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水苗族自治县怀宝镇东水村,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深山村落,近年来在柳州市纪委监委接力帮扶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立足本民族文化,创新推行了“芦笙传廉音、广场聚民心、公约倡新风”三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移风易俗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路径。
融水苗族自治县怀宝镇东水村,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深山村落,近年来在柳州市纪委监委接力帮扶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立足本民族文化,创新推行了“芦笙传廉音、广场聚民心、公约倡新风”三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移风易俗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路径。
芦笙新调,廉音入心
芦笙是苗家的“声音密码”。东水驻村工作队邀请非遗传承人潘江学创新曲目,将清廉家风、村规民约编入《清风苗岭》等曲调,并组建起芦笙志愿服务队,在“火塘课堂”传习新调。老调新词,让政策法规、团结故事随笙歌飞入寻常苗家。
“以前光听调,现在懂了词,道理在曲中!”村民月琼姐说。芦笙队走村串屯,成了流动的“文明播种机”,2024年累计开展清廉文化宣传展演6场,参与村民超2000人次。清廉和谐之音浸润苗寨,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蓬勃动能,让笙歌里的“清风”化作了促发展的“东风”。
方寸舞台,聚力共治
东水村中心广场每晚都灯火通明。融合苗舞韵律的广场舞,不仅强健体魄,更成为议事“桥梁”。舞间“板凳会”上,村民畅谈诉求、共解难题。
“大家的心近了,话就好说!”东水村妇联主席何秋明深有体会。村民在这里反映的民生诉求、建设提议件件有回音、有着落,邻里矛盾少了,互助氛围浓了,共建共治共富,凝聚力也更强了。
2024年,东水村有效化解矛盾纠纷8起,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村民积极发展罗汉果、百香果种植、猪牛鸡鸭养殖等特色产业,新建成罗汉果烤房1座、产业路3条共计12公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治理效能与增收致富实现“双提升”。
一纸公约,减负树风
办事讲规矩,制度是关键。村“两委”将“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作为主要抓手,并通过“火塘夜话”、舞间“板凳会”等议事平台凝聚共识,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针对红白事负担过重问题,制定了《红白事操办公约》:倡婚事简约温馨、抵制高额彩礼;倡丧事厚养薄葬、摒弃铺张旧俗;减铺张浪费、减群众负担,达成红白事随礼金不超过100元的共识。村“两委”和党员带头,以实际行动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践行。
简办红白事节约的资金,有效转化为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改善村民生活的资金力量,村民们思想变了、担子轻了、钱包鼓了,勤俭文明新风也随之落地生根。
东水村驻村第一书记冯珊表示:“东水村通过移风易俗,移走了陋习枷锁,树立了时代新风,凝聚了民族力量,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夯实了根基。”
图文来源:冯珊 刘品局
值班校 对:龚远虹
责任编辑:王淇漠
责任审核:石姗
责任监制:龚祥友
出品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旗下平台作品。
来源:游乐场杰西5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