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房颤,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专利”。确实,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概述,我国2023年共收治心房颤动住院患者40.8万人次,平均年龄为67岁。房颤消融人数15.8万例。
提到房颤,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专利”。确实,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概述,我国2023年共收治心房颤动住院患者40.8万人次,平均年龄为67岁。房颤消融人数15.8万例。
近期,JACC子刊一篇文章称,青年房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有其自身特点。目前学界通常将45岁前发病的房界定为青年房颤,也称为“早发房颤”)。从发病机制来看,青年房颤的诱因主要可归为几类:
早发房颤类型
一是自主神经影响,比如“迷走神经介导型房颤”在年轻男性中较为常见(男女比例4:1),多在夜间、饭后或受咳嗽、弯腰等迷走刺激时发作,这是因为迷走神经兴奋会缩短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增加心脏电活动紊乱的风险;
二是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肥胖、过度耐力运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会通过影响心肌重构、诱发炎症或缺氧,增加青年房颤的发病风险。具体如下:
1、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心肌,喝一次大酒(相当于500ml白酒),房颤发作风险会增加5倍,长期饮酒者复发率更高;
2、肥胖:肥胖让心房变大,还会引发炎症,房颤风险比体重正常者高1.5倍,减重10%就能让房颤发作减少30%;
3、高强度运动:长期高强度耐力运动(如每天跑10公里以上)的运动员,房颤风险会增加3倍,这是因为过度运动让迷走神经长期兴奋,心肌重构;
4、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夜间缺氧会刺激心脏,房颤风险比正常人高2倍,用呼吸机治疗后能减少一半发作。
三是非肺静脉触发因素,约24%的30岁以下青年房颤患者,其异常电信号来自肺静脉以外的部位(如 superior vena cava、左心耳、Marshall韧带等),这类触发常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等快速心律失常相关;
四是结构或遗传问题,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或KCNQ1、SCN5A、TTN等基因缺陷,都可能导致心肌结构或电活动异常,成为青年房颤的“隐形推手”,尤其30岁以下患者中,约20%存在单基因致病因素;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在45岁前确诊房颤,自己的患病风险会增加1.6倍;若亲属在30岁前发病,自己的风险会升至3倍。
在临床表现上,青年房颤也有自身特点:多数为“阵发性”,即房颤发作时会突然出现心慌、气短、头晕等症状,但可能几小时或几天内自行缓解,正因如此,不少年轻人会误以为是“累过头”而延误就医。
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或因长期未干预,出现心房扩大、心功能下降,甚至增加中风风险。青年房颤患者若存在心房肌病变或遗传缺陷,中风风险会比同龄健康人高3倍以上。
若能及时明确病因并规范干预,多数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比如迷走神经介导型房颤通过避免诱因(如避免暴饮暴食、熬夜)可减少发作。
非肺静脉触发的房颤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复发率仅22%,远低于老年人的45%。
有遗传或结构问题的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定期心脏监测及针对性药物/手术治疗,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总之,青年房颤是一类需要结合年龄、病因、症状综合判断的心脏问题。年轻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心跳紊乱,尤其是有房颤家族史、先天性心脏病史或不良生活习惯者,切勿忽视,及时就医排查,才能更早守护心脏健康。
来源:
[1] D'Elia NW, Kistler PM, Voskoboinik A.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Young: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25 May;11(5):1051-1066
[2]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胡盛寿,郑哲,等. 2024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概述[J]. 中国循环杂志,2025,40(7):625-645.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5.07.001.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