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家长认为餐桌礼仪不重要,只要孩子吃饱就行。但事实上,餐桌礼仪直接反映了一个家庭的教养水平。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在餐厅里,隔壁桌的孩子大声哭闹,用手抓菜,把喜欢的菜全拖到自己面前。
而孩子的父母却在一旁说:"事,孩子还小呢。
根据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家长认为餐桌礼仪不重要,只要孩子吃饱就行。但事实上,餐桌礼仪直接反映了一个家庭的教养水平。
很多人不知道,3岁开始就是培养餐桌礼仪的黄金期。错过了这个时间,孩子长大后再想改正就难了。
第一个雷区是无理哭闹。
上个月在朋友家聚餐,她5岁的儿子因为没有自己喜欢的菜,当场就开始大哭大闹。整桌人都尴尬得不行,饭菜都凉了也没人动筷子。
孩子在餐桌上哭闹,不仅影响自己的食欲,更会破坏整个用餐氛围。别人辛辛苦苦准备的饭菜,就这样被糟蹋了。
第二个雷区是不雅行为。
有些孩子吃饭时会做出各种不文雅的动作:对着菜品打喷嚏、用手抠鼻子后直接抓菜、随意翻动盘子里的食物。
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实际上是在传播细菌,也会让同桌的人瞬间失去食欲。
第三个雷区是自私独食。
见过一个孩子,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菜,立马就把整盘拖到面前,生怕别人抢走。完全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这种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孩子极度自私的心理,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餐桌礼仪其实是孩子社交能力的第一课。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将来要参加重要的商务宴请,或者和对象的父母一起吃饭,餐桌上的表现直接决定了别人对他的第一印象。
好的餐桌礼仪能为孩子加分,让他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机会和好感。
相反,糟糕的餐桌表现会让人给孩子贴上"没教养"的标签,这个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掉了。
更重要的是,餐桌礼仪培养的是孩子的同理心和尊重意识。学会在餐桌上考虑别人的感受,孩子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更懂得为他人着想。
孩子的餐桌行为,其实就是父母行为的镜子。
如果父母自己吃饭时就大声说话、挑三拣四、不注意卫生,那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她6岁的女儿吃饭时总是挑挑拣拣,把不喜欢的菜推到一边。后来我去她家做客才发现,她自己吃饭时就经常说"这个太咸了""那个不好吃"。
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
想要孩子有好的餐桌礼仪,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吃饭时保持安静、不挑食、注意卫生、照顾他人感受,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餐桌规则,而且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并遵守。
比如:饭前要洗手、等长辈坐下后再开始吃饭、不能用手直接抓菜、不能对着食物打喷嚏或咳嗽、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
这些规则不是为了约束孩子,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规则制定好后,要坚持执行。不能今天严格要求,明天就放松了。孩子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形成习惯。
有些父母总是心软,觉得孩子还小,违反规则也没关系。但其实,3岁的孩子已经完全能够理解和遵守基本的餐桌规则了。
最好的餐桌教养,就是学会尊重他人。
这种尊重体现在很多细节上:不独占好菜、不发出大的咀嚼声、不在别人面前做不雅动作、照顾年长者和客人的需求。
但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首先得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
如果父母平时就不尊重孩子的感受,总是强制要求这个那个,孩子自然也学不会尊重别人。
真正的尊重是相互的。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餐桌礼仪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用耐心和爱心来引导。
当发现孩子有不良的餐桌行为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不能视而不见。
很多父母怕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就选择事后再说。但这样做效果很差,孩子可能根本不记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当场制止并不是要大声呵斥孩子,而是要温和但坚定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那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了。比如暂时离开餐桌,或者取消某些特权。让孩子明白,不良行为是有后果的。
当然,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正面强化比负面惩罚更有效。
2-3岁的孩子,重点是培养基本的卫生习惯。饭前洗手、用勺子吃饭、不用手抓菜,这些是最基础的要求。
4-5岁的孩子,可以学习更多的礼仪规范。等长辈入座、不挑食、不浪费食物、学会使用筷子等。
6岁以上的孩子,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意识。学会照顾客人、主动帮忙、控制音量、参与餐桌对话等。
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发展特点,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要求,既不能过于严苛,也不能过于放松。
在餐厅或别人家做客时,孩子的餐桌表现更加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形象。
出门前,要提前跟孩子说明注意事项。告诉他在外面吃饭要更加注意礼貌,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意。
如果孩子在外面出现不当行为,要及时制止,必要时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等他冷静下来再回来。
不要因为怕丢面子就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视而不见,这样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培养餐桌礼仪不等于让用餐变成一件严肃的事情。
相反,应该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在餐桌上分享一天的见闻,聊聊有趣的话题,让孩子期待每一次的家庭聚餐。
当用餐氛围轻松愉快时,孩子更容易接受和遵守各种规则。强制和压迫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在餐桌上战战兢兢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懂礼貌、有教养、受欢迎的孩子。
餐桌礼仪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
有些父母刚开始很认真,但过了几天就松懈了。这样断断续续的教育很难有效果。
孩子需要在反复的练习和提醒中才能形成习惯。可能今天做得很好,明天又忘记了,这都是正常的。
关键是要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全家人都要统一标准,不能爸爸要求严格,妈妈就心软放松。
说了这么多,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家孩子的餐桌表现怎么样?
是不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父母要有意识去发现和纠正。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可以放任不管,也不要因为怕麻烦就选择视而不见。
餐桌礼仪看似小事,实际上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一个从小就懂得在餐桌上尊重他人、注意礼仪的孩子,长大后在社交场合也会更受欢迎。
你还记得开头提到的那个调查数据吗?70%的家长不重视餐桌礼仪,但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会从这些细节开始培养孩子的品格。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重视孩子的餐桌礼仪吧。因为真的是"吃饭见人品",这句老话一点都没错。
来源:智慧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