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激素受体阳性(HR+)亚型占比高达70%-75%,其发生发展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1]。尽管HR+早期乳腺癌以治愈为目标,但患者仍面临较高的疾病复发风险,辅助内分泌治疗在降低此类患者的复发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多
OFS联合内分泌治疗是降低中高危绝经前HR+早期乳腺癌复发风险的核心策略,而OFS长效剂型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便捷性。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激素受体阳性(HR+)亚型占比高达70%-75%,其发生发展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1]。尽管HR+早期乳腺癌以治愈为目标,但患者仍面临较高的疾病复发风险,辅助内分泌治疗在降低此类患者的复发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和精准医疗的不断推进,以戈舍瑞林为代表的卵巢功能抑制(OFS)药物联合内分泌治疗在绝经前HR+早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中高危人群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2025年3月15日,第19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SGBCC)在奥地利维也纳隆重召开,汇聚了全球乳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自2002年首创专家投票共识机制以来,经过全球顶尖专家对争议问题的深入讨论与投票,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的临床指南——《St.Gallen国际乳腺癌共识》。本届会议聚焦乳腺癌精准诊疗前沿,其专家投票结果进一步明确了OFS的获益人群和应用场景,为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OFS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背景下,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通教授和雷博教授针对本届大会中的OFS相关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整理,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期为HR+乳腺癌临床诊疗实践指引方向。精准定位适用人群:St.Gallen专家投票结果细化OFS联合治疗指征
在本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中,专家们以42岁绝经前女性诊断为1.4cm、2级乳腺癌的临床场景作为探讨基础,综合考量年龄、肿瘤特征(大小、分级、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状态(ER、PR)以及Oncotype DX评分(RS)等因素,对不同临床场景下的辅助治疗提出投票建议。
(一)淋巴结阴性、ER+/HER2-乳腺癌
在RS=12分时,63.93%的专家推荐单纯使用他莫昔芬(TAM),32.78%的专家推荐OFS联合内分泌治疗[TAM/芳香化酶抑制剂(AI)];RS=18分时,59.68%的专家推荐OFS联合内分泌治疗;在RS=23分时,超过一半的专家(56.45%)推荐使用化疗序贯内分泌治疗。
图1 不同RS下淋巴结阴性、ER+/HER2-乳腺癌的治疗推荐比例分布
(二)1枚腋窝淋巴结阳性
在RS=12分时,59.01%的专家推荐OFS联合内分泌治疗,随着RS评分升高,专家推荐化疗序贯内分泌治疗的比例也上升。
图2 不同RS下1枚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推荐比例分布
(三)1~2枚腋窝淋巴结或高Ki67指数
当患者为2枚腋窝淋巴结阳性,RS=12分时,40%的专家推荐使用OFS联合治疗方案。对于存在1枚腋窝淋巴结阳性,RS=23分和Ki67为30%的两种情况下的患者,超一半的专家推荐使用化疗相关治疗方案。
图3 不同RS的1~2枚腋窝淋巴结或高Ki67指数下的治疗推荐比例分布
(四)ER/PR+、HER2-乳腺癌,3枚前哨淋巴结中1枚阳性
当患者为31岁,RS=18分时,仅18.33%的专家推荐OFS联合治疗策略。而在50岁,RS=18分时,推荐OFS联合治疗方案(55.17% vs18.33%)的比例显著升高。此外,当患者为50岁,Ki67=20%时,56.14%的专家推荐使用化疗相关治疗方案,43.86%的专家推荐使用OFS联合治疗方案。
图4 前哨淋巴结1/3阳性患者不同年龄/RS评分下的治疗推荐比例分布
一般而言,RS评分越低意味着肿瘤的复发风险越低,RS<18分为低危风险,18分≤RS<31分为中危风险[2]。此前,《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中也对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的判别要点进行了详细归纳[3]。图5 指南对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的分组的规定
从上述专家投票结果来看,对于绝经前低危复发风险(淋巴结阴性、RS=12分)的HR+早期乳腺癌,推荐单纯使用TAM。而OFS联合治疗策略更推荐在以下几种情况使用:
淋巴结阴性、RS=18分;
1~2枚腋窝淋巴结阳性、RS评分<18分;
循证优势再确认:OFS联合治疗为HR+早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持续获益
雌激素是驱动乳腺癌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低危复发风险人群通过单药内分泌治疗即可获得良好疗效。然而,对于中高危风险的患者,仅依赖TAM等单药内分泌治疗往往难以实现充分的雌激素抑制。OFS联合传统内分泌药物可实现对雌激素通路的“双重封锁”,从而降低肿瘤复发风险,而在OFS联合传统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CDK4/6抑制剂可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因此,中高危绝经前HR+早期乳腺癌患者是OFS联合治疗的获益优势人群。
近年来,多项重要研究为OFS联合内分泌治疗在HR+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临床研究证据。SOFT研究长达1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OFS联合TAM相较于TAM单药治疗,分别降低了1.4%(86.2% vs 84.8%)和2.3%(89.0% vs 86.8%)的远处复发率和死亡率[4]。而SOFT/TEXT研究汇总分析显示,OFS联合AI的无病生存率较单药TAM提高4.6%[5];此外,STO-5研究20年超长随访结果也证实OFS单用或联合TAM治疗可显著延长高危人群的远处无复发间期(DRFI)[6]。不仅如此,今年ASCO会议上公布的SOFT和TEXT研究的15年随访数据显示,OFS联合TAM与TAM单药相比,DFS呈现出中等程度获益(HR=0.85;95%Cl 0.72-1.00),而OFS联合AI较TAM组进一步降低了DFS事件的发生风险(HR=0.73)[7]。这些里程碑式的长期研究数据充分验证了OFS的“长程控瘤”能力,也进一步支持了OFS联合内分泌治疗在中高危绝经前HR+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前,多项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OFS联合内分泌治疗持续5年,且《中国早期乳腺癌OFS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指出:中高危患者完成5年OFS联合治疗后,如果未绝经且耐受性良好,可继续考虑2~5年OFS联合治疗。随着HR+中高危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策略不断优化,如何在长期治疗中兼顾疗效与患者的依从性,是OFS联合治疗策略的发展的重要方向。
长效戈舍瑞林:优化治疗体验,减负不减效的治疗新选择
GnRHa是绝经前HR+早期乳腺癌OFS方式的首选药物,其中戈舍瑞林是目前在绝经前HR+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应用广泛,且被证实具有持续临床获益的代表性药物[8]。目前,其1月剂型(3.6mg)自1996年在中国上市以来,深耕中国临床近三十载,始终致力于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构筑复发防线。为临床更好的应用戈舍瑞林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研究者们也展开了相关探索,其3月剂型也应运而生,并开展了大规模、前瞻性的真实世界研究(RWS)——EZREAL研究,验证了其在中国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9]。并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发表于《国家癌症中心杂志》(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10]。EZREAL研究通过对15629名乳腺癌患者进行长达8年的随访,比较了戈舍瑞林两种剂型的临床疗效。其主要终点结果表示,在第12±4周时,戈舍瑞林10.8mg组雌二醇(E2)水平降低至绝经后水平的患者比例为99.1%,而3.6mg组为95.3%,组间差异为3.8%(95% Cl,0.6%-8.1%)。此外,在所有亚组分析以及所有对主要终点的敏感性分析中,结果均与主要分析结果一致。这些数据证实了戈舍瑞林3月剂型与1月剂型在中国HR+绝经前和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中的非劣效性。
图6 EZREAL研究主要结果
目前,基于该研究结果,戈舍瑞林的3月剂型已于2024年10月20日经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适用于可用激素治疗的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妇女的乳腺癌。值得强调的是,相较于既往的1月剂型,戈舍瑞林长效剂型由每年12次减少至4次,减少了门诊就诊次数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其次,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体验,降低了医疗资源浪费和患者经济负担。总之,戈舍瑞林长效剂型为患者带来了更人性化的治疗体验,为中高危HR+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了更便捷的治疗选择。
总结
综上所述,OFS对于绝经前HR+早期乳腺癌患者有重要的治疗价值。在今年SGBCC大会上公布的早期乳腺癌前沿进展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再次确认并细化了OFS联合内分泌治疗在绝经前中高危HR+早期乳腺癌的核心治疗价值,对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下,戈舍瑞林作为具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且临床应用近三十载的药物,其3月剂型的获批和应用是优化OFS临床诊疗实践的重要里程碑。它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治疗便捷性、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让长期治疗管理可持续,为临床实践和患者预后带来了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展望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飞速发展,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精准分层治疗与动态监测将推动个体化OFS治疗策略的完善,惠及更多患者。专家简介刘通 教授专家简介雷博 教授
参考文献:
[1]Pritchard KI, et al. Endocrine therapy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er2-nega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fter progression or recurrence on nonsteroidal aromatase inhibitor therapy: a Canadian consensus statement. Curr Oncol. 2013;20(1):48-61.
[2]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与交流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 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多基因检测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23,45(10):863-870.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邵志敏,吴炅,沈镇宙.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3,33(12):1092-1187.
[4]Francis PA, et al. Tailoring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for 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18;379(2):122-137.
[5]Pagani O, et al. Adjuvant Exemestane With Ovarian Suppression in 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Combined TEXT and SOFT Trials. J Clin Oncol. 2023;41(7):1376-1382.
[6]Johansson A, et al. Twenty-Year Benefit From Adjuvant Goserelin and Tamoxifen in Pre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in a Controll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Clin Oncol. 2022;40(35):4071-4082.
[7]Prudence A. Francis, et al. 15-year outcomes for women with premenopausal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BC) in the SOFT and TEXT trials assessing benefits from adjuvant exemestane (E) + 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 (OFS) or tamoxifen (T)+OFS. 2025 ASCO. 505.
[8]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4,34(03):316-334.
[9]Wang YS, et al. Goserelin 10.8 mg and 3.6 mg depots in breast cancer (BC): A large real-world noninferiority study. 2024 ESMO BC.123P.
[10]Wang YS, et al.Real-world effectiveness of goserelin 10.8-mg compared to goserelin 3.6-mg in premenopausal and perimenopausal Chinese patients with hormone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a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5, 5(4): 392–401.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来源:医学界影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