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陈小茹)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组织部的引才档案里,存放着一份特殊的“人才需求清单”——排在首位的,不是传统的医疗、教育人才,而是“尼泊尔语专业”。这份清单的背后,藏着日喀则以小语种为支点,撬动南亚合作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陈小茹)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组织部的引才档案里,存放着一份特殊的“人才需求清单”——排在首位的,不是传统的医疗、教育人才,而是“尼泊尔语专业”。这份清单的背后,藏着日喀则以小语种为支点,撬动南亚合作大战略的深远考量。
日喀则市继续紧缺专业目录。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日喀则与尼泊尔山水相连、民俗相近,边境线长达千余公里,亚东、樟木等口岸是“中尼印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日前来华参加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的尼泊尔总理奥利在天津表示,尼泊尔致力于不断实现发展,期待同中国深化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加强贸易、投资、农业、科技、旅游、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打造更多积极成果。
然而,在推进跨境贸易、文化交流、民生合作的过程中,“语言壁垒”却成了制约发展的“隐形鸿沟”。口岸边检需要双语协调员化解边民纠纷,跨境企业需要专业翻译对接贸易政策,文化交流需要懂语言的年轻人传递民心,就连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为尼泊尔患者诊疗,都离不开能精准沟通病情的“语言桥梁”。
“小语种”里藏着“大战略”。尼泊尔语人才,好似打开南亚合作大门的“金钥匙”。“在这片被雪山环抱的土地上,我的工作就像在雪域播撒种子,为日喀则的发展埋下一个希望的火种。”在当地负责人才引进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组织部人才科副科长史飞波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2024年深秋,史飞波带着一份特殊的“求贤帖”,走进了云南民族大学尼泊尔语专业教室。当他说出“日喀则”三个字时,有人小声议论:“是离珠峰最近的城市吧?”
2024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党政机关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宣讲会。受访者供图
史飞波没有急着讲岗位需求,而是播了一个日喀则的引才宣传片,画面里亚东口岸的边民用藏语和尼泊尔语笑着交谈,樟木口岸的货车满载着中国的建材驶向尼泊尔,博士、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约而同筑梦西藏,在日喀则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
“这里的每一个口岸,都是‘一带一路’上的音符,每一次跨境合作,都需要语言作纽带。我们要找的,不是‘翻译员’,是能读懂喜马拉雅两侧民心的‘连心人’。”史飞波指着地图上那条蜿蜒的边境线说。
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前排一个叫董书念的女生,手里的笔一直没停。交流环节,她第一个举手提问:“史老师,去日喀则,我们能和尼泊尔国家接触交流吗?”史飞波递给她一本厚厚的《南亚政治与国际关系》,扉页上写着“每一种语言,都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你看,中尼铁路建设需要双语协调员,跨境贸易需要懂法律的翻译,民间文化交流需要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年轻人——这里有你们的舞台,比任何课堂都广阔。”史飞波的这番话,打动了董书念。随后,董书念带着自己整理的《尼泊尔民俗笔记》找到史飞波,眼神坚定地说:“我学了三年尼泊尔语,不想只做课本里的‘翻译机器’,我想去真正需要语言的地方。”
2025年夏天,董书念带着行李与理想,踏上了日喀则的土地,在日喀则市外事办从事外事翻译、贸易对接或文化交流工作。“我们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用得好、留得住’。”史飞波说。
史飞波想起前往高校引才前,老领导对他说的一番话:“引才不是‘招人’,是‘寻人’——寻找那些把个人理想安在国家需要的地方的人。”日喀则的幸运,就是总能遇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带着语言的火种,跨越山海而来,在喜马拉雅的阳光下,把“连心桥”越建越宽,让这片高原的开放之路,越走越远。
如今,董书念已能独当一面,她用流利的尼泊尔语为边民调解贸易纠纷;在“中尼农产品对接会”上,她协助日喀则企业与尼泊尔客商签订合作协议;闲暇时,她还和同事一起,把日喀则的民间故事翻译成尼泊尔语,发布在当地社交平台上,收获了无数点赞。“原来小语种真的能链接大战略,我在日喀则,找到了比‘安稳工作’更有意义的事。”董书念的话,道出了这些年来引进人才的心声。
董书念把中国文化翻译带到尼泊尔。受访者供图
从一份“特殊的需求清单”,到一场跨越山海的“寻才之旅”,再到一群年轻人在雪域高原实现价值——日喀则的引才经历,不是“招兵买马”的简单叙事,而是以“语”为桥,让人才的理想与国家的战略同频,让个人的成长与边疆的发展共振。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里,在与南亚携手共进的征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纽带,每一位人才都是基石。日喀则,正是这片基石上最需要也最能成就他们的地方。”史飞波说。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