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那个躲起来的自己:不是害怕人群,而是害怕自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22:24 1

摘要:现在的我不敢出门,我害怕别人的目光,害怕Ta们像父母一样说我“胖”,“没用”。我恨我的身材,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正常。从小,我爸妈经常说我太胖了,小时候的我不在意,但初中之后,他们仍旧重复相似的话,“要减肥了”,“你看看你的肚子”。一句句话像刀子一样刺向我,

糖丸儿:

小绿你好,我感到很无助,我好像有社交恐惧症,谁能帮我走出现在的困境呢?

现在的我不敢出门,我害怕别人的目光,害怕Ta们像父母一样说我“胖”,“没用”。我恨我的身材,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正常。从小,我爸妈经常说我太胖了,小时候的我不在意,但初中之后,他们仍旧重复相似的话,“要减肥了”,“你看看你的肚子”。一句句话像刀子一样刺向我,于是我开始疯狂减肥,节食,甚至催吐,我瘦了下来。可我爸妈依旧质问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很丑”。我崩溃了,我按照Ta们的想法去努力了可依旧得不到认可。后来,我开始暴食,像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报复他们。可同时我不敢再出门,我害怕别人问我:“为什么变得这么胖?我害怕被比较,我想Ta们一定在背后议论我。我不想要再暴食,也不想去在乎别人的评价,可我做不到…

我从小到大一直听父母的安排,却依旧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我想改变,可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想要正常的出门,去社交,可我害怕别人议论的话语,疑惑的目光。小绿,我该怎么办…

读书小绿:糖丸儿你好,我想抱抱你,从你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你的无助,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煎熬,更要对抗精神上的打击。但请相信,这不是你的错,这也不是你一个人的困境我想和你分享《摆脱社交恐惧》这本书,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和支持~

《摆脱社交恐惧》

靳宁宁

糖丸儿:小绿,我越来越害怕在人群中待着,商场,教室,甚至食堂……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我就想躲起来,我总是不受控的想其Ta人是不是在嘲笑我,否定我。我知道这种想法不一定是真的,可就是控制不住。

读书小绿:这种感觉听起来像是你对“被别人看见”很敏感,你害怕Ta人的目光或评价是吗?

糖丸儿:会,我害怕Ta们笑我,嫌弃我的身材,说我胖,觉得我做作,就像我的父母一样。我宁愿一个人在房间呆着,什么也不说,这样也不会被注意到。甚至有时候我觉得我不是在害怕别人,我是讨厌和害怕那个“不讨人喜欢的自己”,我害怕“Ta”被看到。

读书小绿:害怕人群中的“自己”,你的描述很准确。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害怕社交,害怕的是人群,其实更深层的,是害怕自己在Ta人眼中的模样。你害怕的,是在人群中呈现出来的那个“你”会被否定、被嫌弃。是吗?

糖丸儿:似乎是的,我小时候其实也挺活泼的,可是初中之后,一下子变得很不自在了。有时候一个人什么都没说,我就已经开始心跳加快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够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呢?

读书小绿:这其实和你经历过的“评价”有很大关系。你小时候可能还不太在意,但当父母不断地说你“胖”“不够好”时,这些话却在你心里刻下了痕迹。尤其是在青春期,身边同龄人也开始关注外貌,那种评价的共振就更强了。你说你开始节食、催吐,其实是你在拼命配合Ta们的标准。但Ta们却还是在否定你。这种体验就像在告诉你:“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不会被认可。”

糖丸儿:…我以为只要我瘦下来,Ta们就不会再说我了,可是我瘦了,Ta们还是说我“看起来很丑”,说我“故意的”。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对……

读书小绿: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创伤性评价的内化”。你爸妈的声音,变成了你内心的“常驻评委”。导致你会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目光也当成了评判的目光。久而久之,便预设:“我在人前一定会出错、会被伤害。”

所以你不想被看见,不是因为你懒惰,也不是你社交能力差,而是你太害怕再次体验那种“被伤害却无能为力”的感觉。

糖丸儿:小绿,你说的很对。所以我现在一社交,就像提前做好了“被打击”的准备。我不是怕说错话,而是怕那种“被看不起”的感觉。

读书小绿:糖丸儿,很多社交恐惧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深深的信念——“被评价=被否定=我不值得被爱。”这种等式,是早年经历反复强化出来的。Ta让你把“别人看你一眼”解读成:“Ta们发现我哪里不对了。”、“Ta们在背后说我胖。”、“我又要被嘲笑了。” 其实那并不是真实的Ta人,而是你内心那个不断审判自己的声音。

糖丸儿:我想改变我的想法,可我感觉我没有办法去信任别人了......

读书小绿:这正是关键。你曾经努力过、讨好过、迎合过,但每次都换来伤害,这让你慢慢不再相信任何关系里会有理解和支持。你会觉得:社交就是暴露缺陷,就是会被羞辱,而没人会真正接住你。但糖丸儿,这不是你天生的性格,而是过去的环境,把你逼到了一个要用“回避”来自保的状态。你不是“社交无能”,你是在用自己仅有的方式保护自己。

糖丸儿:我知道我在逃避,一直在回避别人的眼光。但我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每次有人看我,我心里都像炸了一样。我好像能听到Ta们心里说“Ta好胖”“Ta怎么还敢出来”……我太害怕了…

读书小绿:糖丸儿,我感受到了你内心的恐惧和无助。你其实一直在努力保护自己,这种方式,我们通常称作“心理防御机制”。你可以把Ta理解成:当我们承受不了情绪的重量时,身体和大脑会本能地做出反应,试图‘隔离痛苦’。比如你回避社交、害怕眼光、暴食……这些看似在“逃避”或者“发泄”,其实是在保护你自己不被再度伤害。

糖丸儿:可是这些“保护”感觉反而让我越来越糟……我躲着人,反而更怕人。我暴食之后,也会更恨自己。

读书小绿:糖丸儿,这其实就是防御机制过度使用的后果。防御本身并不是坏事,Ta一开始确实帮我们在痛苦里“活下来”。但如果我们太依赖Ta,Ta就会变成一种限制你真实生活的“壳”。比如你回避社交、害怕被看到,其实在“表面”上是为了减少伤害,但其实内在是你的小小内心在说:“我受够了被否定,我不想再被看见,也不想再被伤害了。” 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动物,蜷缩在角落,对自己说:“外面都是危险。”

这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很努力活下来的方式。

糖丸儿:可为什么我越防御,越痛苦呢?这听起来就像是,我在用“痛苦掩盖痛苦”……

读书小绿:当防御变成习惯,Ta就不再“保护你”,有时候我们为了不被伤害,会把所有人都挡在门外,但与此同时“可能理解你的人”也一起被推开了。就像是,你有没有注意到,有时候你会把父母曾说过的话,投射到所有人的目光里?好像别人也一定会否定你、厌恶你。其实,那些评价已经成了一种“自动播放的声音”,Ta不再来自外界,而是你内在已经习惯了“先贬低自己一步”。

不同的社交恐惧往往会衍生出不同的心理防御路径,有的人讨好取悦Ta人,努力扮演"完美";有的人压抑,退缩;还有些人以身体为出口。就像暴食,Ta其实并不只是因为“馋”或“嘴馋控制不住”。Ta是一种看似极端却真实存在的情绪出口。你曾用节食、瘦身,去迎合父母的期待,可那之后你依旧没有被认可,甚至被斥责——这是一种彻底的失控感、挫败感。而暴食,就像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内心的呐喊:

“你们不接纳我,那我就用这种方式反抗!”

“你们让我消失,那我就用存在感狠狠证明自己还在!”

Ta像一场无声的抗议,既是对父母的愤怒,也是对无力现实的一种挣扎。

糖丸儿:听你这么说……我好像从来没有允许自己“愤怒”过。一直在压着。

读书小绿:是的。我们很多人在原生家庭中,如果表达愤怒或脆弱就会被指责,那我们慢慢就学会了压抑、隐藏、忍耐。为了不再次被嫌弃,我们甚至开始讨好、沉默、完美主义,或干脆选择回避、沉溺、麻木。

所以你看到的“暴食”,并不是失败,而是你在极限下的“求生信号”。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太努力了,甚至努力到了身体都在帮你扛情绪。

糖丸儿:谢谢你小绿,我现在好像能看到那个努力挣扎的自己了。

糖丸儿:小绿,现在我明白了我的防御机制在“过度”保护自己,那我应该如何去改变呢?我应该怎么做?

读书小绿:糖丸儿,你已经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你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害怕,也看见了背后的机制。这份“察觉”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不再只是被动地被情绪推着走了。我们的社交恐惧,就像一个“旧操作系统”,Ta曾经保护过你,但现在,Ta已经开始限制你、困住你。所以改变不是一下子丢掉Ta,而是——理解Ta,掌握Ta,最后,超越Ta。

糖丸儿:可是我控制不住自己,我一慌张就想逃跑……

读书小绿:这是很正常的反应,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自动化的防御。但我们可以从“察觉”开始练习。比如下次你又感到紧张、心跳加快时,不用急着逃,也不急着压抑自己,而是对自己说一句话:“我知道我又害怕了,这不是错。我只是又启动了旧的防御模式。”

糖丸儿:不是我有问题,而是……这个系统老了,需要升级了。

读书小绿:是的!要学会给感受空间,而不让感受支配行为。情绪是信号,不是命令。你可以害怕,但不必因此放弃社交。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可行,不应由恐惧来主导,而应交还给你的理性判断力。

我们可以开始使用“新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叫“理性”。当你再次想逃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l 我真的处于危险之中吗?

l 这个人真的是在贬低我,还是我误会了?

l 有没有其Ta可能的解释?

这些问题会唤醒你的理性部分,帮助你把决定权,从情绪手里拿回来。你依然可以感到害怕,但你可以选择“在害怕中也去尝试交流”。

糖丸儿:我懂了……就是慢慢去做一些不那么“自动化”的选择。即使还是会害怕,也可以不让害怕决定一切。

读书小绿:你说得非常对!我们可以把这称为一场“心理防御手术”。不是切除,而是升级、替换、优化。我们可以尝试或者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一起探索自己的防御机制,给自己做这个”防御手术”:

第一步:找出你目前“卡住”的地方

比如——你每次听到“你胖了”这类话,就马上情绪失控,或者暴食。我们要找出这类反应最强的触发点。

第二步:识别背后的防御机制

问问自己:“这个反应在保护我什么?我在害怕什么?”——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在害怕再次被否定、再次不被接住。

第三步:选择更高级的防御策略

你可以练习用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用身体反应代替表达。比如说:“我现在有点不舒服,能不能换个话题?”这看似简单,但Ta是更成熟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糖丸儿:小绿,我明白了!我不需要完全变得“无所畏惧”,而是要学会——带着防御去生活,而不是被防御困住。

来源:安慰记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