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在商场逛街手机没电时,扫码借过共享充电宝吗?这几年,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从最初的5毛、1元每小时,一路飙升到如今部分热门商圈的8元甚至10元每小时。
你在商场逛街手机没电时,扫码借过共享充电宝吗?这几年,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从最初的5毛、1元每小时,一路飙升到如今部分热门商圈的8元甚至10元每小时。
本以为共享充电宝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可现实却出人意料,不少公司不仅没赚到钱,还亏得一塌糊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咱们就来深挖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秘密。
步入2025年,共享充电宝价格依旧高企,可行业的日子并未好转。
据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规模虽已达126亿元人民币,看似前景向好,预计未来几年在刚需属性推动下,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20%左右,到2029年市场规模甚至有望突破400亿元。
但具体到企业层面,情况却不容乐观。以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怪兽充电为例,2025年1月6日,怪兽充电宣布收到来自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及公司管理层发出的初步非约束性建议书,拟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1.25美元现金收购公司所有已发行的普通股,拟议价格较最新收盘价溢价约74.8%。
这一消息虽让资本市场对其有所关注,但背后也反映出其发展面临的压力。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约为8.6亿元,主营业务——移动设备充电收入(涵盖直营与网络合作伙伴模式)有所下降,约为7.887亿元。
怪兽充电称,营收下滑是由于在直营业务转代理业务过程中,代理业务收入口径确认由全额调整为净额。尽管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公司连续6个季度保持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盈利,账上仍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2亿元,但业务模式调整背后,也暗示着其在盈利可持续性上的探索与挣扎。
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即便面临业绩压力,仍选择逆势扩张。
以怪兽充电在2023年底为例,其POI数量快速增长至123.4万个,2024年第三季度,其在全国已拥有127.4万个POI,在线充电宝数量达950万个。
这种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上市公司冲业绩的考量,但在行业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弊端也逐渐显现。
扩张意味着设备采购量大幅增加,大量新点位的场地租赁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同时,为运营这些新增点位,员工数量需扩充,人力成本上升。
而且,为吸引商户入驻,共享充电宝企业还需支付高昂的地推费、推广费与服务费。多方面成本叠加,企业的财务状况愈发严峻。
例如,一些企业在新拓展的区域,由于前期市场培育不足,点位使用率不高,导致设备闲置,却仍需持续投入维护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共享充电宝业务本身成本并不高,据行业数据,其毛利率能稳定在85%左右。
但一旦将销售和营销费用计算在内,情况就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内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主要用于商家激励、地推人员薪酬和代理商佣金。
在小饭馆、便利店等场所,商户能获得50%-70%的佣金和入场费。在代理商模式下,代理商最高能拿走90%的收益。
为了占据优质点位,共享充电宝公司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导致自身利润被严重压缩。
2025年,行业乱象依旧突出,多地消费者投诉不断。共享充电宝的收费问题仍是消费者诟病的焦点,京津冀三地共享充电宝计费单位多为半小时或每小时,费用在每小时3元-8元之间,总封顶价格基本为99元。
同一品牌在同一区域不同门店收费标准都不一样,部分收费规则不合理,不足60分钟按60分钟计费,不足30分钟按30分钟计费,超出1秒钟也按一个计时单位收费。
并且95%的共享充电宝点位未显著公示收费标准,消费者需扫码同意用户协议后才能查看,新用户极易被“背刺”。
此外,“借时容易还时难”的问题也很严重。广东省消委会的体察发现,7.2%的样本存在定位不准或门店信息错误,用户常因找不到归还点被迫承担额外费用。当累计费用达封顶价(通常99元)时,系统自动转为购买,但这类充电宝脱离柜机后往往无法正常充电,沦为“电子垃圾”。
技术缺陷和管理漏洞放大了归还困境,2024年共享充电宝投诉中,租借后无法归还和归还后仍扣费的案例占比超80%。
面对亏损困局,共享充电宝公司开始尝试拓展副业自救。
像怪兽充电推出共享充电宝售卖业务,并推出联名款产品。但如今,出差携带充电宝的人越来越少,高铁等公共场合也提供充电服务,共享充电宝的售卖业务并不理想。
部分企业还涉足其他领域,如白酒行业等,但共享充电宝品牌缺乏用户粘性,消费者很难因为使用过某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就去购买该品牌的其他产品。
因此,这些副业未能有效扭转共享充电宝公司的亏损局面。
共享充电宝行业表面看似繁荣,实则危机四伏。共享充电宝公司若想摆脱困境,需重新与商家谈判,建立更合理的分成模式,降低运营成本。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上推陈出新,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品牌竞争力。否则,即便不断涨价,也难以改变亏损的现状。
来源: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