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传韵|千年“糯”言 八荒“黍”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18:50 1

摘要:还记得我们在上一期结尾留下的悬念吗?有不少读者已经猜到了五谷中与粟极为相似的谷物是什么——那颗和粟“撞脸”却自带“黏人”属性的金色谷物,正是今天的主角“黍”。当路县故城遗址的碳化黍粒遇见现代餐桌的黄米粽,这颗跨越千年的颗粒,藏着多少农耕文明的密码?跟着我们一起

编者按:

还记得我们在上一期结尾留下的悬念吗?有不少读者已经猜到了五谷中与粟极为相似的谷物是什么——那颗和粟“撞脸”却自带“黏人”属性的金色谷物,正是今天的主角“黍”。当路县故城遗址的碳化黍粒遇见现代餐桌的黄米粽,这颗跨越千年的颗粒,藏着多少农耕文明的密码?跟着我们一起解锁!

在路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黍的碳化遗存频繁出现。经专业人员对遗址内出土样品研究确认,包括黍在内的麻、大豆、小麦、稻米、粟等多种农作物在此处被发现,与汉代所说的“五谷”相对应。

这一发现不仅对研究北京地区两汉时期居民饮食结构至关重要,也表明在汉代,黍已是路县居民生活中普遍利用的粮食资源。

一、农耕汉代北方农业格局的“稳定器”

从种植层面来看,路县地处北方,气候相对干旱,土壤条件复杂。黍耐旱、耐瘠薄的特性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环境,成为路县农业种植的重要选择。这与汉代北方整体的农业布局相契合,印证了黍在北方旱作农业体系中的地位。

北园陌上桑麻点景处汉代农具科普

路县故城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如铁制农具等,虽未专门针对黍的种植,但这些工具的存在,为包括黍在内的农作物种植提供了物质基础,反映出当时路县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汉代北方形成“粟黍为主”的旱作体系,黍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在黄土高原边缘、华北平原北部等土壤肥力低的区域,成为关键“保底作物”。《氾胜之书》记载“黍者,暑也,种必待暑”,表明汉代对其种植规律已有深刻认知。考古发现,咸阳马泉汉墓、关中汉代村落遗址中,黍遗存数量仅次于粟 ;南方扬州胡场、广州汉墓也出土黍粒,体现了北方农耕技术向南方的传播,黍成为南北农业交流的 “使者”。

二、“天人沟通”的“洁净媒介”

黍(黄米)

汉代尊崇儒家“敬天法祖”,黍因“饱满、纯粹”,成为连接人间与天地、祖先的核心祭品,融入国家祭祀与民间礼俗。

国家祭祀中,黍是“社稷祭祀”的重要部分。每年春秋,皇帝率百官祭土神(社)与谷神(稷),黍与粟、稻置于礼器,代表“五谷丰登”。《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祭祀“太社”时,黍稷稻粱米各二斛,其地位等同于祭祀牲畜。民间祭祀里,黍是家族情感纽带。汉代宗族观念浓厚,祭祖仪式上,黍因“软糯黏合”,寓意“家族团圆、血脉相连”。

陈列展厅第二部分“由路而潞 传承延续”展陈“陶仓”

中小型墓葬中,陶制“仓楼”内常放黍、粟遗存,部分墓葬出土用黍制作的“饭羹”与陶制餐具,展现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三、“从日常到节俗”的饮食符号

汉代饮食追求实用与美味结合,黍凭借多样吃法,成为日常饮食“常客”,还催生影响后世的节俗食品。

黄米所制美食

日常饮食中,黍的“可塑性”极强。除“黍饭”外,汉代人将黍磨粉制作“黍糕”“黍饼”,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中就有相关制作场景,展示了石磨、蒸笼等工具。黍还常与大豆煮成“黍豆羹”,体现汉代 “五谷为养、五豆为助”的养生理念。

“角黍”的现代演变“粽子”

汉代中后期,黍制作的“角黍”从夏至祭神供品转变为端午美食。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成牛角状,祭祀土神、谷神,祈求丰收,后来融入端午“祛灾”习俗。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正是对汉代 “角黍”习俗的延续。

四、“作物传播网”的“见证者”

从文化交流角度,路县故城处于交通要道,是南北往来、东西交流的重要节点。黍在路县的大量存在,一方面体现了其作为北方传统作物在本地的深耕;另一方面,随着人员流动、贸易往来,黍也可能被传播到其他地区,同时路县也可能吸收外来的农作物品种或种植技术,进一步丰富当地的农业生态。

一颗小小的黍粒,在路县故城中串联起农业生产、饮食文化、祭祀礼仪与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让我们得以透过它,一窥汉代北方社会生活的全貌。

从田间到礼台,从日常餐桌到文化交流,黍深刻烙印在汉代文化中。它不仅是滋养生命的谷物,更映照出汉代人对自然的适应、对礼仪的尊崇、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西侧的五谷种植区中也能够看到“黍”的身影。

下期预告

有一种谷物,它漂洋过海而来,最终深深嵌入我们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格局,它是什么呢?敬请期待“五谷传韵”系列科普第四期!

A.稻B.麦C.菽D.麻

参考文献:

[1] 李新月,董燕,李颖,等。五谷为养之黍米历史溯源与功能考证 [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2,(08):118-125.

[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16-2019)[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4]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5] 王星光,张新斌。先秦两汉农作物分布组合的考古学研究 [J]. 农业考古,2004 (01): 42-50.

作者:路县故城遗址公园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