澳元出售所持股份,Metrics彻底放飞自我。最新估值已达12亿澳元,成为澳洲第九大商业贷款机构,仅次于四大银行和少数外资银行。但快速扩张就像在悬崖边飙车——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争议漩涡中的商业逻辑
行业观察家们对Metrics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
• 费用分成模式:Metrics保留50%的贷款前端费用,这被部分投资者视为利益侵占
• 不良贷款处置:特别是债转股过程中的会计处理方式
• 基金间资金流动:是否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嫌疑
"我们比银行更透明,"Metrics的一位高管反驳道,"所有机构投资者都能获得完整披露,现在我们把这个标准扩展到了私人客户。"关于Pacific Hunter餐饮集团的争议,公司解释称已按市价计提损失,且该笔贷款仅占投资组合的0.2%。
十字路口的私募信贷业
当下,整个行业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信贷利差收窄、经济前景不明,使得部分机构选择撤离;另一方面,监管趋严正在重塑游戏规则。
"这就像青春期阵痛,"一位行业分析师比喻道,"第一阶段是证明这个行业存在的必要性,现在进入第二阶段——证明它的可持续性。"Metrics正在布局消费金融和资产抵押贷款领域,但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在舆论风暴中稳住投资者信心。
在洛克哈特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澳大利亚信贷市场的演化图谱。从四大银行垄断到多元化信贷生态,这条演进路线上标注着无数个转折点。而现在,这个行业可能正面临最重要的转折——要么在质疑声中沉沦,要么通过这场考验变得更加坚韧。对于这位行业教父而言,这场战役的结果,将决定私募信贷是继续作为金融体系的生力军,还是沦为下一个被监管重锤的"影子银行"。
文章来源:AFR
来源:澳洲商业观察A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