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正义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持续刷屏,引发各年龄层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广泛讨论。这场由周莉亚、韩真两位导演执导的大型晚会,凭借创新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情感共鸣,成功实现了主旋律题材的破圈传播。
连日来,“正义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持续刷屏,引发各年龄层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广泛讨论。这场由周莉亚、韩真两位导演执导的大型晚会,凭借创新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情感共鸣,成功实现了主旋律题材的破圈传播。
韩真(左)与周莉亚(右)。图/央视财经
晚会采用“情景史诗剧”的结构,以人物和情感为核心,将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巧妙推至背景,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构建了国民共同的历史认知。舞台上,老英雄颤抖的敬礼、抗战文物背后的血火故事、历史影像中年轻面庞的无畏眼神,这些具象化的历史片段凝聚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冲击力。舞蹈《殇》基于真实历史背景创作,通过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与个体的苦难。当“300000”醒目大字浮现那一刻,无数观众难以抑制泪水。这种情感共鸣绝非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共鸣,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和平的珍视与捍卫。
《殇》于遍布血泪的悲痛中透露出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与品格。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晚会从台前到幕后处处可见“青春面孔”。导演团队由80后年轻艺术家领衔,幕后编导团队中大量90后挑大梁,而00后演员占比更超过50%。这是一场真正由年轻人主导的晚会,青春的活力气息与厚重历史主题的交融,别具深刻意味。
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是本次晚会的突出亮点。导演团队借助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打造了多个令人震撼的视觉场景。当看到晚会通过AI技术等现代手段,让英烈们“看到”今日的中国,呼应“这盛世如您所愿”的集体情感,科技进步的意义得到了充分彰显。这些技术应用不是炫技式的堆砌,而是服务于内容表达的情感增强剂,确保了科技应用始终围绕历史叙事的核心展开。
晚会中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些跨越时空的对话。“那我们有自己的飞机了吗?他们还敢来吗?”“再也不敢,谁也不敢”——这段简单而深刻的对话让无数观众泪目。情境诗朗诵《这束光》朗诵了一系列创作于 80年前的诗歌作品,这些诗句选自延安诗人柯仲平、丁玲、田间等人的作品,成为对抗战文艺先驱最真诚的礼赞。晚会结尾部分,《如你所愿》以“跨时空对话”的形式,让大屠杀中幸存的女孩与哥哥隔空对话,产生强烈情感共鸣。这种艺术手法使得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
刘昊然、胡先煦等演员演绎的情境诗朗诵《这束光》
创作团队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原则,在创新表达的同时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每一个舞台场景都经过严谨的历史考证,每一段艺术演绎都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这种创作态度确保了晚会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保持了历史严肃性,在创新与尊重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正能量内容完全可以获得大流量传播,关键是要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历史教育能够超越说教模式,通过艺术创新实现情感共鸣,传统文化也可以穿越时空,借助当代语态焕发新生。这些经验对于如何在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何让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继续生长?如何让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获得创造性转化?九三晚会的成功就是最直观的回答。只有尊重艺术规律和历史规律,用匠心打磨作品,用真情打动观众,才能真正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这种基于历史、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才能不断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完
来源:荔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