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地处京畿重地、燕赵故里,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北望京津、南接中原,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现辖8区、11县、3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自由贸易试验片区、1个国家级
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地处京畿重地、燕赵故里,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北望京津、南接中原,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现辖8区、11县、3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自由贸易试验片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石家庄有6个联合国认定的“千年古县”,是全国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革命圣地西柏坡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党中央“进京赶考”的出发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石家庄电视塔
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一百年前,石家庄村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由于京汉(今京广)铁路与正太(今石太)铁路交汇点的确定,火车站建立,石家庄的工商业迅速发展。1925年初,石家庄商务会要求石家庄自治建市。经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批准,筹建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由于人口不足等原因,临时执政又于8月29日指令,将休门、栗村并入,取石家庄、休门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同时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门”之名始于此。1947年11月12日,石门解放。12月26日,《石家庄市政府通知》中说:“石门市自即日起改为石家庄市”。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1993年,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与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新的石家庄人民政府。
石家庄站
新华区
新华区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部,西望太行山,北依滹沱河。东临京广铁路,与长安区交界,南到商业中心区中山路—金桥北大街—民族路—中华北大街—华西路—维明北大街—新华路一线,与桥西区相临,西北面与鹿泉区和正定县接壤,有毗卢寺、赵佗先人墓、大石桥等景点。
毗卢寺
新华区原属获鹿县辖地,1925年,以后随石门市的逐步发展陆续划入市区,最初因地处铁路大石桥以西统称“桥西”,1938年,全市划为12个区,这里属1、2、3、4区和5、6、7区的一部分。1941年又划入一部分村庄,将全市改为6个区,这里属1区和4区的一部分。1947年全市改划为8个区,这里属第一区。1955年,以辖区主要街道新华路之名改称新华区。1956年,与永安区合并为桥西区。1969年,从桥西区分出,复称新华区。
桥西区
桥西区位于石家庄市主城区西南部,北以中山东路、向南转至建设南大街与长安区相望,以石太铁路线、新华路、中山西路与新华区毗邻,东以建设南大街、汇通路、胜利南街与裕华区为界,南、西分别以南三环路、西三环路周围的属桥西区的宫家庄村、东五里村、西五里村、东良厢村、西岗头村、大谈村、张营村、孔寨村、石桥村与鹿泉区相邻各村的村界为桥西区与鹿泉区的界线,有裕西公园、白求恩墓、和平公园等景点。
裕西公园
桥西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获鹿县志》记载:战国时期,先属中山国,后归赵国。民国十四年(1925年),随着石门市的逐步发展而建立,最初因地处铁路大石桥以西,而统称“桥西”,1955年,改名为永安区,1956年,与新华区合并称桥西区,1960年,曾将整个获鹿划归桥西区领导,1969年,与新华区分开,取名红卫区,1979年,恢复桥西区名称至今。
长安区
长安区,石家庄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石家庄市主城区东北部,北依滹沱河,东接藁城区,西邻新华区,南与裕华区、桥西区接壤,省政府、市政府、市政协机关座落长安区。有石家庄长安公园、河北博物院等景点,河北省第二高楼开元环球中心也位于此,是省会商业最发达的地区。
河北博物院
长安区寓意长治久安。 原为正定、获鹿两县辖地。1941年划归市辖,属三、六两区,1947年全市改划为八个区,这里主要属五、八两区,1950年,属五区,1958年正式建长安区,1968年改称东方红区,1980年复名长安区。
裕华区
裕华区,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平原,石家庄市区东南部,西邻建设大街、汇通路与桥西区接壤,东与藁城区为邻。北以裕华路、京深高速和石太铁路为界与长安区相接,南与栾城区、鹿泉区交界,驻有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河北师范大学
裕华区原属石家庄市郊区,1960年5月,石家庄专区与市合并,京广铁路以西划归桥西区,京广铁路以东,建设大街以西划归桥东区,建设大街以东划归长安区,郊区建制撤销。1961年12月,以京广铁路为界,重新建立东、西两个郊区。铁路以西为西郊区,铁路以东为东郊区,1965年,东、西郊合并,称石家庄市郊区,2001年,撤销石家庄市郊区,设立裕华区,取辖区主要街道裕华路之名,寓意祝福繁华富裕。
藁城区
藁城区,地处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市东部,太行山东麓河北平原中南部,北邻新乐市,南接赵县境,东与晋州市、无极县接壤,西与石家庄市及正定县搭界,西南与栾城区毗邻。藁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特产有宫面、宫灯、战鼓等。
四明楼
约3400年前,藁城境内居民在沿河岸高地筑房垒灶,凿井饮水,种粟栽木,繁殖生息,是曰高城。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境内已是河流密布,林木高棕,于是将高城改名为市稾城。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年),又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水草丰美,绿树环绕的地方。1989年,藁城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由石家庄地区代管,1993年,藁城市隶属石家庄市,2014年,藁城撤市设区。
鹿泉区
鹿泉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东距石家庄市主城区10公里,东临新华区、桥西区、栾城区、正定县,北与灵寿县、平山县为界,南接元氏县,西临井陉县,南北长、东西窄。境内中部、北部诸河属滹沱河分支,南属滏阳河分支,主要河流有太平河、滹沱河、清水河、洨河、金河,其次还有古运河等。鹿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在唐代已是远近闻名的“旱码头”,有“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旱码头”之称,被称为“日进斗金”之地。
白鹿泉
鹿泉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与汉代名将韩信有关的历史传说故事。据传,韩信在鹿泉一带驻军时,曾外出狩猎,看到一只白鹿跑来,赶紧搭弓射箭。结果,白鹿不见了,箭却射中了一块石头。韩信拔下箭头,一股泉水喷涌而出,因此得名白鹿泉,置鹿泉县。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对部分州县名称进行更改,鹿泉县改名为获(方言读Huai)鹿县,寓义抓获安禄山。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获鹿县,设立了鹿泉市,2014年9月,撤市设区,设立石家庄市鹿泉区。
栾城区
栾城区位于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东南方,东邻藁城区,南接赵县,西靠鹿泉区、元氏县,北接桥西区、裕华区,境内地势平坦,土沃水丰,自古有“形胜之地”之美誉。汉代名将柴武、唐代宰相苏味道、元代数学家李冶、红巾军起义领袖韩山童、韩林儿父子均为栾城人。
柴武台公园
栾城区历史悠久,春秋置邑,因晋国大夫、中军主帅栾书食采而得名。曾名栾邑、关县,东汉置栾城县。民国元年(1912年),为直隶省正定府属县。1970年,属石家庄地区。2014年9月,撤销栾城县设立石家庄市栾城区。栾城自明朝以来就有“八景”,现栾城的“八景”为:稷穗标区、交野田丰、柴台凌云、苏馆崇闳、清明古桥、苏墓井亭、沃原林网、玉桥玲珑。
井陉矿区
井陉矿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市区西部,为石家庄市直辖区,地处晋冀两省交界地带,东距石家庄市50千米,西距山西省阳泉市45千米,周边与井陉县接壤。井陉矿区内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主焦煤、石灰岩、白云石、耐火粘土、陶土、铝矾土、石英石、硫铁矿等被列入国家和省矿产储量表。
正丰矿
秦置巨鹿郡井陉县后,一直为井陉县属地。1950年3月,置井陉矿区,归石家庄市管辖,因地处井陉县境内,以开矿采煤为主,故名,后撤销。1992年5月,恢复井陉矿区,归石家庄市管辖。
正定县
正定县,位于太行山东麓,石家庄主城区东北、滹沱河北岸,南隔滹沱河与长安区相望并与新华区接壤,西为鹿泉区与灵寿县,北连行唐县和新乐市,东与藁城区搭界。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
正定古城
正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都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县前身为真定县,最初为鲜虞国都城,后为中山国辖内东垣邑,建县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的东垣县,“真定”一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为了避清王朝皇帝胤禛的名讳,将真定改为正定。县城内建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素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
井陉县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陲,冀晋结合部,太行山东麓,北邻平山县,东部和东南部与鹿泉、元氏、赞皇三县毗连,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县、平定、昔阳三县接壤。井陉是冀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冀晋陕三省物资交流集散地,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灵岩寺
秦时,置井陉县,属恒山郡,井陉以地形而得名。【唐】《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宋】《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述征记》载:“太行首起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北至幽州(今河北北部),凡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井陉又被称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太汾、冥厄、荆阮、方城、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辛集市
辛集市,河北省辖县级市,由石家庄市代管,是河北省省直管县级行政单位之一,石家庄都市圈组成城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石家庄市以东65千米、衡水市以西45千米,东邻衡水深州市、安平县,北与石家庄深泽县相邻,西与石家庄晋州市相邻,南与衡水市冀州区、邢台宁晋县接壤。辛集皮革业历史悠久,始于明,盛于清,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之美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
一集市场
辛集市有史可考的行政建制始于西汉。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已有地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辛集镇早在明代有“直隶一集”之称。1945年,深束县和束晋县合并成立束鹿县,将原深县的4个区、晋县的两个区、安平的一个区分别归还原县建制,1986年3月5日,撤销束鹿县,设立辛集市(县级)。2013年4月,辛集市被确定为首批省直管试点县(市)。
晋州市
晋州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偏西,滹沱河流域。东临辛集市,西与石家庄市藁城区相连,西南与赵县接壤,东南与邢台市宁晋县毗邻,东北与深泽县交界,西北隔滹沱河与无极县相望。《魏书》的作者魏收、大唐名相魏征、明代直臣吕镗等皆为晋州籍。革命战争年代,朱德、聂荣臻、吕正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工作生活在这里,并涌现出刘胡兰式的女英雄——杨岭梅等革命烈士。
魏征公园
历史上曾称下曲阳、曲阳、昔阳等名,元改晋州,因古晋国得名。据《大明一统名胜志·直隶名胜志》:“自晋伐鲜虞围鼓,其君乌鞮卒归于晋,乃知兹地属晋已久,州名盖取诸此。”1913年改晋县,1958年8月晋县与深泽县合并为晋深县,同年11月与束鹿县合并为束鹿县(今辛集市)。1961年5月析束鹿县分置晋县(含深泽县)。1991年,撤晋县设晋州市后,归石家庄市管辖,为石家庄代管县级市。
赵县
赵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东与晋州市交界,南与宁晋县、柏乡县、高邑县相连,西与元氏县毗邻,北与栾城区、藁城区接壤,是全国首批“千年古县”、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现有赵州桥、永通桥、柏林寺塔、陀罗尼经幢等国保文物6处、省保文物6处。拥有“赵州扇鼓”“背灯挎鼓”“范庄龙牌会”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市级9项。
赵州桥
赵县历史已有3300年历史,公元前385年,赵敬侯赵章将赵国都城迁邯郸,今赵县之地归属赵国,这是赵县第一次与“赵”字联系在了一起。秦国于公元前228年灭赵国,设赵郡,包括如今的赵县,公元前221年赵郡改为邯郸郡。北魏孝昌二年,设置殷州,包括赵郡。北齐天保二年(551年)9月5日,因避讳太子高殷的名字,把殷州改为赵州,赵州的名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119年,因“赵”姓为“国姓”,所以升赵州为庆源府,而到金代降庆源府为赵州。自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起,赵州属真定府管辖,至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赵州升为直隶州,直属直隶省。1913年2月,赵州改为赵县。
高邑县
高邑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南部,石家庄市最南端,东临柏乡县,南连临城县,西接赞皇县,北邻元氏县,东北与赵县交界,是石家庄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铁路、京广客运专线(高铁)、107国道及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高邑县拥有回族,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
凤凰台
高邑古称“鄗”,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先后隶属于赵国、中山国;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从蓟回到鄗,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设坛场,即帝位。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他将鄗改名为高邑。1958年5月,高邑、元氏二县并为高元县,县治驻原元氏县城。1958年12月,高元县又与赞皇县合并,改称元氏县。1962年1月1日,从元氏县划出恢复高邑县建制。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高邑县。
元氏县
元氏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与井陉县接壤,西南邻赞皇县,南与高邑县相接,东部与赵县、栾城区相邻,北与鹿泉区相邻。元氏是战国名将李牧、楚汉名士李左车的故乡,也是东汉明帝刘庄的诞生地。“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在封龙书院创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金元时期数学家李冶在封龙书院讲学期间完成了《测圆海镜》《益古演段》两部数学著作。
封龙书院
元氏县历史悠久。据《元氏县志》等记载,元氏疆域,周属軧国。春秋属鲜虞国,晋灭鲜虞后属晋国。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归属赵国,赵孝成王十一年(前255年)封公子元于此,建元氏城,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汉初置县,五代汉属镇州,元属真定路,明属真定府,清属正定府。1949年,属石家庄专区,1993年,属石家庄市。
赞皇县
赞皇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中段东麓,与高邑县、元氏县、井陉县以及邢台市的临城县、内邱县诸县相毗邻,200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批命名为“千年古县”。赞皇县境内嶂石岩的天然回音壁,世所罕见,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嶂石岩地貌被列为中国五大旅游地貌之一。
嶂石岩
赞皇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周,县境内有山名山赞,相传周穆王伐犬戎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隋置县时,以山谓县称,称赞皇县。宋熙宁五年至元佑元年、元至元二年至七年曾两次并入高邑。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并入元氏县,1961年复置赞皇至今。
平山县
平山县,河北省财政体制直管县,地处河北省西部、石家庄市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上游,东接鹿泉区,西邻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泉市盂县。南连井陉县,北界灵寿县、保定市阜平县。平山县是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西柏坡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三大战役”指挥地,“两个务必”诞生地,“进京赶考”出发地,“团结就是力量”唱响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
平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17世纪商始祖契发祥于此。春秋时为晋蒲邑,战国时赵置番吾地,隶属于中山国。西汉置蒲吾县,三国、魏晋袭汉制。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吾县一部置房山县。唐至德元年(756年),安史之乱猖獗,为了表达平定安禄山之乱的愿望,唐玄宗李隆基改房山县为平山县1945年分设平山、建屏2县,1958年复并为平山县。
灵寿县
灵寿县位于太行山中部东侧,河北省西部,在省会石家庄西北 35 千米处,东邻行唐县,东南与正定县毗连,南与鹿泉区相望,西同平山县接壤,西北隅与平山县、保定市阜平县及山西省五台县接境。灵寿县旅游资源丰富,以自然景观、文明历史、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有著名的五岳寨4A级国家森林公园、横山湖景区、陈庄战役纪念碑、抗大二分校旧址、古中山国故城遗址等景观。
五岳寨
灵寿之名二千余年,《正定府志》记载,真定府下辖的六州二十六县,皆以封地、山川、都城等命名,唯灵寿以木取名。注曰:灵寿,木名也,似竹,有枝节。唐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合杖制,不须削制也。作杖,令人延年益寿。这些记载说,在远古时,灵寿这个地方到处生长着绚丽的鲜花,是草木积聚的地方。久而久之,木以杖名,地以木名,人们将这种拐杖称灵寿杖,这种无名树种被叫作灵寿木,生长这种树种的地域就被称作灵寿。汉高祖三年(前204年)置灵寿县,属常山郡。建国后属河北省,1958年10月灵寿与正定合县,1961年12月灵正分县,恢复灵寿县。
行唐县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区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东隔邢台沙河与保定曲阳县相望,南与正定、新乐两县毗邻,西与灵寿交界,北与保定阜平接壤。行唐有著名的“龙”地文化,包括唐尧访贤在箕山、玉皇大帝出上方、朱棣清凉寺镇龙、康熙御封龙兴米、乾隆题诗在箕山等,无不与象征帝王之龙的传说有关。
龙州镇
行唐县的县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357年,当时被称为“南行唐邑”,意为“唐尧南行经过的地方”。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属恒山郡。在唐朝时期,为了避免与唐朝国号同字,曾短暂地将行唐县更名为“章武县”。最终,在明朝时期,县名恢复为“行唐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新乐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河北省辖县级市,由石家庄市代管,位于华北平原腹地,石家庄北部,东毗定州、南靠藁城、西邻行唐、北接保定曲阳,历史上有"九省通衢、三辅重地"之称。自古有“羲皇圣里”之称,相传伏羲、女娲在此创八卦、教渔猎、促耕织,繁衍生息,开创了泽被后世的远古文明。市区北2千米存有距今78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台。
新乐上古为冀州之城,周朝建鲜虞国,春秋置中山国,战国属魏,秦属巨鹿郡,汉时设新市县,属中山国。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新乐县,唐朝《元和郡县志》定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新乐县,属定州。取新乐故城为名也。新乐者,汉成帝时中山孝王母冯昭仪随王就国,王为建宫于乐里,在西乡,呼为西乐城”。建国前归属关系几经变迁,建国后属石家庄专区。
无极县
无极县,位于石家庄东北、滹沱河的下游,东接深泽县,东南隔滹沱河与晋州相望,西南与藁城市搭界,西北与新乐市为邻,北、东北与定州市毗连。魏文昭皇后甄洛、北魏著作家甄琛、北周数学家甄鸾等甄氏名人皆出于此。无极还是西晋爱国将领、诗人刘琨的故里。
鲁阴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大夫毋骇帅兵侵占极邑(今山东鱼台县极亭),极侯出奔燕。燕即封侯于此地(今无极县境),此又称此地为极邑,鲁隐公二年大夫毋骇又帅兵北侵灭极,更名为毋极,取其灭极之意,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改毋为无,即无极至今。清雍正十二年属正定府,民国二年(1913)年置范阳道辖无极县,1949年8月1日无极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4月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无极藁城栾城合并为藁城县,1962年三县复置。
深泽县
深泽县位于太行山东麓,黑龙港流域北端,河北省中部偏西,为石家庄地区东部边沿县,东界安平县,西接无极县,南与辛集市、晋州市相邻,北与定州市、安国市相连。景点有深泽文庙、北极台、永济桥、滹沱码头步行街、山西会馆。是"河北省政府列为省财政直管县","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园","河北省级工业集聚区"。
《太平寰宇记》载:以界内水泽深广名之。因此地地势低凹,每到雨季,三水横溢,久蓄不涸,几成水国,故名深泽。汉高帝八年(前199年),深泽为侯国,属中山郡。景帝三年(前154年),中山郡改称中山国,辖深泽。元朔五年(前124年),除深泽侯国,改为深泽县。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深泽县属河北省定县专署。1954年6月18日,定县专署撤销,深泽县划归为石家庄专署。1958年11月12日,撤销深泽县并入束鹿县。1961年5月5日原深泽从束鹿析出并入晋县。1962年1月1日从晋县析出,恢复深泽县治,仍属石家庄专署至今。
来源:黄海边上的大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