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威 | 漫谈解放后城乡杂事【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11:21 1

摘要:从我记事起,常常听到父亲和村里面的老人们,讲述他们经历过的许多事,也有我在农村亲身体验过的那些事,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在夜深人静时,那些杂事就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文|康有威

从我记事起,常常听到父亲和村里面的老人们,讲述他们经历过的许多事,也有我在农村亲身体验过的那些事,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在夜深人静时,那些杂事就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伟大领袖,首先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确保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伟大贡献,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期,国家实施了五项社会福利政策,分别包括:

01. 免费医疗,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城市则有公费医疗,减轻了医疗负担。

02. 免费教育,基础教育免费,农村通过民办教师和简易学校普及教育,城市则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全免费教育。

03. 住房保障,城市实行福利分房,农村则通过集体分配宅基地和自建住房,保障基本居住需求。

04. 就业保障,城市实行统包统配,农村通过集体经济提供就业,确保基本就业机会。

05. 养老保障,城市职工有退休制度,农村则依靠家庭和集体经济的支持,保障基本养老。

这些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有效提升了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全国解放后,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全国陆续在农村推行了农业集体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初级社,全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按土地和劳动比例分配收益,土地仍归农民私有,但统一经营。

高级社,全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简单来说,初级社保留了土地私有,按土地和劳动分配;高级社则实现了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完全按劳动分配。

一九五八年又成立了人民公社,农村成立了大队和生产队,这种组织的建立,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由原来的单干逐步转向集体化生产。全国广大农村的所有制建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原来的乡村实行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制度全部被推翻,从而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制度。执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生产队以记工分统计报酬。

当遇上收成好的年景,秋天粮食碾压下来,凭人口和工分多少分取粮食,挣工分多的农户,到年底或多或少还可以分红,这样也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此以后,农村逐步走上了集体化公有制道路。

一九五八年开始,全国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新高潮。在农村也是一次新的运动。各地方都很快成立了人民公社,并且在村里建立了大队,生产队。领导成员由书记,副书记,会计,新的领导班子,大队书记负全责,副书记亲手抓生产,会计负责统计全队帐目工作和社员们的报酬。

各小队还产生队长,副队长,会计,保管员,记工员。队长每天主动带领社员下地,分配社员们干活儿。对队里面的春耕,夏播,秋收,拉运上场,碾压,入库,分粮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

会计的职责是对生产队全年的农牧业收入,副业收入以及其他各项生产支出,统一进行核算。并且对社员全年出勤工分进行汇总结算,确定社员们的报酬工值。同时,还要对粮食产量进行估评,确定社员口粮指标,年终结算完成后,报大队和公社审核,由公社根据该生产队的经济效益和粮食产量情况,批复该队社员全年口粮标准和工分值。好年景的生产队口粮最高每人能分到三百六十多斤,有时年景不好,就低于三百六十斤。工分值也随着收成好赖不同,收成好的生产队一个工分值能上五毛钱,甚至更高一点。家庭劳力多的年底还能分红,有的家庭劳力少,一般分不上红,甚至有拖欠。

保管员负责春播籽种出库和秋后粮食入库及生产队里各种农具等管理工作。

记工员负责每天社员们的出勤登记,每天出工分条子,并按时发放给社员们。

生产队的劳力,除服从生产队长的安排外,有时也要服从大队及公社的统一调动。

一九五八年的大炼钢铁运动是中国在“大跃进”时期推行的一项政策,旨在迅速提高钢铁产量,推动工业化进程,增强国力。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钢铁作为工业的核心材料,产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大炼钢铁的目标是通过全民参与。不仅依靠大型钢铁厂,还鼓励各地建立小高炉,发动群众参与炼钢。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炼钢,导致农业和其他行业资源短缺,影响了整体经济。运动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经济失衡,成为“大跃进”时期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大炼钢铁运动暴露了盲目追求高指标,忽视经济规律的弊端,为后来的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了教训。大炼钢铁运动反映了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工业化的迫切需求,但由于违背经济规律,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经济失衡。它既是工业化努力的体现,也是政策失误的典型案例。

在大跃进运动中,公社,各大队办的大食堂曾被视为解决农民温饱,实现共产主义生活的第一步。然而,这场集体化实验从热烈的起步到惨痛的失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生产效率低下与分配不公形成恶性循环,食堂制度在短短几年内就走向崩溃。也维持不下去了,只能被迫解散,恢复到各家各户自行开火另想办法。当时生产队按最低生活标准,分面粉,粗粮来维持各家的生活状况。

到了一九五九年,我国遭受了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再加上还苏联债务,便是雪上加霜,人民群众生活处于极度困难之中,特别是六零年,全国缺粮严重,人们以挖野菜充饥。

公社还急时决定各大队允许大量开垦小片荒,还允许在房前屋后种植些瓜果蔬菜来补充。并且给社员们划分少量自留地。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产量,逐步减轻确粮现象。

一九六三年,全国“四清运动”开始。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四清在农村中最初是“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 ,在城市中最初是“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后统一为“四清运动”。这一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有许多不同性质的问题都当成阶级斗争,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康有威,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屯垦队乡双井子村人。一九七七年玻璃忽镜高中毕业。业余时间爱好写作。现在包头市青山区居住。二零一六年退休。

来源:邙山以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