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上午,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举办了2025年开学第一课。这次主题为“赤子心·报国情:科技筑梦 强国有我”的开学第一课,将爱国情怀与科技探索精神相结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种下“强国有我”的种子。
本报讯(记者 褚清源)9月4日上午,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举办了2025年开学第一课。这次主题为“赤子心·报国情:科技筑梦 强国有我”的开学第一课,将爱国情怀与科技探索精神相结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种下“强国有我”的种子。
开学第一课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情感起点,用一段段珍贵的抗战时期战役视频拉开序幕。视频落幕,舞台灯光聚焦——一名身着灰布红军服、胸前别着红星徽章的学生,与一名穿着本校校服、带着红领巾的学生并肩而立,开启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我们胜利了吗”“大家能吃饱饭吗”“孩子们能上学吗”的朴素疑问,到“抗战胜利80周年”“三餐有肉蛋牛奶”“所有孩子都能读书”的坚定回应,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让“强国有我”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悄然扎根。随后,展现当下城市发展、科技成就和校园生活的视频缓缓播放,航天发射的轰鸣声与课堂里的读书声、餐桌上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跨越80年的“期盼之声”与“幸福之声”的对话。
科学教师艾秋实与学生代表一同走上台,结合实物展示与图片讲解,分享了学校特色课程中的真实学习故事——从“航天课程”里制作卫星模型、绘制火星探测路线图,到“月华小镇”项目式学习中的动物园修缮、设计昆虫屋,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将“科技”与“生活”紧密连接。
课程实践的分享,让“用知识与科技强国”的理念愈发清晰,也为接下来“探月学院”的成立埋下伏笔。活动现场,三名学生代表依次走上台,分享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强国故事”,串联起历史与当下的使命传承。第一位学生讲述了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的历史,“80年前,胜利是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是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信仰”;第二位学生回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的瞬间,“那时的荣光是赛场上传递的火炬,是中国向世界展现的力量”;第三位学生则介绍了月华小镇“探月学院”的设立理念,“今天,在我们眼里,奋进是探月学院的一枚徽章,是用数学与科技探索未来的勇气”。
随后,与会嘉宾与学生代表共同为“探月学院院徽”揭幕——这枚院徽以蓝色为主色调,六边形的轮廓内,放置着一架望向宇宙的望远镜,周围环绕着数学函数图像、公式“E=mc²”等元素,既鲜明凸显“数学与科技工程”的学院核心定位,又鲜活传递出少年儿童对浩瀚太空的无尽向往。
探月学院的成立为学生的科技探索搭建了新平台,学校的“逆向设计”任务学习更让这份探索延伸至校园生活方方面面。活动中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参与“校园文创设计任务”的故事——从“海棠售卖车”到“月华小镇勋章体系”,每一项设计都充满巧思与温度。“海棠售卖车不仅是校园文化的创新体现,更是充满活力的学习平台,每周五它会变身为文创市集,孩子们能用龙币兑换手绘明信片、手工小物件等原创产品,在交流中锻炼实践能力”。“月华小镇勋章体系分成长、能力、素养三大类别共12枚,都以自然元素命名,孩子们把创意融入设计,还能用勋章兑换非物质奖励,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学会了坚持与创新”,值得肯定的是,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学生们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也让“创新”真正落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开学第一课上,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航天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从卫星导航到气象预测,从太空育种到医疗设备,“每一项科技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为国奉献’的坚守,而这份坚守,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传承下去”。
在充满科技感与想象力的创意走秀《智造新生·创变未来》环节,全校五分之一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他们身着自制“科技风”服装依次走上舞台——有的服装用废旧纸箱制作成“卫星模型”,有的用LED灯串勾勒出“月球表面”,有的则在衣服上绘制了数学公式与航天蓝图。这一盛况,充分彰显了石油附小月华分校“发现每一个,聚能每一个”的育人理念,用童真与创意诠释对“未来强国”的想象,赢得了阵阵掌声。
开学第一课最后在合唱《歌唱祖国》中落下帷幕。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