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76年起,杨帆的妻子李琼开始不懈地寻找丈夫的下落,四处写信、托人打听,终于在两年后得知,杨帆被关押在湖北的一个劳动农场。带着儿子,李琼赶到湖北,然而久经折磨的杨帆已不再是那个英俊威武的公安局局长。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遭受了重创,妻子看到他时,不禁感到心痛
自1976年起,杨帆的妻子李琼开始不懈地寻找丈夫的下落,四处写信、托人打听,终于在两年后得知,杨帆被关押在湖北的一个劳动农场。带着儿子,李琼赶到湖北,然而久经折磨的杨帆已不再是那个英俊威武的公安局局长。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遭受了重创,妻子看到他时,不禁感到心痛和惋惜。杨帆为何被迫承受如此漫长的孤独和折磨?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杨帆
1912年扬帆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书香世家。原名石蕴华,尽管家境逐渐衰退,但仍能供他读书,这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从小,扬帆便表现出卓越的才智,沉浸于诗书之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中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1932年,扬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同年级中的佼佼者。大学时期他专注学业,积极投身于政治和社会运动。他与地下党员杨启哲、袁成隆等人结为知己,迅速投入到反对国民政府的学生运动中。
在校园内他担任了学生会的执委,并担任纠察队长,常常亲自参与组织和参与游行示威,面对军警时毫不退缩。在这一时期扬帆的思想愈加成熟,他意识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事业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
除了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扬帆的艺术才华也展露无遗。北京大学的文化氛围深深影响了他,尤其是戏剧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他加入了由著名戏剧家余上沅教授领导的“北平小剧院”,并担任总务主任,负责组织和策划一系列的演剧活动。在小剧院,他参与演出,还担任导演,凭借其出色的艺术眼光和组织能力,迅速成为北平文化界的活跃分子。由于对戏剧的热爱,扬帆在剧场中的表现几乎无所不能。
1939年,在一次慰问演出的机会中,扬帆带领30多名青年学生前往新四军,途中与项英接触并获得了邀请,最终决定留在新四军。在新四军中,扬帆迅速投入到抗战的行列,参与了多项重要任务。最为关键的是,在皖南事变爆发后,扬帆跟随陈毅、粟裕突破敌军围堵,成功到达盐城,并向刘少奇详细汇报了“皖南事变”的第一手情况。这一汇报长达八小时,为中央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情报支持,成为党内决定如何应对事变的重要参考。
1944年,扬帆被调任为华中局敌区工作部部长,负责情报搜集等重要工作。期间,他深入敌后,亲自指挥并策划了多个敌后活动,成功获取了大量关键信息,极大地推动了抗战的进程。抗战胜利后扬帆继续在华东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他亲自主持和建立了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地下交通与情报网络。
扬帆
这些网络覆盖了国民党各大特务组织,包括军统、中统以及军队内部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报支持。通过这些渠道,扬帆为我党获取了大量的重要情报,直接影响了战局的变化和革命胜利的进程。
上海解放前夕,扬帆作为华东局的重要骨干,参与了进城后的肃反工作。上海解放后,扬帆担任了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开始负责整理和打击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借助他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和深厚的地下工作背景,扬帆迅速识别出潜伏在上海的特务分子,并采取果断措施镇压了这些破坏分子。特别是通过成功吸收和利用部分投诚的国民党特务,他得以在短时间内稳定了上海的社会秩序,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照
1954年12月31日晚上,扬帆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轻松地喝着酒,聊着即将到来的新一年。那个夜晚,气氛温馨,未来似乎充满了希望和期待。然而突然间,电话铃声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电话那头,是上海市公安局长许建国的声音。扬帆兴冲冲地起身,以为是好消息的来临,带着满心的期待走出了家门。然而这一走,竟成了永别。
扬帆坐上了警卫员驾驶的车,心情愉悦,却未曾想到车行方向并非许建国家,而是朝着岳阳路俱乐部驶去。两名陌生人出现在他面前,架着他走进俱乐部,而警卫员则被命令送回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警卫员满心忧虑,却只能无奈地回到家中,紧张地告诉李琼:“首长出事了。”李琼顿时心生不安,但她强装镇定,尽量不让自己显露情绪。晚上10点,警卫处长亲自上门,告诉她扬帆要去北京开会,并让她准备一些衣物。李琼早已料到,扬帆肯定是被隔离审查了。新年的第一天,许建国来到李琼家中,再三叮嘱她对外只能称扬帆去了北京开会。李琼的心已经彻底沉了下来,她知道扬帆肯定是出了大事,过去的种种迹象开始一一浮现,成为她的心中无言的预兆。
几个月前李琼记得清清楚楚,那个干部大会上,扬帆表面上是在做自我检查,但其实,那是一次公开的批判大会。会上的发言人纷纷指责扬帆包庇反革命分子,有人甚至提出他与国民党,甚至与美帝国主义势力有某种关联。这些言辞犀利的指控,如同一把把利刃扎进李琼的心头。
会议结束后,许建国严令李琼不得向扬帆透露会议的具体内容,还要求她“监视”扬帆的一举一动。李琼不禁陷入了困惑,作为妻子,为什么会被要求监视丈夫?但她无能为力,只能服从上级的指示,尽管心中的疑问越来越深。
扬帆突然“失踪”,李琼的世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家里的支柱,扬帆一走,家庭的经济来源瞬间断裂,李琼和孩子们不仅生活困顿,还背上了“反革命家属”的沉重包袱。
她四处奔波打听丈夫的下落,却始终毫无头绪。有人告诉她扬帆被关押在秦城监狱,也有人说他已经遭到处决。所有的消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李琼始终不肯相信这些冷酷的传言。她始终坚信,扬帆绝不可能是那样的人。
在“二·六”轰炸事件中,真相很快就水落石出——正是杨帆领导的公安局破获了这起事件,发现为敌机提供情报的人,竟是潜伏的国民党特务罗炳乾。可是这段历史五年后却成了他和潘汉年的“罪状”。
握手合照
随即杨帆被捕并送往北京审判。1965年,他被判刑16年。更令人痛心的是杨帆在监禁期间,亲眼目睹了自己亲人的相继离世。头三年,他的父母、姐姐以及最小的儿子接连去世。虽然身陷囹圄,杨帆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信念。他不断申诉,坚称自己是忠诚的共产党员,绝非内奸,而是一心为革命的战士。
在狱中他以阅读为支撑,每遍翻阅《马恩全集》,甚至连黑格尔的《逻辑学》都不放过。为了保持体力和毅力,杨帆开始练气功。通过一本《气功疗法》的书,他每日练习,13年如一日。这样的自我修炼,让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杨帆的妻子李琼独自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她要抚养六个孩子,还要在不断的磨难中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尽管如此李琼始终保持冷静,她坚信丈夫是无辜的,相信党,坚信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她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然而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8年,李琼终于带着儿子来到了湖北,寻找被关押多年的丈夫杨帆。当她看到杨帆时,眼前的他与她记忆中的丈夫已经相去甚远——头发已花白,身形瘦削,面容憔悴,仿佛岁月和折磨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满怀期待地走近,却发现丈夫依旧没有回应。无论她如何呼唤,杨帆只是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疑惑与不信任:“你们都是假的,你们走吧。”
那一刻李琼明白长期的监禁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让杨帆的心灵受到了重创。长年的情报工作也使得杨帆对任何人都产生了极大的戒备与不信任,连最亲近的家人也未能逃脱。尽管如此李琼依然坚持留在湖北,尽力恢复丈夫的情感联系。然而,经过一周的努力,她依然未能取得任何进展。最终,她不得不带着儿子离开,返回上海,心中满是对丈夫未来的忧虑。
合照
回到上海后,李琼通过多方途径向中央申请,希望能将杨帆接到上海治疗。中央得知情况后,很快批准了她的请求。杨帆被送往华东医院治疗,尽管他身上依旧背负着“反革命”和“内奸”的标签,许多老同志并没有因此而回避,纷纷前来看望他。这些同志的关怀为杨帆的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他的病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
但杨帆对家人的情感依然处于冰封状态。为了帮助丈夫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李琼想到了一个办法。她让几个女儿穿上护士服,每天围绕在杨帆的床前,耐心地陪伴他。渐渐地,杨帆开始重新接受了女儿们的关心,虽然他依旧没有认出妻子,李琼依然不放弃,继续默默奉献着。
有一天,杨帆终于开口要求妻子为他倒杯茶,李琼听后愣了一下。她几乎难以相信,这个冷漠的丈夫竟然主动提出了请求。当她回过神来,杨帆简单解释道:“北京来电告诉我,你真的是我的妻子。”李琼听到这句话后心中复杂,杨帆到底是因为幻听还是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夫妻间的冰封关系终于出现了转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杨帆的精神状态逐渐稳定下来,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恢复正常。李琼对丈夫的照顾从未间断,哪怕是在杨帆拒绝与她交流的那些日子,她依然悉心照顾着他,默默无闻地为家庭付出着。
1982年,中央终于为杨帆恢复了名誉。长达25年的冤屈,终于得到了昭雪。李琼始终坚定地相信,丈夫无辜,而她为此所做的坚持和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尽管杨帆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受尽折磨,但他依旧坚持信念,认为正义最终会得到伸张。
夫妻二人的关系彻底转变后,杨帆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曾经的那段痛苦岁月成为了他不愿再回忆的过去。然而他始终铭记着李琼无怨无悔的奉献与坚持。每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杨帆总是坦言:“人们喜欢说‘拨开乌云见青天’,但我更希望乌云永远不再出现。”最终杨帆在1985年离休,而1999年2月20日,杨帆在上海华东医院平静地去世,享年87岁。
合照
参考资料:
杜光:蒙受奇冤的奇才——读扬帆校友的口述自传《断桅扬帆》
李琼口述扬帆出狱的前前后后 石人 发表于2015-04-28 23:14:22
读《断桅扬帆》忆扬帆 赵自 文化战士天地2011-02-01
来源:史在没有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