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 《中国居民心理健康蓝皮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世界卫生组织. (2023). 《行为成瘾与公共卫生报告》. 日内瓦:WHO官方网站.
[3] 中国精神卫生协会. (2023). 《成瘾性行为临床指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有些瘾,不喝酒、不抽烟,也能把人“掏空”!你以为只有毒品才上瘾?刷短视频、打游戏、网购、暴饮暴食……这些看似“无毒无害”的行为,也能像藤蔓一样缠住一个人,把生活的阳光遮得严严实实。“上瘾性”行为,真不是闹着玩的。
在老百姓眼里,“上瘾”常常被理解成“就是太喜欢了”,比如孩子沉迷游戏,大人爱刷短视频,老人迷上棋牌室。但从医学角度看,这不是简单的“喜欢”或“爱好”,而是一种神经机制失控导致的“强迫性行为”。
行为成瘾,是指个体在没有物质摄入的前提下,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持续的心理依赖,即使该行为带来负面后果,也无法停止。
常见的行为成瘾包括:
网络成瘾(刷视频、社交软件、网络游戏)
赌博成瘾
性行为成瘾
购物成瘾
暴食症(进食行为成瘾)
工作成瘾(表面看积极,实则压力爆棚)
这些成瘾行为的共性是:失控、反复、带来伤害却难以戒除。它们和毒品上瘾在大脑机制上极其相似,都会刺激大脑奖赏系统,释放多巴胺,让人“越陷越深”。
大脑是个很“识趣”的小孩,总想被奖励。当你完成一项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比如吃到喜欢的食物,赢了一局游戏,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奖励你。这种感觉就像“打了一针快乐疫苗”,让人意犹未尽。
行为上瘾的核心机制就是多巴胺系统的反复刺激和耐受。一开始,快乐来得轻松;但时间久了,大脑变“懒”了,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有同样的快感。这时候,个体就开始“加码”——玩更久的游戏、刷更刺激的视频、花更多的钱购物……
这是一种“奖赏系统劫持”:人的决策、理性、控制能力被快乐感占据,行为逐渐失控。
物质上瘾:如烟酒、毒品,通常涉及身体依赖;
行为上瘾:更偏向心理依赖,但对大脑的影响几乎一样。
案例分享:某中学男生,因沉迷手游,每天凌晨三点还不睡,白天上课打瞌睡,成绩从年级前五跌到倒数,父母送他检查时发现,他虽未吸毒,但大脑活动模式已与药物依赖者接近。
“我就是放松一下”、“这不比抽烟喝酒强?”、“又不是犯法”,是很多人对上瘾行为的自我安慰。但这些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的生活节奏、社交方式甚至价值观。
网络成瘾,尤其是在短视频、手游、直播平台盛行的今天,已成为最普遍的行为成瘾之一。数据显示,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率已超过20%,而成年人也不容乐观。
一位30岁的白领,每天刷短视频6小时以上,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因迟到频繁被辞退。他自述“刷着刷着就停不下来了”。
原因分析:短视频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刺激大脑持续分泌多巴胺,形成“滑动-反馈”的即时奖赏模式,比任何娱乐方式更容易让人上瘾。
购物成瘾者往往在情绪低谷、压力大时,通过“买买买”来获得短暂的满足。但事后却会陷入经济焦虑、自责、甚至债务危机。
典型特症:反复购买不必要物品、不控制预算、买完马上后悔、依赖“购物”缓解情绪。
暴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等进食障碍,实质上也是上瘾行为的一种。患者通过暴饮暴食获得情绪慰藉,但随后又陷入强烈自责,甚至催吐、断食等极端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人以为上瘾行为无伤大雅,但医学研究指出:行为成瘾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甚至增加患精神疾病和慢病的风险。
长时间沉迷某种行为的人,社交能力退化、现实兴趣丧失、情绪波动加剧,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一项2023年全国高校心理健康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是一般人的3.5倍。
大脑长期处于“奖赏刺激”的状态下,前额皮质(负责决策与控制)的功能会受损。这意味着:
控制力下降,容易冲动行事;
学习效率降低,注意力难以集中;
情绪调节能力减弱,易怒易躁。
行为成瘾往往伴随昼夜颠倒、饮食结构紊乱、身体活动减少等生活习惯问题,久而久之会导致:
肥胖与代谢综合症
高血压、糖尿病早发
胃肠功能紊乱
免疫力下降
1 接纳现实,不逃避问题
第一步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很多人不愿承认“上瘾”,觉得那是“懒”、“没出息”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系统的失调。
只有接纳,才能治疗。
2 医学干预与心理治疗并重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降低对“上瘾行为”的依赖。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沟通,减少个体逃避。
药物辅助:对于严重抑郁、焦虑可辅助使用抗抑郁药。
1 家庭要有“边界感”与“支持力”
家庭既不能一味压制,也不能放任。应设定合理规则、鼓励参与现实活动、提供情绪支持。
2 学校要加强心理教育,预防青少年成瘾
心理健康课程、班会讨论、校园心理咨询,都应成为常态。老师也要识别高风险学生,及时干预。
3 社会层面:平台责任不能回避
短视频、游戏、购物平台等应限制推送频率、设定使用时长提示、加强内容分级,避免“算法为王”绑架用户。
上瘾行为就像一把“糖衣毒剑”,表面让人快乐,实则逐渐吞噬自由与健康。戒掉它,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下一次你“忍不住”刷手机、疯狂购物时,问问自己一句:你在控制行为,还是被行为控制?
你或你身边的人有过类似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或提出你最关心的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